大一统:中国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

2017-12-23 22:16肖存良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肖存良

摘要:对统一战线的理解,不能仅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和策略,尤其在中国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厚重的国家中,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统一战线。大一统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文化形态,是中国统一战线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崩溃之后,大一统文化形态要求依据现代民主共和的政治原则重建大一统,这给了现代革命政党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单一政党力量的不足决定了要通过多党合作来共同建国,这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在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过程中,国民党违背了这一内在规定性,最终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遵循这一规律,最终领导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协商建国,成功重建大一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巩固与发展大一统。

关键词:大一统;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5-0035-09

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对统一战线这种政治联盟的理解上,人们过去常常把它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略和策略”,但是如果仅仅从战略和策略的角度来理解统一战线,就矮化和窄化了统一战线,因为一旦无产阶级改变了战略和策略,或者无产阶级某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一旦实现(如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就可能结束特定时期、特定形态的统一战线,不再与特定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结成政治联盟。因而,战略与策略视角下的政治联盟只是外在手段,不是内在需求,容易致使统一战线只具有工具意义,而不具有价值意义。对统一战线的理解,有必要从战略和策略等政治层面进入到文化层面,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 000年文明史且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而言,我们更不能斩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来认识统一战线。费正清认为,传统中国“是国家、社会和文化三者异常超绝的统一体”,“许多西方研究中国的人曾把‘中国整个实体或‘中国文化作为对象”。传统中国是文化国家的典型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文化体而存在的。现代中国并不能隔绝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另起炉灶。余英吋认为:“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大一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内核,是到目前为止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基本文化形态。本文从文化角度来论述大一统与统一战线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大一统是中国统一战线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大一统的整体性与现代政党的部分性之间的内在张力,决定了现代政党要通过建立统一战线来建设、维持和巩固大一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革命政党要完成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都内在地需要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要巩固大一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强化统一战线。

一、大一统与政党使命

中国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追求一统的大一统愿望。周朝把大一统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但分封制的发展导致诸侯强而周天子弱,最终周朝崩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各家都表达了重建天下于一统的思想:儒家提出“王者无外”,呼吁天下“定于一”;法家提出“道无双,故曰一”;墨家提出“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重建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并不是在继承周制的基础上重建大一统,而是开创了新的大一统模式。新的大一统模式包括废封建、立郡县、强君主、设官僚、实行中央集权等各方面内容,形成了区别于周制的秦制。随后,“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奠定了2000多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汉代秦之后,继承了秦制,同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注入秦制之中,使秦制有了意识形态基础,实现了制度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结合,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融制度、文化与价值于一体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和大一统文化形态。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隋唐之后,科举制日趋成熟,科举制把儒家文化与官僚系统连接起来,吸纳儒生进入官僚系统。即使没有进入政府的儒生,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在预备考试的过程中传承儒家意识形态。这一方面从制度上保障了儒家对大一统政治制度的思想供给,使大一统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制度弹性,另一方面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使儒家大一统思想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生存发展形态。至此,自秦汉至隋唐,经过长达千余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大一统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態最终定型与成熟。隋唐之后,宋元明清等朝代都继承了这种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直至辛亥革命爆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大一统政治制度,但是大一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并没有随着制度的崩溃而消散,而是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李泽厚把它称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促使人们对帝制崩溃之后的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深恶痛绝,渴望在现代民主共和之上重建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即使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也心知肚明:“最重要的是国家必须统一的共同信念。这个信念使这些军人意识到他们的统治是短暂的,使他们有一种固有的不安全感。他们之中没有人存有永远保持现状的幻想。”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重建大一统的绊脚石,也是人们心目中共同的敌人。因而,毛泽东指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总之,传统帝制崩溃之后,时代呼唤在现代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下重建大一统,重建大一统就成为时代使命。

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重建大一统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实现整个社会的整体性转型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在实现整个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保持整个社会不分崩离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国家,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重建了大一统。在这三者关系之中,大一统是文化背景,社会整体转型是过程,现代国家建设则是目标。这种文化背景决定了我国要建立的现代国家不是西方那种单纯的民族国家,而是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的多民族统一、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在现代政治条件下,能够承担起现代国家建设、社会整体转型和重建大一统历史使命的政治主体只能是现代政党,而且这样的现代政党是具有强烈政治使命感的使命型政党。“政党一旦承担起了其所应承担的使命,就与相应的国家与社会发展形成紧密的关系,并因承担了相应的使命而成为国家或社会的中心,同样,国家或社会也因为有政党承担有关的使命而获得发展。”使命型政党以国家建设与发展为目标,以革命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endprint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催生了中国两大主要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前者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主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以重建大一统为历史使命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国民党先行成立。1912年元旦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当时南北分裂,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但是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即宣布了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提出建立“五族共和”的大一统国家。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条即指出:“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在进一步规划重建大一统的过程中,孙中山提出了“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一直力主北伐,打倒列强,除军阀,召开国民会议,统一全国。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由孙中山时代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转向蒋介石时代的以军治党、以军治国,国民党由使命型政党蜕变为腐败的政党,难以承担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勇敢地承担起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党员不足200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尚未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政党,就明确提出了重建大一统的奋斗目标。在大会宣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宣言虽然受到当时风行一时的“民族自决”和“联邦制”思想的影响,但是最终并没有走西方各民族单独建国的民族国家道路,而是基于大一统的“文化心理结构”,提出要重建大一统,使天下归于一统。

至1940年,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中國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而且,这样的新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是一个大一统的新中国。

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必然带来分化。但是当西方社会在分化过程中纷纷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之时,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中国的两个主要革命政党迅速抛弃了民族国家这一现代国家建设形式,自觉地选择了融多民族于一体的大一统国家形式。大一统使中国的革命政党成为重建国家与社会的使命型政党,承担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也使现代政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能否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而重建大一统,是中国现代政党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获得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关键。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表现各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果。

二、政党使命与统一战线

“政党”一词源自拉丁语,其本意是“部分”。在西方的语境中,“政党”长期作为一个贬义词在使用,甚至成为宗派、小集团的代名词。在中国,“党”长期以来也是贬义的,也具有宗派、小集团的意思,古语常言“君子不党”“结党营私”。在西方,18世纪之后,休谟和伯克开始为政党正名,指出现代民主政治需要政党来进行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连接国家与社会,组织政府。萨托利在为政党辩护时,指出政党虽然摆脱不了“部分”这一基本内涵,但是这时的“部分”已经不是作为宗派的“部分”,而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如果无视部分和政党之间的联系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如果认为政党是和整体无关的部分也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政党是一个不能为整体而执政(也是考虑到普遍的利益)的部分,那么它就与宗派无异。尽管政党仅仅代表一部分,这个部分对整体而言则必须采取非偏私的立场。”“这一规则要求获胜的‘部分要有整体性,为全部而不是为自己而执政。”萨托利强调,政党不是宗派,是利益表达的渠道,是作为整体的部分。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政党虽然代表“整体”,但本身并不是“整体”,政党永远摆脱不了“部分”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如果哪一个政党变成了“全民党”,真正与整体合二为一,那它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政党”了。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说得很清楚:“只要社会上还有党存在,加入党的总是少数,党外的人总是多数。”现代政党作为“部分”的内在规定性就决定了其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党内与党外之间的关系。

中国重建大一统的主体是现代政党,而面对重建大一统这一极其艰难的整体性任务与挑战,本质上作为“部分”的现代政党如何去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如何去完成自身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去处理与“部分”之外的整体的关系呢?这是中国政党在现代中国社会必然遇到的问题。从形式逻辑上讲,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靠单一政党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历史使命;另一种是与其他政党合作,凝聚各方面力量去共同完成历史使命。但是一旦回到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就只能有一条道路,即多党合作、合力建国。因为单一政党本身只代表一部分人的力量,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重建大一统,单靠某一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单是团结全党同志还不能战胜敌人,必须团结全国人民才能战胜敌人。”单一政党的力量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巨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大一统文化形态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内在规定性。大一统要求各政党合而不是分,合力建国而不是分开建国。“党派的合作总是有成就。这是历史所昭示的。”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内在奥秘,并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顺应这个历史潮流的政党则昌盛,违背这个历史潮流的政党则灭亡。正如梁漱溟在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历次革命运动时所指出的:“三十多年来,一切的成功,我们看,都是靠各方合作。而凡是失败都由于内溃。”endprint

大一统是统一战线的文化背景,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实行多党合作。在中国20世纪的语境中,1945年之前,多党合作主要是指国共两党合作;1945年之后,多党合作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1937年9月,毛泽东在总结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然而由于一部分人对于革命主义未能坚持,正当革命走到将次完成之际,破裂了两党的统一战线,招致了革命的失败,外患乃得乘机而入。这是两党统一战线破裂了的结果。现在两党重新结成的统一战线,形成了中国革命的一个新时期。尽管还有某些人还不明了这个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及其伟大的前途,还在认为结成这个统一战线不过是一个不得已的敷衍的临时的办法,然而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新阶段上去。中国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将决定于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毛泽东这里所说两党重新结成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看到了中国要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走出来,就需要建立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只有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各方面力量,才能克服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国民党虽然也以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自居,但对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所需要建立的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则缺乏清醒的认识。中国国民党两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两次得益。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国民党由一个地方革命性政党转变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第二次国共合作使国民党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国民党两次与共产党合作都是被动的,其本身对大一统所要求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始终没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反而逐渐转向“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反统一战线策略,主张一党专政、领袖独裁,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两次抛弃统一战线,两次都导致自身失败。第一次国共分裂,导致日本帝国主义长驱直入,“日寇可以不费一弹而得到东北四省”。第二次国共分裂使国民党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地位,遭到彻底失败。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国民党本来在重建大一统中居于领导地位,但是由于抛弃统一战线,逐渐丧失了领导地位,没能完成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中国共产党则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重建大一统、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只靠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一定要实行多党合作,团结各阶级阶层的力量,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我们的同志必须懂得一条真理:共产党员和党外人员相比较,无论何时都是占少数。假定一百个人中有一个共产党员,全中国四亿五千万人中就有四百五十万共产党员。即使達到这样大的数目,共产党员也还是只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非党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非党人员合作呢?对于一切愿意同我们合作以及可能同我们合作的人,我们只有同他们合作的义务,绝无排斥他们的权利。”“必须懂得,共产党员不过是全民族中的一小部分,党外存在着广大的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我们必须和他们协同工作。”在总结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内在关系时,毛泽东指出:“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着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会要后退一步。”

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领导革命取得胜利,都需要通过建立强大的统一战线来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建大一统。193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来的历史经验时,更是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他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此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把统一战线作为实现自身政治使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统一战线发展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把中国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新民主主义政权既不是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一种统一战线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把这种统一战线政权制度化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即在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促使中国共产党把统一战线由政党领域拓展到国家建设领域,通过统一战线政权来从制度上凝聚各方面力量,同时统一战线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共产党还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自身由阶级性政党转变为民族性政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居于领导地位,在重建大一统中取得领导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当国民党再次放弃国共合作而进攻解放区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合作,建立起了极其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了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把国民党彻底孤立起来。1947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表面上看来,现在时期,比较抗日时期,我们的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似乎是缩小了。但是在实际上,只是在现在时期,只是在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给美帝国主义,发动反人民的全国规模的国内战争之后,只是在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罪恶已经在中国人民面前暴露无遗之后,我们的民族统一战线才是真正地扩大了。”“我们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统一战线,现在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巩固。”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各方面力量,打败了国民党,然后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协商建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建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endprint

总之,在重建大一统的过程中,面对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需求,国民党放弃统一战线而招致失败,中国共产党重视统一战线而获得成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统一战线,最终完成了重建大一统的历史使命,建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一统成为中国政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这是世界上其他政党所没有的,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

三、统一战线与巩固大一统

亚里士多德指出,任何政体一旦创制之后,都面临“构成以后又怎样可使它垂于久远”的问题,也就是政权巩固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存在分裂的阶段,但合的时间要比分的时间长得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一统建立起来之后,必然就面临着如何巩固大一统的问题。在巩固大一统的过程中,依靠什么来巩固大一统,还需不需要统一战线呢?新中国成立之后,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是否消失了呢?新民主主义内在地需要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是否也内在地需要统一战线呢?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第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与巩固大一统的认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认识到巩固胜利需要依靠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把阶级斗争作为巩固大一统的基本方式,基于阶级斗争的政治思路,把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列为阶级斗争对象,使得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之间存在强大的张力。这既阻碍了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也阻碍了大一统的巩固与发展。在第二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解除了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之间的内在张力,并以现代化来巩固大一统,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民主党派和统一战线进行重新定位,指出大一统条件下的现代化也需要统一战线,发挥统一战线在巩固和发展大一统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个阶段中,一方面,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还需要依靠统一战线来巩固大一统、巩固胜利。1948年1月,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有人说全国胜利以后怎么办?那时还要不要统一战线?是不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下一个命令不要统一战线了?不是的。那时的问题是巩固胜利,没有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参加的民族统一战线,胜利就不能巩固。”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没有统一战线,革命不能胜利,胜利了也不能巩固。”1955年10月,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对统一战线的抵触情绪,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到底还要不要?现在经常发生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政党(共产党或者它的中央委员会),一个集团,少数人或者个别的人,说要就要、说不要就不要这么一个问题。这是要看统一战线存在下去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对劳动人民事业,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利益还是没有利益来决定的。刚才陈云副总理说,我们的道路很宽广,将来不怕没有事情做。我们跟国民党那个时候完全不同,我们的事业很宽广,每年都发展,我们不怕人多。我们已经在长期革命中证明,有统一战线比没有要好。”此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在党内文件中指出革命胜利之后还需要统一战线。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与李宗仁见面时指出,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这一点要跟红卫兵讲清楚。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对待统一战线的第一条线索、第一重属性,即巩固胜利需要依靠统一战线,巩固整个国家的多元一体需要依靠统一战线。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是要用社会主义代替新民主主义。而新民主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对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民族资产阶级的定位由中间阶级调整为需要消灭的阶级斗争对象。1952年,毛泽东在给李维汉的信中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民主党派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中间阶级的代表,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实际上是要消灭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消灭民主党派自身所代表的阶级。李维汉认为,这个过程是“阶级消灭,个人解放”,即民主党派所代表的阶级消灭了,民主党派成员从民族资产阶级这一身份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民主党派原来的阶级基础已经消亡,不再属于阶级斗争的对象,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属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内部的统一戰线。因而,李维汉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这一新概念。但是对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还没来得及探索,反右派运动即发生,中国共产党又重新把民主党派列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又把民主党派列为阶级斗争对象,并对李维汉提出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观点进行了批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通过发展统一战线来巩固大一统尚未展开就已经夭折。“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党派停止活动,党派骨干被下放参观劳动,统一战线名存实亡。统一战线直至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中才重新获得发展。这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对待统一战线的第二条线索、第二重属性,即把民主党派等统战对象列为阶级斗争对象,阶级斗争制约了统一战线为巩固大一统做出贡献。上述两条线索、双重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使得统一战线在巩固大一统过程中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大一统有分崩解体之忧,国家有成为失败国家之虞。正如邓小平所说,再不改革开放,我国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不再把阶级斗争列为党的中心工作,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整个国家推向了现代化的轨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统一战线发展的外在环境。当中国共产党以现代化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之时,同样深深地感到仅凭一个政党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通过多党合作来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1979年1月,邓小平在与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就说:“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在工商经济领域,“你们比较熟悉,可以多做工作。比如说旅游业,你们可以推荐有本领的人当公司经理,有的可以先当顾问。还要请你们推荐有技术专长、有管理经验的人管理企业,特别是新行业的企业。不仅是国内的人,还有在国外的人,都可以用,条件起码是爱国的,事业心强的,有能力的。”中国共产党感到自身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知识和资金,因而需要充分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1979年10月,邓小平更为具体地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成员以及他们所联系的人们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其中不少同志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同志是学有专长的专门家,他们都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原工商业者中不少人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营企业和做经济工作的经验,在调整国民经济、搞好现代化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原国民党军政人员以及其他爱国人士也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和社会关系,在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统一祖国的大业中作出自己的有益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需要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需要统一战线,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也需要统一战线。邓小平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统一战线的车轮不断把中国的现代化推向新的高度,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了新高度。大一统、现代化与统一战线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得中国共产党同样感到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来推进现代化,巩固大一统。习近平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正所谓:‘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中国共产党已经有8200多万名党员,但在13亿多人口中仍然是少数。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统一战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力量凝聚方式,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来凝聚力量,共同维护和发展大一统。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依然存在。

四、结语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产物,也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大一统是中国之轴,失去了大一统,中国也就失去了整体存续的基础与价值。”大一统是中国统一战线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文化背景。大一统要求将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与保持多元一体大型国家不倒不散相统一。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部分性与大一统整体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要求中国现代政党建立统一战线。在部分与整体的视域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重建大一统需要统一战线,通过现代化巩固大一统同样需要统一战线。只要中国处于政党政治时代,只要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整个国家的多元一体,就内在地需要统一战线。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文化决定了现代政党需要依靠统一战线来凝聚力量、维系统一。

责任编辑:林华山endprint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