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小学国学经典课初探

2017-12-23 20:13朱清兰
民生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国学语文课程

朱清兰

国学经典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心灵发育、思想成熟、学业提升和价值实现。国学经典进课堂,实施国学经典与语文课程、学校活动课程的大整合,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孩子在国学经典文化浸润中快乐成长。从实践看,国学经典进课堂应着眼于班级书香文化建设,着眼于孩子语文素养的长期发展,着眼于培养孩子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唐诗三百”入画来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喜爱。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予人们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我们在实施经典与语文课程融合的实践中,从吟诵《唐诗三百首》入手,受到孩子们喜爱。

每天清晨,和孩子们一边吟诵古诗,一边在荔枝FM录制一首古诗班本教材,发在班级群里让孩子们回家听。有老师的范读引领和集体学习的氛围,孩子们兴致盎然。这种形式也感染了家长,家长们也积极加入到领读经典活动中,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氛围。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國学经典作为班本教材,以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的形式,轻松学完了《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典的智慧之光在不经意间照亮了孩子的心。炎熹小朋友和妈妈去看菊展,当看到一路上铺满的菊花时,他脱口而出:“妈妈,这就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吧!”妈妈一脸惊喜地看着孩子,原来诗歌的情景是可以在生活中再现的,“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果然是如此!

无独有偶,梓晗同学在路上看见一位漂亮姐姐红扑扑的脸蛋,好奇地问妈妈:“这位姐姐的脸就是‘绣颊吧!”妈妈很惊讶,恍然间想起前两天正好背诵过“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这样的诗句。古诗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孩子的心灵。

多元整合促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以传统经典文化为载体,丰盈孩子们的体验,让传统经典文化成为学校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每个孩子在其中感受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光”与“热”。

开学初,我们一年级全体师生与家长们聚集在孔子雕像前,为孩子们举行了隆重的“开笔礼”。开笔礼上,我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下一个“人”字。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重要的。在拜夫子、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榕树下许愿等一系列步骤下,启迪孩子们立志做人,以德立人。

学校每周一的“诗词小天地”通过校园广播,将重大节日与古诗词进行课程融合。九月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月低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一月诵读“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一样的日子,同样的诗意盎然,古诗词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充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大课间是我校的传统课程延伸,我们巧妙地将声律启蒙、经典唐诗配上音乐,加上动作,编排成朗朗上口、律动舒展的古诗韵律操。大课间活动融进国学经典的内容,丰富了文化内涵,孩子们在舒展筋骨中巧读、妙读、悦读国学经典,极大地丰富了国学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

国学经典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充分挖掘国学文化的精髓,通过丰富的国学经典内容,以及语文课程、学校活动课程的整合形式,引导孩子乐学、会学、好学国学经典文化,在经典的浸润中健全人格,沉淀文化素养,真正将经典融入孩子们的生命血液里。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国学教育路长任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才能让国学经典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国学语文课程
“垂”改成“掉”,好不好?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On Mo Yan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