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湖北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省政府《智慧湖北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全覆盖。”近几年来,湖北省作为第一个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省委将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列入深化改革重点项目,省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纳入“智慧湖北”建设规划,印发了《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起分类推进、分级实施的责任机制,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推进机制,重点跟踪、狠抓落实的督办机制。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共识。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政府专题研究教育信息化规划;十堰、荆州等地方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加快推进;襄阳市、黄石市等地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十件实事”,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全省教育信息化“省级统筹,上下联动,以县为主,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一是网络和应用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全省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为93%,普通教室中多媒体教室占87%,网络接入速度和学习终端普及率大幅提高,其中,武汉、宜昌、潜江、神农架等地的学校已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接入、教室多媒体设备全覆盖。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在“全面改薄”计划中,省级安排专项经费18.7亿元,用于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近三年省财政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3亿多元,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和教师培训。安排专项经费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约30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宜昌、襄阳、孝感等地明确规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确保教育信息化长效运维需要。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热情高涨。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公司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共建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武汉、荆门、襄阳、天门等地采取多种措施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基礎设施建设机制、运维机制正在形成。
教育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积极引导各级资源平台开展规模化应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企业建设模式,引导企业投资3亿多元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3个地区依托省平台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全省有24个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8400所学校提供服务。各地通过利用国家平台,政企共建地方平台,打造地方教育云,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抓手,向中小学校主动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如武汉市以国家教育云试点为契机,探索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的课上课下一体化云课堂教学模式,面向全部中小学校和教师开通网络空间,将云端优质教学资源与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组织中小学数字化高效课堂、同步课堂、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和探究性学习等应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云教育生态,探索课堂教学新常态,助推教育创新转型,教育部召开现场会推广武汉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推动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自主开发湖北省教育用户认证系统上线试运行,目前已有10多项管理系统和资源平台进入,并与国家资源平台对接,实现用户统一认证、单点登录和多样化选择,超过35万名教师、311万名学生通过认证中心开通了个人空间。三是建设地方特色资源。投入600万元启动特色资源建设,完成了《经典诵读》《湖北省情教育》《我爱足球》《习汉字》等地方特色资源采购,为全省师生免费提供服务。襄阳市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名师、骨干教师建立资源空间,通过名师送课、在线研讨、互动答疑等方式,引领全市教师开发地方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全市80%的教师、60%的学生已拥有个人空间。孝感市将“智慧教育”云平台列入全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投入1000万元建立“孝感教育服务平台”,为3万名教师开通个人网上学习空间,1万多名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天门市实施“175工程”,即优化一个平台(天门教育云),整合七大板块的应用(智慧备教、直播课堂、德能银行、学情分析、易学空间、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打造五大特色应用(名师直播、名校联姻、翻转课堂、优递课堂、网络教研),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教育信息化应用规模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常态应用新模式。全省各地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开展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微课导学、创客空间、大数据技术等创新应用试点,创新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学习。开展个性化的学与教的课堂教学试点,如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恩施州、潜江市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荆门市组织微课制作培训,开展微课微视频教学比赛,潜江市部分学校建立创客工作室,将二维码技术、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积极探索基于移动终端、云课堂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物联网应用、学习工具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试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武汉市的创客直通车、荆门市的小小爱飞客联盟等创客教育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宜昌市、鄂州市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分析,较好解决了教学策略的精准化和针对性的问题。
二是突破应用难点,优先保障农村学校、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深入推进“三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和应用,推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通过硬盘配送、卫星传输、网络联接等形式,全省教学点全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覆盖,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各地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中心校带教学点等“结对”形式,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开齐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较好解决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开不齐课的问题,师生观念、思维方式、信息素养都有了新的提升,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突破。endprint
充分发挥“国家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效益。十堰市建立“农远工程”项目资源本地服务,郧阳区桃花沟教学点刘兆明老师、竹溪县漫荆沟教学点汪世万老师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和省教学點专配资源,实现了全部八门主干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成为利用“国家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的典范。黄冈市举办“国家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资源说课比赛活动,充分展示广大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薄弱学校开齐课、上好课所取得的成果。
创新对口支持的教学形式。恩施州积极探索“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远程互动课堂,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开齐课和部分学校开好课的问题。
探索农村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咸宁市通山县、崇阳县通过改“联校走教”为“联校网教”,创新学校、教师考评制度,为区域内全部教学点提供良好资源支持;咸安区打造区域数字化学校,将城镇学校与教学点结对组合,统一制订课表,线上同步教学与线下交流有机统一,在解决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程,促进教学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总结和推广各地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创新做法,组织开展遴选“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案例涉及区域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显著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爱留守儿童、智慧校园建设、教师全员培训等方面,挖掘和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特色和亮点,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2015年5月,在青岛召开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湖北省以“互联网+教育——湖北行动”为主题,展示了湖北抢抓试点机遇,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思路,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试点省建设的工作成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进展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要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取得的喜人成绩,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教育部简报刊发“湖北省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介绍了湖北在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情况。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一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培训力量、培训经费、优质培训资源向贫困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倾斜。近三年,省级对6万多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集中培训,27万余名教师(校长、园长)完成在线研修学习任务。襄阳、孝感、公安等市县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推动教师日常教学中广泛应用。组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重点是培训教育局长、电教馆(站)长、信息技术教研员,邀请中央电教馆、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以及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专家、局长、校长授课,组织学员互动交流,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反响强烈。襄阳市、荆州市、荆门市等地委托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对县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长开展培训。
二是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普遍应用。以“优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仅2016年度,全省参与“晒课”教师注册人数27.7万人,超过60%;网上“晒课”19.6万节,其中部级“优课”1486节,居全国第6位;5个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优课”活动学科专家团队工作室,居全国第一位。大批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依托网络平台组织校本资源建设,开展备授课,网络教研日益活跃。
三是大力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自主建设幼儿园年检、小升初管理、高一新生注册、校外活动管理、学生素质评价、高考阳光招生等130余个省级管理系统和业务网站,利用信息技术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供了平台支撑。各地各校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管理育人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恩施市的“互联网+亲情小屋”、荆门一中的“互联网+品正文化”等。
四是广泛开展各类专项应用活动。开展“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大赛等师生信息技术交流展示与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校园的普及与应用。学生电脑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大赛、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大赛等全国赛事获奖等次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 杨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