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萧红的书一直有一种想让人压抑的哭一场的感觉,《生死场》作为她的成名作同样不让人例外,萧红对书中女性形象的描写刻画是细腻的,对女性在生活底层的挣扎和无奈是鲜明的,细致悲凉的笔述说着女性的愤慨和绝望,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最真切的表达。本文从简述作家萧红的人生背景资料入手,结合小说《生死场》中三类女性的悲惨命运为内容,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女性的形象并进行相关分析,从而体会萧红的写作风格,引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女性之思。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之思
作者简介:王佳玮(1988.3-),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一、作者背景简介
探讨一本文学的蕴意,首先便要探讨该文学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毕竟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的创作能够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发展和影响,所以要想探讨《生死场》中女性主题的思考就必须先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人们提到萧红首先会想到我国伟大的文人鲁迅先生,因为可以说萧红的文学成就深受老师鲁迅的启蒙和支持,而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如此尽心帮助一个在那个年代女作家并不受欢迎的萧红呢?除了萧红自身的才华之外,那大概因为萧红身上有一种少有的逆劲吧。
了解萧红背景资料的人都会十分感慨吧,因为萧红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作为一个女性能够遇到的所以悲痛:亲人的冷漠、爱情的背叛、婚姻的不幸、病痛的折磨,可谓是不幸的,再加上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动荡不安、剥削压迫、世态炎凉,作为一个女人可谓是受尽人世苦楚、看遍人生百态、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也正是現实生活中所遭受的诸多磨难直接影响萧红作品的创作,所以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中犀利尖锐的叙述了不同性格的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生活悲哀,女性一次次的牺牲和委曲求全并没有带给自己好运和转机,甚至是养出了一种对命运投降的惰性。
二、《生死场》中三类女性解读
萧红这本小说里最典型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分别是:麻面婆、月英、王婆。鲁迅曾经说过,有一种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麻面婆就是最好的代表。仿佛是她的性格造就的她必然的苦难,也许是已经麻木,也许是被打骂的丧失了反抗的勇气。也许是甘愿成为男人的奴隶,麻面婆已经成了一个可以随意被侮辱被打骂的物品一样,失去了自我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其实,在那个贫穷动荡、剥削压迫的年代,男人可真的是女人的天地,一切都要依附他们存活,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谈女人的地位呢?能或者就已不错了吧。其次,《生死场》小说中有个令人怜惜的角色——月英,她一出场萧红便赋予了她“打鱼村最美女人”的头衔,她不吵不闹。如此的温和,可以说代表着那个时代大多数女人的特质,可是就是如此温和善良的女人仍然逃不开贫苦生活的魔咒,由于过于穷,她的一场病无疑是对生活的雪上加霜,甚至由于贫穷丈夫漠视她的生命甚至加速她的死亡,月英何其不幸,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妇女干着比牲口还累的活却过着不如牲口的日子,生活的贫穷、丈夫的无情、病痛的折磨,月英孤独而绝望。在这部整体透着悲凉的小说里,唯一一个有点血色的便是王婆这个角色了,王婆带有几分“传奇”色彩,她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土农民,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地主剥削、帝国压迫下,王婆并没有被打倒,在得知自己儿子为国身亡后,她也悲过也痛过,可是在此之后又毅然决然的让自己的女儿再去参军,哪怕后来传来女儿也死的消息她也觉得那是死的光荣。在这里,王婆是少见的具有反抗意思、不屈于命运的小人物。作为一个最下层的普通劳苦百姓,王婆却最终站了起来,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她甚至小心的给团体秘密放哨……我想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应该就是萧红写这本书最想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不能不说这是对女性的期望也是她自己的渴望。
三、从萧红《生死场》看对女性的思考
其实,能写出如此真实深刻、直击人性的小说,大概与萧红的个人经历生活体会是分不开的,她自己本身就处在那么一个帝国压迫、民族危亡的年代,她一定也见到了太多生活最底层劳苦女性的生活场景,萧红本人就是有着一定的反抗精神的,于是她逃出来那个压迫她的家,可是一个人的反抗毕竟没有太大的贡献,那个年代中国有着太多太多逆来顺受的女人,麻面婆、金枝、月英都是如此,但是萧红也鼓励和渴望有像王婆那样的女性能够站起来,敢于反抗家庭暴力、敢于反抗不公的命运、敢于反抗地主的剥削和帝国的迫害,给予自己生存的尊严和价值,重视女性自己存在的意义。萧红作为那个年代的女作家,有着那个年代对社会的现状揭露和控诉的能力,展现给那个年代的文人骚客最真实的女性地位,带给人们沉重的女性之思,萧红是成功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她敢于反抗,面对社会的黑暗无奈她敢于暴露,她为求广大的女性思想的解脱在奔走呐喊,《生死场》呈现给读者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贫苦农村的女性生活,却呼唤着整个社会女性的勇敢、坚强、反抗之心。西方女权主义波伏娃曾说过“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萧红笔下的女性唤起了人心中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敬畏。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2]聂绀弩.在西安[A].张毓茂,阎志宏.萧红文集(第三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410页。
[3]胡风,萧红《生死场》读后记,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