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东
故乡在九洲江畔,一个九百多人的小村。村边有两处原始山林,村北的叫后背山,村东的叫社坛山,小村被这两处密林和九洲江拥抱,宁静、清新。
每年夏天,酷热的天气烘得人心情烦躁,我和小伙伴老狗、龙哥仔便戴着草帽穿着裤丫上山找鸟窝。那时候,鸟的種类繁多,它们在山林里发出各种清脆、悦耳的叫声,吸引着我们去寻找。各种鸟结窝的地方不同,要知道规律才能够找到。我父亲也很喜欢掏鸟窝,六十多岁还健步如飞,爬树非常有经验,经常带我上山做助手,因此我对各种鸟在什么地方结窝十分熟悉,每次和同伴上山掏鸟窝我都不会空手而归,令老狗、龙哥仔他俩艳羡不已,经常拿花生给我吃,请教我找鸟窝的秘诀。我吃了人家的东西自然嘴软,就告诉他们一些规律:斑鸠筑巢一般在不高的树上,鹧鸪喜欢在地面的草丛中结窝,喜鹊的巢则筑在不太荫蔽而又比较高的乔木末端……不久,他俩便成了掏鸟窝的高手。当然,也有一些鸟如麻雀、丁髻郞、黑头婆、白毛水鸡、刁鱼郞等结窝没有什么规律,想掏它的窝很费劲,但我们也想尽办法掏它的窝。如黑头婆的窝经常筑在石树相连的地方,它的雏鸟不会飞时经常爬出窝玩耍,如果我们仔细寻找也不难发现。有收获时,我们便在山上追逐,打闹,时不时向空中抛出一串串笑声。
那年头,物质缺乏,我父亲借上山放牛的机会经常采蘑菇给我们当菜吃。我六七岁时就吵着要跟他上山采蘑菇,他没办法,只好带我上山“见习”一个星期后就让我“实习”了。故乡的山不高,春夏交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社坛山上便会长出许多红蘑菇,这种菇采回来无论煮汤或煲粥味道都十分可口,在后背山上则有鹧鸪菌和插菌,都是味道鲜美的食品。我跟着父亲拿着一个小布袋,一边走一边捡采,不一会儿便可采到一小布袋。父亲还教我如何区别蘑菇和有毒菇,我知道很光滑那种菇吃了会中毒,因此不敢去“光顾”它。
捕候鸟也是最有趣的了。每年的秋季,候鸟迁徙,我们在村大塘边玩耍时常常看见南飞的大雁,还有火鸠、坡刁、牛屎鹤等,麻吱最常见。傍晚时分,是捕候鸟的最佳时间。当麻吱散落在稻田埂上,我和同伴便把网插在田埂的一头,然后从另一头慢慢哄它入网,最后猛的一声吆喝“轰”它窜网;坡刁一般在旱坡地里觅食,我们便把一些草蜢放在装有机关的捕鸟网具里,当它跳起取食时,捕鸟器的网架便会迅速弹起把它压在下面,我们便箭一般扑过去把它捉住。当然,有些鸟习惯白天隐伏在树干或林间的空旷地域,等到黄昏或夜间才出来猎取食物,这些鸟往往会逃过一劫。那时候,如果不是逢年过节是没有肉吃的,因此,我们自力更生捕回来的鸟是活不过第二天的,回家立即宰杀煮汤美美吃一顿是对我们辛苦捕鸟的最好“奖赏”。
故乡的山塘、水沟、石窝、小池塘很多,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鱼。除了村中大塘、张木公塘公家放养扁、鲩、鳙几种鱼不能捕捉外,其余水沟、石窝、水池塘有许多野生的鲫鱼、塘虱、鲤鱼、斑鱼、黄鳝、泥鳅等鱼是可以捕捉的。我和同伴经常到大塘流水下的水沟里、稻田边的水沟里或到石窝边的小溪里捉鱼,有时遇到水沟的水不多,只需用脚板轻轻刮几下水就“大功告成”了,这种捉法叫“戽鱼”; 另一种捉法叫“簿鱼”。下大雨时,山塘水漫溢冲向稻田。雨刚停,我们就在田边流水落差处装“簿”捉鱼。“簿”是那个年代捕捉鱼的最好工具,有一张草席那么大,鱼只要顺着水进了“簿”就进退无路了。捕捉到鱼的时候,我和同伴便会打一场泥仗,弄得满身是泥,回家常常被母亲骂得狗血淋头。
某个周末,我和妻儿驱车回故乡,但却见不到从前那不受任何污染的故乡了:林木被无情砍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工厂崛地而起;昔日小鸟成群、游鱼满沟的景致不见了,这种令我向往的环境只能在梦中重现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