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风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务系,西安 712046)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陕西省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陈清风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务系,西安 712046)
通过分析陕西省涉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涉农企业融资能力不足、涉农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互联网金融在支持涉农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丰富涉农企业融资模式、提高涉农企业融资效率、实现涉农企业风险动态管理等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应由政府主导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强农户的网络知识教育和网络建设,根据需求个性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众筹金融,面向农业大中企业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率和效益显著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受金融支持体系的制约,农业发展难以全面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为有效支持农业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资本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之一,陕西省在促进涉农企业金融支持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2016年,陕西省组建由龙头企业参与的“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资本金计划为100亿元,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撬动约850亿的信贷资金,采用以投贷结合的方式,探索股权、债权、债转股、股+债、PPP等多种投资模式,挖掘农业产业投资的价值,拓宽农业产业融资渠道。优化省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公司股权治理结构,引导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服务模式。目前,担保公司已累计完成担保贷款8亿多元,担保服务企业80多家(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发展,对互联网背景下涉农企业金融支持提出了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涉农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陕西省涉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涉农企业融资能力不足、涉农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1.涉农金融服务主体不足。目前,农业金融的服务主体主要为农村信用社、农业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在发挥农业金融支持方面的参与力度不足,涉农金融服务的主体有待进一步丰富。
2.涉农企业融资能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涉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商标、专利等高价值无形资产以及设备等有形资产,加之外部担保等增信机构的缺失,导致农业企业的融资能力难以有效满足农业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的要求,造成涉农企业融资能力不足。
3.涉农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目前,陕西涉农企业多为在以散户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乏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型涉农企业普遍存在家族式治理的特征,建立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涉农企业中的应用不规范,这种管理能力的缺失造成决策的随意性较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向农业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的意愿。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业务,是指互联网金融以及服务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其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以其掌握的中小企业经营数据和信用评估结果为依据,通过特定的信用结构要求向企业提供融资安排的行为。相比传统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丰富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市场经济时代,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富的金融资源。电子商务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链接企业、银行、民间融资机构等不同市场主体的关键节点,金融平台拥有的企业生产经营、交易记录等信用信息成为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共同知识。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一方面能够帮助涉农企业在传统保证措施的基础上凭借良好的信用记录形成资金融通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商业银行的涉农企业贷款业务。
2.提高涉农企业融资效率。在传统融资模式下,涉农企业向商业银行提交融资需求的同时,需要提报企业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融资用途分析等相关资料,商业银行根据相关资料对涉农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审批。由于商业银行审批程序较为繁冗,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承担较长的时间成本。相比之下,在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支持模式下,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的交易数据和保证措施提供融资,贷款申请以及贷款发放全部通过网络化模式实现,极大地提高了涉农企业的融资效率。
3.实现涉农企业风险动态管理。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定期审查、资金账户管理等形式实现对融资主体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这种信息非对称的风险管理模式放大了信贷风险。在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支持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交易情况实现动态监控提供了可能性,从而能够实现面向融资主体的动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高了融资主体的违约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结合涉农企业融资的现状和问题,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应由政府主导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强农户的网络知识教育和网络建设,根据需求个性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众筹金融,面向农业大中企业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
1.政府主导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互联网金融对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并降低农户风险,有必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积极吸引银行、基金以及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以资本形式参与到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中,从而有效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互补,发挥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涉农企业的功能。
2.加强农户的网络知识教育和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支持涉农企业融资的基础之一是加强农民的网络知识培育,提高农民的网络意识。特别是在现阶段农民普遍年龄较大且缺乏互联网应用知识的情况下,加强农户的网络知识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应由政府为主体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建立经常性的农户网络应用和网络知识教育。
3.根据需求个性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众筹金融。随着消费者个性化消费意识的增强,特别是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可以发展农产品生产的众筹金融模式。例如,涉农企业将土地进行分割,通过众筹平台由投资人进行投资认购,涉农企业根据投资人的要求进行种植,农产品收割后,投资人收回本金,并以农产品折算投资收益。这种需求个性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众筹金融,既解决了农业投资的问题,也降低了农产品的种植风险。
4.面向农业大中企业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生产、销售、流动等各个环节,以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产业链整合,在真实全面掌握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的基础上,为其各农业产业链主体量身匹配基于真实交易的在线金融服务,是实现金融资本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有益模式。
5.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实践中,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非银行金融主体在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满足不同主体的融资需求,如通过融资担保公司的参与能够对农户或涉农企业发挥增信作用,又如发挥融资租赁公司能够缓解涉农企业机械化设备采购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应积极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
通过分析陕西省涉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涉农企业融资能力不足、涉农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在支持涉农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丰富涉农企业融资模式、提高涉农企业融资效率、实现涉农企业风险动态管理等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应由政府主导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强农户的网络知识教育和网络建设,根据需求个性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众筹金融,面向农业大中企业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引导非银行金融主体参与涉农企业金融服务。
[1]李志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3):65-71.
[2]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对涉农企业融资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涉农企业融资视角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4,(4):91-96.
[4]赵丹.中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5,(5):43-45.
[5]岳奎,黄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基于对全国6000位农民的调查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3-117.
[6]韩艳.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3-75.
[责任编辑 陈丹丹]
F832
A
1673-291X(2017)09-0069-02
2016-12-18
陈清风(1983-),女,河南商丘人,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