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7-12-23 18:31李诚固才德昊
税务与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县域互联网+区域

曹 雷,李诚固,才德昊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24)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三期叠加”的深层矛盾: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进入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过去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形成的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调整);三是发展前期刺激政策效应的消化期(前一时期反危机政策产生的“垃圾”、代价需要采取反危机政策予以消化)。三期叠加构成了我国目前全面改革攻坚克难的新阶段,伴随着出现了经济“新常态”。[1]“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特征。[2]在当前,“新常态”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客观认识,因此,认识和适应“新常态”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选择将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创新业态,通过多业态的整合与优化,对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进行集成、优化与关联,将为县级行政地域单元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和社会各种发展形态的融合与重生,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后发驱动力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大城市较少、中等城市次之,地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参差不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了个别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所在区域快速城市化的动力源泉,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及其他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逐步推进,发展县域经济亦成为各区域经济振兴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从全国的视域出发,探讨“新常态”下通过 “互联网+”与区域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要素、科技要素和产业相结合,推动并引导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和共性优势,引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快速、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面积广阔,各县域由于所处地域、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存在巨大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资源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产业基础,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一)经济发展优势

1.地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具备强大的经济发展总量。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11年底,我国县域行政单位2853个,其覆盖面积为89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72%。全国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24.14万亿元,占全国GDP 的51.04%,贡献了我国一半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 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5.07%。

2.县域经济特色明显,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我国各个县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县域的独特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特色。有的拥有强大的矿产资源,如石油资源、铁矿资源、稀土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等;有的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如安徽阜阳等;有的拥有独特的农业资源,如吉林大安、陕西富平等。这些特色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闪光点,在省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丰富的资源禀赋的支撑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分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超过50%。

3.在原有产业体系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诸多新兴产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各县域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富民型经济、资源型工业、生态效益型农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体系。如区域性的高新工业园区,主要承接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石油机械等高新工业;新兴产业园区,如电子科技、农业科技、新能源、文化创意和广告传媒等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如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辅助、三产为主导,综合集约农业、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品牌农业的设施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产业化的新型生态农业;建设和开发旅游产业,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文旅游品牌和生态旅游项目,如“中国休闲垂钓之乡”,以及区域性文化乐园,如“历史古迹”、“草原风光”、“湿地风貌”、“风电景观”、“机车博览”等资源 。[3]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县域受到不同自然条件、开发开放历史,以及辐射范围、信息渠道畅通性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地域的差异性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在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表现在我国经济发达县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县域发展普遍缓慢;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域由于人口规模、资源优势的不同,产生了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发展程度低,造成了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在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特色产业少。大部分的县域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基本上以重工业等产业品类为主体,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市场活力、缺少特色型的支柱产业的格局,造成了整个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弱、市场份额较小和市场竞争力较差等突出问题。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产业层次和水平低,主要集中在小商品、餐饮和服装等传统服务产业,而对于新兴服务业开发水平较低,如现代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大大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第一产业,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虽然一些县域通过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和农村旅游等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农业产业园区,有效凸显了农业的本土优势,然而其发展规模小、市场份额低,而且缺少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和大企业,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

3.区域性生产要素匮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乏力。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如人口要素、科技要素以及资本要素等,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乏力。如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导致县域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市场经济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导致难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进入和融合,造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弱,经济发展缓慢。此外,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县域在交通运输方式上仍以公路运输为主,且城乡之间公路路况差、对外交通的可达性较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如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灌溉条件等还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三、“互联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可以产生以互联网为基础、载体、手段和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各领域各产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相互融合创新,将有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和形成区域内经济、文化和社会各种发展形态的融合与重生,将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1.“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经济活动。互联网从产生时的信息传输,发展到后来的互联网交易、互联网生产;从初期的互联网娱乐,而后发展和渗透进入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从单一的工业生产,到网络营销与购物,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经济生活的全领域,从而催生了当前最具活力的互联网经济形式。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互联网经济使得传统的区位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变弱,特别是对于如劳动力、自然资源、交通等等经济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经济发展的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类型、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互联网+”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传统区位的认识。传统上,区域经济的发展均与区域所处的区位、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经济的集聚程度以及空间优势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资金和自然资源的投入,而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投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以及知识进行融合和创新,可有效地推动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电子商务、文化产业、软件产业和网络教育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大量出现;这些产业对区位选择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布局在任何地域。因此,“互联网+”将突破人们对传统的产业区位的认识。

3.“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互联网+”使得人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区位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开来。互联网具有的技术创新性、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特点,可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增长极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智能化生产、智能农业、网络旅游、创意文化等产业上形成重要增长极。

在拓展发展空间的基础上,互联网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关联性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同时也改造了传统产业,使得区域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级化的方向发展。[4]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推动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优化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四、基于“互联网+”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和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要素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形成新的供需关系,使得大部分县域原有的产业体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建设正在高速发展。近年来,有关学科研究表明,互联网站的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Huberman和Adamic1999)。[5]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与各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改进和效率提高,这是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的路径依赖。[6]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和较强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技术特征的高新技术的应用是省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7]因此,县域应该根据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以及在经济地域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积极建立和加强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基础的产业发展方式,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提升与发展。

1.进一步加强整个县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当前,随着外生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深远的基础条件之一。互联网因素已经成为技术进步因素中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它的应用和发展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县域经济单元应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和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全力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县域信息化建设,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机构,全面负责全县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规划县域内网络建设框架、发展方针、政策、法规和网站基站设置,创新网络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使网络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争创区域性的电子商务示范县,注重将互联网向广大县域的农村推广。

2.实施“互联网+能源产业”,推进新型能源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新能源的开发使世界的能源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风能、光能、生物能等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非常规化能源——页岩气逐渐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因此,一方面,县域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提升传统能源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促进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传统能源产业的专业化管理网络,实现对传统能源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远程实时监测功能,以互联网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转化效率。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支持能源企业开发新型能源的生产、营销、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系统,促进新型能源生产的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新型能源产业的生产效能。通过对能源产业实施“互联网+”的支持推动,延伸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3.实施“互联网+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发展网络,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链条化,推动农业资源对外新发展。我国农业地域在国土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大。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我国差异化的农业资源禀赋,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类型。由于农产品资源受区域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多方面影响,以至于农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局限。为了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链条化发展,必须坚持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首先,县域应积极建立以面向“三农”为服务对象的信息与技术的网络咨询与服务平台。该平台应整合和涵盖当地涉农的各类信息,而且须具备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和为农产品市场化服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等特色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开发和建设网络的多种接口,使网络具备向上扩张功能和向下延伸功能。在农产品资源的网络建设中,重点要开发的是所在县域的特色农产品科技资源、生产资料、安全监控与预警等大型服务网络。在各类农产品企业中,有选择性地支持和建设一批农畜产品资源引领和示范企业、种养大户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化应用系统,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网上浏览、产品预定和产品下单等等网络应用,如北方县域的日光大棚下农作物的网络应用系统、山东寿光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系统建设以及养殖基地等网络产销系统建设等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型观光农业,将农业发展与区域旅游相结合,建设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市场化网络。

4.实施“互联网+新型材料工业”,增强对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当前县域经济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大部分县域都把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节能、环保材料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作为发展的主流工业,因此提高新型材料工业的批量化生产和管理的网络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新兴材料工业化生产水平,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融合其他信息技术整合和改造新型材料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促进新型材料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约化发展与经营。如新型材料示范园环保信息化建设,环保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网络建设,以及相关新材料企业的网络化生产改造,不断提升新型材料工业的产能,提高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5.实施“互联网+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的生态化发展上层次。旧常态下人们往往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新常态”首先要在发展的理念上有重大变化,要把绿水青山当作发展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产品、就是发展。同时,应结合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持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县域发展经济都不同程度地付出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惨痛代价,因此县域必须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角度入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抓好产业支撑,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大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力度。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使全县域生态环境实现大的改观,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实施“互联网+”的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拥有优秀旅游和文化资源的县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不同地域拥有各自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县域行政单元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所在区域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的融合,特别是要依托政府的公益性网站,针对县域内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全面整合,建设和开发旅游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后的网络应整合县域内全部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全县域的旅游业、文化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农业、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多个层面的旅游资源营销网络。通过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增强县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营造旅游产业名片。

6.实施“互联网+城市公共产品”建设,加快和提升县域的城市管理水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效应,因此增加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方面的投资将会起到1+1>2的功效。县域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对城市公共产品服务方面的投入,因此应该积极增加县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增加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如支持棚户区改造,加强对县域主要交通系统、全县域地下管网(供水网络、供暖网络、供电网络、供气网络以及通讯网络)的建设与改造等等。重点推进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的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域和主要乡镇的地下管网系统,实现地下管网的网络化管理,提升地下管网的运营效率。在政府现行网站基础上,打造覆盖全县域的交通网络管理和服务网络,实现交通系统的全县域网络覆盖和管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运营支持。

“互联网+”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在“互联网+”的社会形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每个要素都是网络中流动的元素。县域的网络化管理、“互联网+ 农业”、“互联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等新常态、新业态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方向。只有主动融入“互联网+”模式,县域经济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葛全胜,席建超.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2]张占斌.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 2014-10-15(A5).

[3]高航.大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王桐桐.互联网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经济纵横,2013,(9).

[5]卢鹤立,刘桂芳.中国互联网与区域经济[J].人文地理,2005,(5).

[6]王树平.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J].中国信息界,2009,(6).

[7]张越.依托互联网带动山西经济发展的探讨[J].经济问题,2010,(6).

猜你喜欢
县域互联网+区域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分区域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