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0005)
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
朱强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0005)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快速上升期。德国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立足欧洲、布局全球的投资重镇。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本文将从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出发,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德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1、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规模
德国以其富有活力的经济市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开放的投资环境等吸引着众多中国企业的目光。近年来,中国企业为借助德国较其他国家优惠的投资政策,积极占领德国市场,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德国直接投资的流量总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流量从 2005年的 12,874万美元至 2009年的 17,921万美元,其间数额有增有降,波动较为明显,变化趋势不稳定。2009年之后,虽然同样受到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但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在欧洲一枝独秀,由此对外国直接投资仍然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在有效占据德国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在欧洲其他国家市场份额成为中国企业选择德国进行投资的一大动机。从2009年至 2014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流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0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流量为 41,23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30.10%;2011年中国企业对德国直接投资流量升至 51,238万美元,是2010年投资流量的 1.24倍;2012年与 2013年,中国企业对德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 56%和13.95%。2014年,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依旧强劲增长,由上一年的91,081万美元增长至143,892万美元,涨幅达57.98%。
2、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不断扩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稳定的资本流入,使德国经济提供给中国投资者进行跨部门组合更广阔的机会。两个最重要的投资领域是汽车和工业设备,分别达到19亿欧元和27亿欧元,占总额的65%以上,这也反映了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兴趣集中在高端制造业资产。其他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消费品和金融运输服务等。
在具有出口优势的领域里,德国成为中国FDI在工业机械上的重要接受者,该领域的投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交易,如三一重工收购泵的制造商(普茨迈斯特公司)和徐工集团对混凝土搅拌车开发者(施维英公司)的收购,较小的交易,如收购铣床的制造商瓦德里希-科堡。德国的中小型公司是中国企业寻求技术的重要目标,以中国市场准入机会的援助作为交换,其他吸引中国机械投资的欧洲国家还有意大利、法国和波兰。
在信息技术领域,德国是中国资本在欧洲领先的接受者,该投资是法国和英国的两倍,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购案是联想在2011年收购麦迪龙公司,一家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商。电信公司华为凭借在杜塞多夫市的研发业务和欧洲总部的设立站稳了脚跟,在德国拥有着较大的市场,其竞争对手中兴在杜塞多夫市也有类似的经济活动,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全国的总部。
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中国对德的FDI仅次于意大利和英国,规模不断在增加,其中大多数投资的目标是为了打造品牌、提升客户售后服务并开拓全球市场;德国的吸引力在金融和商业服务方面也呈现扩张的趋势,比如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在法兰克福等,如今还建立了一个人民币的清算中心;中对德在保健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较少,日益增长的兴趣集中体现在葡萄牙和荷兰等国。
3、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中国对德国投资的区域分布日渐明显,从最初的某个地方到迅速扩展至整个德国,但主要集中在老联邦州,这一分布特点反映了现有的产业集群分布,绿地投资对地方经济的吸引力,有针对性的投资推广力度,和德国大公司的子公司被中国投资者收购的情况。
截至2014年,德国共有16个州成立了中国的公司,前西德的一旧州吸引了来自中国的大部分投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们几乎占GDP的90%和近90%的制造业营业额。中国对德国投资排名前五位的地区依次是North Rhine-Westphalia,Hesse,Bavaria,Baden-Wuerttemberg和Lower Saxony,在德国东部,中国直接投资最大的接收者是Saxony-Anhalt,吸引了纷美公司一类的重要绿地投资者。对中对德FDI的区域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接受中国早期投资的州,会陆陆续续地吸引其他中国企业在此处的投资,这正是受到了早期投资的中国先行者的吸引,因为先行者的优势所致。例如Hesse和Bavaria是早期投资目的地的首选,今天仍然保持着德国各州中最大的交易额。
1、对德直接投资调查不充分
在中国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许多企业选择了“走出去”。然而在投资海外的众多中国企业之中,许多公司各有各的原因,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有的因为国内巨大的竞争压力,有的则是盲目跟风,在没有充分调查国外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就做出了投资决定。在对当地进行了投资之后,他们才察觉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产品与当地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自己的经营策略与合作伙伴不相符,以及德国当地的优惠政策不能惠及自己等很多重大问题,以至于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退出德国市场。
2、缺乏跨国管理经验
通过统计和调研,中国对外贸易协会认为,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海外管理经验,往往其选择对外投资的战略是正确的。在对跨国经营有清晰准确的战略框架和精确的市场定位的前提下,许多中国企业更多的是缺乏人才,尤其是技术、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且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国际人才,从而经营出现困局。例如,缺乏对海外的销售途径和风俗文化等熟悉,面对国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束手无策。在缺乏复合型国际管理人才和跨国管理经验的大背景下,许多对德投资的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滞后和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据麦肯锡公司报告显示,89%的企业高管赞同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国际化人才缺乏。
3、缺乏对德国法律文化的了解
在投资德国后的运营中,中国企业缺乏对当地文化和法律充分深入的了解,同时,中方员工和外方员工存在文化的冲突和和语言沟通的不畅,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例如,在中国投资者中,70%的觉得影响企业对德的经营是文化障碍,而这当中的95%的人认为他们最大的障碍是德语,特别让他们感到困难的是,使用德语签署合同。另外,在最开始中国企业常常从国内选派管理精英组成核心团队,他们通常不了解当地企业文化和法律,来管理海外的企业,从而经营决策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他们对德国法律对企业解雇员工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一无所知,经常随意让员工加班,违反当地法律法规,造成重大经营问题。
1、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有的属于监管方面,有的属于法律保障方面,还有一些属于提供优惠鼓励政策方面的。随着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比较松散,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纲领性的法律来支撑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立法的滞后已不适应当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要求。为了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发展,当务之急应该建立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法案以权威性纲领性的法律取代政策性文件。
2、加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服务体系
建设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投资的政策、技术、市场环境、文化和法律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非常庞大和复杂,寻求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熟悉相关国家的投资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发展情况、当地文化环境的专业人才或机构的参与将有助于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如设立海外投资促进机构,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境外信息服务,尤其是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方面,政府应该促进国内相关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高效服务的来源提供保障。同时在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支持体系方面,政府还应加强和外国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利用官方的协调机制和渠道,诸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方式,来反应中国企业的利益诉求,对于国外政府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安全审查、海外企业的重复纳税、高新技术以及人才设备的流动限制等,政府可同外方沟通协调,为中国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投资的国际环境。
3、加大企业对外投资的金融支持
发达国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一些还处于海外直接投资初始阶段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逐步开始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发展体系。例如美国就成立了专门的进出口银行为美国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并且能够承担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承受的风险。而日本、香港以及台湾地区也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海外投融资体系,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为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为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也提供了一些金融支持手段,如成立了外贸发展基金和援外合作项目基金以及提供援外优惠贷款等,但是这些目前的这些支持措施不能满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尽快这些措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支持体系,加大对国外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支持,减少投融资成本,使各项金融支持措施充分发挥作用。在当前我国拥有巨大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可以有条件提供各种资金支持和便利,这有助于国内企业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实施海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减轻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失衡压力。
[1]李京晓: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宏观经济效应研究[J].南开大学,2013.
[2]葛振宇、湛泳: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J].亚太经济,2015(8).
[3]朱伟革:中国企业投资德国面面观[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责任编辑:王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