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扬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
乌 扬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核心。在推崇西方经济学的今天,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融和,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继续深入到供给侧改革当中去,实现和满足人的需求。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供给侧改革
2014年,习近平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此后他在多次的讲话中不断强调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对实现经济新一轮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指导意义(胡鞍钢;杨竺松2016)。重申政治经济学的作用,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逐渐被削弱,甚至逐步丧失主流经济学地位(薛宇峰;丁晓钦2007),二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否认,西方经济学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大幅发展,但是,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累积的“以物为本”发展模式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全球经济乏力,对外贸易缩水给中国带来不小冲击,也把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暴露出来,必须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李宏涛2012),改革刻不容缓。
“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现有的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的必要性研究和实现路径上(冯志峰2016,文建东;宋斌2016)。国际上已有供给侧改革的先例,里根和撒切尔都曾经成功进行过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差异,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高水平供给不足,贫富差距大,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要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切实维护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要把满足人的多层面需要作为目标(陈惠雄2005)。实现和保障人的需求,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改革的意义所在。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角度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研究经济问题的角度,接下来对比二者的差异与相似性,国内学者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很多,大多集中于某一特定角度,分工与专业化(周绍东2009),社会保障(朱楠2009),经济危机(乔磊等,2010)等等,本文主要从人的角度阐述其差异与融合,同时对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以人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进行描述,并对新一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继续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出政策建议。
马克思在创立其经济学学说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经济不断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不可否认,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核心内容。以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马克思第一次比较完整的研究了人的问题,考察了在资本主义下的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的非全面发展。在以后的各个著作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19世纪60年代《资本论》的问世,为此后政治经济学研究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日益凸显的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理论发展和实践中,仍旧扮演着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角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一开始就站在人的角度,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劳动、资本和地租三者的分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处境,劳动者只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既无地租收入,又无资本利息;同时,在分工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各行业壁垒较高,想要转移到其他行业进行劳动生产十分困难,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迫使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从属,当供求失衡时,劳动者的贫困状况加剧。劳动是异化的,外化的,私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且影响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但是这种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存在只是暂时性的,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形态。《资本论》开篇分析了资本生产和流通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主要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当劳动力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1。这种新价值就是剩余价值,正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增殖,资本实现了累积,并进行下一轮的再生产,或者将资本进行其他的投资获得利息。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然而这种工资却并未包含增殖部分,作为劳动者的工人阶级出于这种限制,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不自由的。私有制下的生产靠占有劳动的剩余价值实现财富的累积,为了实现更多的增殖而不得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来赚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成为了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劳动,是为人所利用的,商品的生产不仅仅只依靠于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加快了私有制度的消除,从而更快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 供给要适应人的需求
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领域,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有限,供给不足而需求却又很旺盛,加上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科技日益发达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层次提升十分迅速,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层次已经远不像从前,开始像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变。而在一些低水平、低效率的产品和服务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急需解决,需求已经明显饱和。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出市场的作用,引导资源逐步向更能满足人们需求,更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上去,对于一些占用较多社会资源却又运行无效率的国有企业,要重组或者淘汰,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淘汰掉效率低下的行业,降低企业的成本,放开市场,打击垄断,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同时要提倡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人们的需求不脱节、相适应,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累积程度起主导地位,高技能的劳动力对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设计等环节影响巨大,同时,人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思想观念、所处环境、硬件设施等等,然而,人作为进行科技创新的最基本单位,如果从源头上无法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那么想要进行技术的更新换代就变得很艰难了。中国近十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加工贸易,但这种发展模式是被动的,但自主创新十分缺乏,将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并大规模投入到生产当中去的例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从自主创新,到技术的转化,再到实际的生产需要政府良好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此外,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教育的投入,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需要整个社会和谐的文化环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不把经济水平的高低和财富的水平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劳动供给的优化。
(三)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以往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中,有一点就是要适当的削减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支出。但目前结合中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旧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需要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现行的农村社保体系还是难以满足农民的社保需求,对于一些流动人员,他们的社会保障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仅能减缓人们的社会压力,还能提升其满足感和对于政府的认可程度,当然,我国还是处于发展中阶段,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提供“高福利”,只要建立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增进人民的福祉,确保每一个人利益的最好实现。
[1] 胡鞍钢,杨竺松.习近平经济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J].人民论坛,2016,01:18-24.
[2] 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0-27.
[3]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
[4] 薛宇峰,丁晓钦.《资本论》和危机与困境中的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前途和出路[J].经济学动态,2007,12:8-12.
[5] 李宏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1:5-10.
[6] 陈惠雄.“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几个基本理论分析[J].学术月刊,2005,03:35-43+6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2.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1] 杨培雷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