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浅谈四大理念视域下的现代农业发展
徐慧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习近平同志把“三农”工作定位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基础。因此,本文将以四大理念为指导,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着手,探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
现代农业;四大理念;发展举措
1、农业发展创新不足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划分是以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作为评判标准的。当贡献率低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贡献率高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贡献率在40%~60%之间时,为过渡型经济。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过渡型经济这一阶段。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农业物质要素诸如农药、化肥等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通过增加物质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呈递减趋势。此外,农业在初级环节与最终产品的升级、储藏之间投入不合理,以及农业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提高等都成为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虽发展工业必须牺牲农业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一直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破除。在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农村村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市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存在以及农村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城乡之间的这种区隔直接阻碍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遏制了城市化的进程。
3、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各国青睐。我国通过增加物质要素的投入刺激农业增产的做法,使其收益递减的同时,物质要素的利用率也有所降低,农药化肥的泛滥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农民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焚烧秸秆。
1、以创新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
通过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的简单增加已经不能够刺激农业的增产,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动力,提高物质要素的组配和利用效率。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产品从低级逐步走向高级、产业链条趋向高端,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实现。
首先,实施科技创新。一方面,科技创新应打破传统的单项技术逐个突破的模式,实现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创新要素在区域间实现简单组合的创新模式应转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另一方面,在创新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创新要围绕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展开,例如针对沿海和内陆等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而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
其次,帮助农民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各个区域应充分考虑该地区享有的资源优势,打造属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使人们在认识上能够将某些农产品与该地区挂钩,而不是遍地开花,粮棉油瓜果菜样样都产。此外,在拥有本地区特色农产品之后,要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打响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
最后,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目前,大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和第二、三产业。因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升反降,必须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水平。
2、以协调促进城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协调城乡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因此,协调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进行体制改革。国家在加大对农村农业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主要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步伐。户籍制度一直是束缚农民的一道沉重枷锁,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其次,要保证实现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公平。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村村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妨碍了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农村村民虽有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但其覆盖率比较低,远远比不上城市。在公共服务上,农村公共服务的设施相对城市而言还是比较匮乏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最后,协调城乡发展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政府的主导。第一,协调城乡发展不仅涉及城乡两个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还会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可见,协调城乡发展离不开政府对相关体制的创新以及对政策、法规的调整。第二,协调城乡发展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的不断减少和转移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减少需要城乡的通力合作,形成拉与推的合力。因此,协调城乡发展离不开城乡之间的互动,需要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总之,协调城乡发展不仅需要城乡之间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以及全社会的支持。
3、以生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务之急。
首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突破农业产业内部的限制。虽通过农业产业内部资源的共享以及工艺流程的耦合能够建立起农业产业的“生态系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挑战。因此,现代生态农业不应局限于农业产业内部,要努力实现与工业有机结合,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网络型链条。
其次,不应片面强调农业中物质要素的增加。水资源、能源以及化肥与农药应合理施用,并非越多越好。随着水资源、能源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一方面,其刺激农业增产的效用呈逐步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过剩的化肥、农药等农业中的物质要素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只追求农业中物质要素的增加。此外,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牲畜的粪便、秸秆、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应重新加工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优化社会投资结构。
最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孤立性必然会与市场经济显得格格不入,产业化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落脚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使农业发展在布局上实现区域化,在生产上实现专业化,在加工上实现系列化,在经营上实现一体化,寻求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总之,中国生态农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现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和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国内经营农产品的企业、农村经济、农民素质、基础设施以及产业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为此,我们要通过总结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放眼国际市场、明晰产品标准、立足区域特色、发挥品牌效应、规范基地生产、提升竞争能力,以此来寻求发展与突破。
4、以开放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方面,农业对外开放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诸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问题等。因此,如何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出发,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质量,稳步提升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重视农业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国内看,针对今后主要农产品存在供需矛盾突出这一问题,在坚持实现国内粮食供给自给自足的前提下,要适当引进大豆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另外,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我国应依据本国农业资源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主要农产品供需趋势的全面评估,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制机制。
其次,加强对农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对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要在现有最低收购价格、直接补贴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保护制度,力图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强化农产品进口管理。此外,要建立健全境外企业收购境内涉农业企业的审核体制机制,为中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
再次,重点强调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税收、财政等多方面政策的支持,突出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农业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各涉农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试图在全球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大力扶持基础较好的国内粮农企业发展,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支持中国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各种方式,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建设。此外,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最后,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根据国内外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探索建立农产品国内生产与进口的衔接机制,有效调控进口,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
[1]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6).
[2] 杨雄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科技管理,2015(1).
[3] 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
[4] 陆学艺、杨桂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