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我国PPP模式下大数据审计的思考
丁淑芹,田 园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由于PPP项目具有可以为政府分担债务风险,对私营企业资金可以进行合理引流等优势,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开展得如火如荼。伴随着PPP模式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给审计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大数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这个时代带入一场大数据的信息革命之中。大数据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以及商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对于应当紧跟经济发展模式的审计而言,应该选择更加先进、合适的工具来辅助审计工作、审计方法的改革创新,大数据技术与审计的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阐述了PPP项目当下审计模式的不足以及与大数据审计融合后的积极作用。
PPP模式;大数据审计;思考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建市政工程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优先采用PPP模式建设。PPP模式是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并投入一部分资金,重点扶植通过竞争性谈判而入选的企业对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实现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政府的融资模式并拉动社会资本的发展。近年来,PPP模式在我国飞速发展,财政部建立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专门用做披露PPP项目的大数据,截止于2016年3月,已有7千多个项目被纳入信息平台,投资总额达到8个亿之多,新上线项目速度惊人。PPP模式的快速发展给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大数据的视角对PPP模式下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1、审计人员责任加大
在快速发展的状况下,给审计方面带来了许多隐忧,因为PPP模式采用私人企业投资,由政府补助,最终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投资方式和投资目的,使得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政府负责,也要对未来使用基础设施的公众负责,受到双重的压力。而从另一方面讲,审计的是否严格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关乎政府的形象和私人企业对公私合营的信心,从而大大加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
2、审计风险加剧
根据国家政策的指示,当前地方PPP项目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供水、供暖、供气、市政建设、网道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上,而这些基础设施工程在审计中存在着许多漏洞,也由于PPP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审计的介入时间模糊,效果不明显以及力量有限,加大了审计风险等问题。
3、审计制度不完善
与PPP项目审计相关的条例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承接主体应当健全财务报告制度,并由具有合法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根据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项目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应该由“具有合法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而项目属于特许经营的,则应该由“县级以上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所以也就造成了空缺,即股权合作的项目,目前还没有相关文件的支持,也就导致审计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4、审计内容增加
PPP项目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PPP项目的审计要求企业负责设施的长期绩效并承担运维风险。必须确保项目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和维护都完全按照发起人和中标人在合同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在实施阶段内,审计人员都不能放弃监督和检查的权利。
PPP项目期限动辄几十年,过长的时间跨度、繁多的事物以及政府官员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都会加剧其项目审计的复杂性,而且审计工程项目的范围宽泛,不仅要涵盖准备阶段、招投标阶段、合同组织阶段、融资阶段、建造阶段,也要涵盖经营和移交阶段等多个时段,重点千头万绪,造成了审计内容增加,大大加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强度。
5、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不明确
跟踪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审计而言,最重要的区分点在于不仅仅只有期末审计,而是将期中审计和期末审计结合起来,但是在对项目进行期中审计时,审计进入的时间缺乏政策性支持,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虽然理论上项目的期中审计介入地越早越好,但目前大多数的期中审计过程依旧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其工程建造方对于审计的重视程度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审计在工程建设期对于风险控制和监督的作用,造成了审计徒有其表,却不能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
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大数据审计应运而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十九条明确提出:“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大数据基本上具有四大特点:数据海量、种类多样、产生和传送速度快、价值低密度。也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加快了数据更新换代的速度,为每个行业都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大数据的作用也在商业、管理等方面逐渐体现出来。
而作为审计本身,在审计报告之中,无论是在对被审单位的评估、审计过程中以及最终的评价,还是对财务报表中问题的揭示都无一不需要数据作为依据和支持。所以,大数据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离散存储于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分析其中的关系,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数据处理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也得到了更加充分有效的审计数据,提高了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因此,所以将大数据审计的思维模式引入PPP模式中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必然选择。
审计部门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经常和数据打交道以及处理数量庞大的数据,从这些庞杂的数据里进行分析比较,对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对未来的经营效果进行预测,运用专业知识将数据变得有可读性和参考价值。可见审计是依赖数据做出分析与结论的,尤其是在PPP模式下,被审计的单位涵盖面更广,涉及的数据更多。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审计制度
由国家制定的关于审计的制度和规定,能够对国家经济、商业等活动起到一定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也能够起到预防风险的作用,是商业活动的重要保障。
随着PPP模式的发展变化直至定型,其运行关系到国家每一个公民的直接利益,所以应该更加明确审计责任,避免审计死角。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尽快完善PPP模式相关的条例,明确PPP项目审计的主体,尽量使公共部门的招投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并明确受托责任,避免多次重复谈判。
2、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
可以利用大数据在招投标过程中对招标企业的诚信情况和资质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并对工程预算进行同类型工程和同期工程的横向、纵向比较,使前期预算更加准确,在工程前期就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PPP模式中,由于工程期较长,涉及范围较广以及审计工作量的加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数据模式下进行审计数据的分析,不仅能够有效地规避抽样风险,也能够合理地化解从局部推算整体所产生的局限性,并以此来让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变得更加精准。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和传统审计相比而言,数据在不用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能够让数据原始特征得以保持,并以此来让整个数据分析工作变得更加真实全面。
3、加速PPP项目大数据平台的建立
尽量快地公示PPP项目的进度以及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加工、转换、存储、交换、分析和管理。在PPP项目过程中进行跟踪审计,将取得的数据分别对同期项目以及企业历年的工程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相关企业、相关项目的情况,成本以及工程的进度情况。纵向比较承担PPP项目的企业历年来承担的项目情况,做出诚信评价,有利于现行项目的推进,也对未来项目的招投标做出指导意见。大数据的出现拓宽了信息交换的渠道,并将产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也拓宽了公众监督的渠道、保护了公众监督权利,并能够提升审计部门工作的效率。
4、注重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
不仅是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实施、运行需要大量精通大数据的人才,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当大数据和审计的结合成为趋势,也要求每位审计人员不仅要满足于精通审计业务,还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不仅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信息化专业培训,更要从根本做起,培养更加适合大数据时代的人才。
进行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最根本的是要推进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以资鼓励,并推进职业资格的认证机制便于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大数据人才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比较经典的大数据案例进行更为清晰的讲解和分析,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发展。
[1] 严晓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应用及审计重点探讨[J].审计研究,2014(5).
[2] 张帆:完善政府投资审计法律制度研究[J].审计研究,2015(5).
[3] 方世敏:新时期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及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5).
[4] 张文宗、谢慕廷、彭拥军: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家审计发展路径[J].审计月刊,2014(9).
[5] 王守清、刘婷:PPP项目监管:国内外经验和政策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4(9).
[6] 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工程管理学报,2014(6).
(责任编辑:胡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