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锋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刘广锋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随着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便提上了日程。随着内控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内控建设开始进入基础性评价和完善阶段,但是有的单位在内控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没有达到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内控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并提出加强内控工作重视程度;强化内控执行的有效监督等对策,供实践中借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难点建议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早,并且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目前已经日臻成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对内控建设还需要有一个认识消化的过程,所以各单位还普遍存在对内控建设认识不够深入,内控建设不够完备,内控建设还停留在表面文章上等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内控建设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从受托责任角度来讲,行政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强化内部管理,防止腐败,必须建立有效地约束机制,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就成为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内控建设的基本情况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行政事业单位负有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行使政府权力的职能,代表党和人民履行社会受托责任。能否有效行使职能,能否使人民满意客观上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高效廉洁、公平公正、防止腐败。内控建设正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内控建设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单位层面的内控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机制和控制方法,业务层面的内控包括预算控制、收支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应该从梳理流程开始,找出各流程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方法建立有效的防控措施,形成制约和监督机制,采取科学方法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建立预防腐败的有效防控体系。
(二)内控建设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借鉴了企业的COSO框架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内控建设发展很快,从2012年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试行)》开始,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控建设,到2015年1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内控建设开始全面推开。内控建设从起步到全面建设,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经历了理论研究、政策出台、消化理解,试点建设、全面推开等过程,到2016年底大部分单位已经完成了内控建设的基础性评价工作,内控建设进入全面完善阶段。
(三)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
内控建设由于受传统惯性思维模式、法治建设进程、人民民主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在各单位中建设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对内控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人们对内控建设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概念上,认为内控就是重塑流程,修订制度,编制内控手册,没有从更深层理解内控的核心在于建立充分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综合的控制体系,要在内控的实质上下功夫,而不是做表面文章,使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不能把个个制度完全割裂开来,制度之间要相互配合,查缺补漏。有的单位没有从单位层面对制度制定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之间出台制度不调研、不征求意见,导致制度制定缺乏完整性,制度之间不配套,有的制度制定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有的制度规定存在不合理、相互冲突、执行难等问题。三是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有的单位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嫌麻烦、走捷径,有的规避监督,不按制度执行,造成制度形同虚设,内控失灵,给单位的经济利益带来潜在风险。四是内控缺乏有效监督。各种监督如果不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监督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在目前信息公开不够规范不够透明的情况下,首要的任务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五是内控人才匮乏。由于内控建设时间较短,各单位真正研究内控、全面深入了解内控的人才较少,很多单位领导对内控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内控建设很多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得不做做样子,很难取得成效。
(一)认为内控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一项工程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很多领导认为内控建设只要集中搞一次,形成一套方案,编写一本手册,然后按方案执行就可以了。有的还聘请了外部中介公司,进行全面评估与设计,进行了完整的内控建设过程,建设完成后,就认为内控建设已经完成任务了,不用再搞了,但事实则不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八条规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由此可见,内控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内控所制定的制度、风险防控措施,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失效,内控会因外部形势和国家政策变化而失灵。因此,内控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相关条件发生变化后,就必须对内控重新进行评估和修正。
(二)全面照搬别人的内控制度和经验
内控的流程再造、防控措施、管理制度、民方监督等,各个单位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成功制度与经验,不加以吸收和消化,这样做只是为完成内控任务而建内控,最后只能是水土不服,再好的制度因环境不同,也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内控建设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环境和特点,借鉴别人先进的经验而不是照搬,建立适合本单位管理实际的内控制度体系,真正使内控发挥作用。内控建设要充分理解内控的实质,抓住内控的核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借鉴别人制度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本单位的业务实际,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找准风险点,制定符合本单位管理实际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内控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能够起到防治风险、预防腐败、提升管理的作用。
(三)把制度修订代替风险评估
由于个人水平、部门利益、规避责任等诸多原因,导致在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中,具体业务部门并不愿意或者并不能够做到,准确确定业务流程中的所有风险点,因此,在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中,风险点的确定不应由业务部门自己说了算,存不存在风险、风险等级应该由评估结果确定。从单位层面应该成立风险评估小组,由风险评估小组来确定各业务部门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点,采取实际操作的形式,来评估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与风险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依据统一标准对所有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做到公平公正,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然后针对风险点研究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保证不遗漏任何一个风险环节,使内控体系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和完善。
(一)加强对内控工作重视程度
内控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单位领导的重视,内控建设就搞不好。因为内控建设首先是单位层面的内控,没有领导的统筹安排,没有单位的顶层设计,没有各部门的协调一致,内控建设就不能形成一个综合的防治体系。重大经济决策、各种规章制度都需要领导带头去执行,内部监督最难的是对领导的监督,如果领导不去执行内控制度,甚至搞“一言堂”,那么内控就会失去作用。对内控的重视还体现在内控建设的过程,是否严格按内控的要求认真去做,流程是否合理,风险点是否准确,防控措施是否有效,民主监督是否到位等等,最后的结果体现在内控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上。
(二)严把内控建设过程质量关
内控建设过程中评估是关键,流程是否合理,制度是否有效,全部应该体现在评估结果上。评估应该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或者由单位内部各部门各阶层代表组成联合评估小组,小组成员中要有具有丰富内控经验的人员参加,来对内控建设中的流程、风险点、防控措施等进行评估,评估要以实际操作的形式,严格测评整个业务执行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效性,查找不足提出修正意见,督促各部门完善内控工作。
(三)强化内控执行的有效监督
当权力失去监督时,就会形成真空地带,就会造成制约的失衡,内控就会失效。规则存在着漏洞,制度有漏洞可钻,就会有人不守规则、搞私下交易。要对行使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和监督,有权力不能任性,使其运行置身于民众的监督之下,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还要对群众的民主意识加以教育和引导,使群众树立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充分参政议政,形成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总之,内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体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共服务部门的更高期望,内控建设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抓住内控建设的实质,结合本单位特点,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体系,为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服务效能打下坚实基础。
[1]王 冰.W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2]张庆龙,马 雯.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白皮书(一)[J].会计之友,2015(13):6-11.
[3]裴 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研究——以S省地震局为例[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 旸]
F270
A
1005-913X(2017)08-0059-02
2017-06-01
刘广锋(1972-),男,哈尔滨人,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