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初探

2017-12-23 12:58王薇
市场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就业率会计专业导向

王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初探

王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狭义一点,要生存先要就业。学校考核离不开就业率指标,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使得就业率的范围无限扩大。那么,就业是否就真的这么难呢?本文从作者的实践经验出发,初步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

就业;高职教育;改革

2014年《南方周末》曾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一篇采访,大标题就是“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就业造假”。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但高校考核指标中包含了就业率指标,毕业生没有就业怎么办,考核不达标,很多高校就要想办法达到高就业率。有的地方包括二本本科都有,没有就业就没有毕业证书。所以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使得就业率的范围无限扩大,出国也算就业,升学也算就业,自己开的证明叫自给自足也叫就业,爹妈在家养起来开个证明也叫就业,反正就业率就是98%。那么,就业是否就真的这么难呢?举一个例子:一家房地产公司要去库存,拿100万资金找学校推销30套房产。100万拿来了,学校却不敢接,中专、专科、本科都不敢接,说这个事情麻烦了,这个营销它是要算账的,是要建平台的,是要投入产出的,不是说做做玩玩的。最后没办法,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出马,结果10天不到的时间,就弄了几十个帖子,4个人帮忙做一做,6套房子卖掉了,1000万资金回笼。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就业岗位有,但是具备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没有。我们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当然要肯定这么多年的进步,解决了大多数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职业教育体制的问题。严格说来,我们还不能叫职业教育,还只是个学历教育、院校式教育,不然,上述案例中房地产这个项目怎么没有院校可以接的了呢?连学校都没办法接,更别提学校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毕业生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开始

从个体来看,高职教育主要解决了大多数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的问题。进不了本科学习的,就来了我们高职院校。那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什么?智商不低的情商不够,人是聪明的就是基础不大好,那怎么办呢?所以高职教育是解决适性学习和适性发展的,全世界都如此。以会计专业招生情况来说,我们学校会计专业每年都招三四百个学生。这里面有真正想读会计的,也有不想读会计的。那他们将来应该如何发展呢?再举个例子,世界上顶尖的最大最好的传媒集团WPP,他的学生招来以后,执行院长就用两个月的时间,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谈心。通过这次谈心,了解学生的性格。性格内向的安排进平面设计专业,性格活泼的安排至传媒公关专业。专业不同,将来的就业岗位就不同,两年以后还可以调整。因此,高职教育带给学生的应该是适性学习。要想适性学习,就必须先了解他的个性。教育部提出的个性化培养以及个性化学习,以及一些一流高校提出的对全体学生实行学分制,都是基于以上案例。可是,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太刚性,课程设置的成才路径太单一。学生一旦确定了专业,进来以后就没得选,那怎么叫适性学习适性发展呢?包括会计专业亦是如此。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毕业时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但是,我们的毕业生就只有这一个出口吗?拿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怎么办?最后,我们会计专业设置了四条路径:最简单的叫外包会计,高一点的就去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里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小微企业的,相对简单一点。另外一种是能力强一点的适合大中型企业的。再强一点的,还可以去拿英国的CIMA证书。至于哪一种证书更适合学生,交由学生选择。想要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什么样的规格,学生自己努力。因此,怎么样帮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人生、出彩的机会,得从了解学生开始。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一套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会计专业为例,中国的会计行业需求真的很大。但是,我们高职教育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和国外又有些许区别。英国美国认为会计不是基础岗位,是管理岗位,出纳才是基础岗位。所以他们的会计课程和我们开设的不一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税法,并且为了迎合中国的税法,专门开设了一个模块叫中国税法;第二个部分是会计的一般知识能力;第三个部分叫初级证书的六大能力、高级证书的十大能力。而且,这六大能力、十大能力不是说开设六门课程、十门课程,它包含在前面的课程里面。那么怎么考核这些能力呢?给出200个案例,学生能考出60%,也就是能答对120个案例,就能获取分数。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更接近于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像我们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开设若干门课程,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这些课程,拿到从业资格考试就可以毕业。但到底掌握了哪些能力,能为将来就业提供怎样的素养,却无法考核。

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到底怎么来设置呢?首先,要有课程标准。各级教学评估时候要看的不是教学大纲,而是课程标准。所谓教学大纲,是指教学体系,分章节、重难点、课时、考题等等。课程标准是指职业标准,告诉学生你所学的这门课程内容和你将来从事的职业标准是对接的。这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难题,我们的老师就是拿教材上课,没有做过什么职业标准,但是没有职业标准就没有课程内容。不仅如此,职业标准还应包括教学设计。职业标准定完了,不管是按照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大家觉得好,还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完成。其次,就是教学设计,他是通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来引领完成。再次,任务完成后,我们需要考核。考核的形式有很多,也是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最难的。拿台湾的高职教育来说,八个行业四千三百多门课程。因为,这八个行业需要四千多项能力,每个能力都对应一门课程。我们来看其中一个专业——汽车营销。这个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接车,16课时,两个考核点:第一个,请你用五分钟时间讲清楚接车的三个原则;第二个,用三十分钟时间完成接车的接待。怎么接待?有各种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完全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为什么呢?因为接待是公司的第一块品牌,客户进来第一个就是和接待人员打交道,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做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打折扣,甚至影响接下来的生意往来。因此,这门课程设置了接待时的各类考核要点:客人进来了,用什么语言去打招呼;鞠躬怎么鞠法;握手怎么握法;递名片怎么递;经理在的时候怎么接待,不在的时候又怎么接待,甚至于倒水怎么倒,一直到最后送走客户用什么语言等等。所有这些要点,在这一门课程里,都有提到。我们培养的是能够适应职业需求的毕业生,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设置一套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设置好了,就涉及这些课程由哪些老师来上的问题了。任课老师是要有资质的。譬如说,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本科以上,研究生以上,一般要有两年实践经验。不是专业老师的话,有三年以上教学经历,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质证书。一个学校最主要的就是抓老师、抓课程。而现在,中国是没有专门培养高职老师的学校的,也许有一所,但是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成了学科性的东西。如果教课程的老师本身没有资格证,那怎么行呢。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生要考高级工的证书,否则没有办法教专业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没做过项目的老师,不能上两年级的专业课,手里没有项目的老师不能带三年级的专业课。根据这样的要求,再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学校是一定要依靠老师来办学的。老师最主要的就是专业带头人,另外就是我们核心课程的骨干老师,学校如果这两条都不具备,何谈课程体系设置。所以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校企合作不再停留于“一张协议”

校企合作是个大课题,国务院强调要发挥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这是从格式上讲。但是,企业主体到底体现在哪一点还有很大争议,有人说企业主体就是企业投资,其实不尽然。国家教育改革试点曾经有个课题叫“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研究经费1000万。1000万研究一个项目,完全没有前人的经验科学,我们就学体制管理。承担项目的学校(以下简称C校)和世界最大的传媒企业WPP合作,院长、执行院长都由WPP选派,计划由他们做,每周留给C校半天,用来上思政课、体育课,其他全部都是WPP安排。教学计划也按照WPP的计划。执行院长问C校符不符合要求,C校说你们符合我的要求干什么,是培养你们需要的人啊!当时还没有供给侧的概念。到后来,这个学院办的是风声水起。14年,两个学生就拿到了英国的黄铅笔奖,那是世界的奥斯卡,中国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拿到过。当年,这个高职本专业的生源50%是以本科的成绩进来的。而他的毕业生有80%是去往国外公司的,有10%的学生,可以放到WPP在全世界的36个子公司中去。校企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法,企业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人,说到底,真正判定这个专业的水平、真正判定这个学校的水平要用人单位说了算,用人单位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作为真正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逻辑起点就是企业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要跟踪,跟踪就业率、对口率,一年以后稳定率、三年以后升迁率等等一系列数据,这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狭义一点,要生存先要就业。假设学校将毕业生比作完工产品,当然是希望将产品推销出去,但是,企业不需要,说你的这个产品不符合我的要求。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提的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过去我们只管招生,至于招来的学生是否适合行业发展需要,毕业后到底对应哪些行业企业,我们统统不知道,因为我们也不做市场调查。反正这个专业很好,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很好。现在,我们的高职教育要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要做市场调研,要写人才报告,真正做到三个对接、两个服务。

[1]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陈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分析[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

[3]童均.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J].现代企业教育,2013.

[4]孙健,王雅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

[5]丁春琴,郑亚娣.浅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

[6]熊平,吴菊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7]陈凤英.双师型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

G710

A

1008-4428(2017)08-124-02

王薇,女,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就职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学院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会计实务。

猜你喜欢
就业率会计专业导向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和突破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犬只导向炮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