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创新设计考察报告

2017-12-23 11:10:05徐文静
全球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意设计孵化器德国

张 瑾 徐文静



·调 研 报 告·

张 瑾 徐文静

德国是现代设计的诞生地,创意设计产业是其第三大产业。德国为了捍卫文化主权、稳定就业市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大力推动设计产业发展。德国创意设计行业跨度大,设计企业以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大城市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的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德国政府对设计行业进行细分,整合现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指导和服务,积极扩大宣传,鼓励出口,举办国际设计节,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的主要启示:建立完善的创新设计支持体系,用户驱动创新是基本的创新设计理念,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为产业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孵化器为设计师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德国设计产业 创新设计 制造业 扶持措施 企业孵化器

徐文静,临沂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将设计运用到企业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设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观念从以往只注重产品性能、质量转变为重视产品的外观、审美价值。精致的外观和耐用的性能相结合,加之理性和文化相融合的内涵,赋予了商品长久的生命力。德国设计产业为制造业服务的产业理念值得中国学习,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016年9月,《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编制研究》和《促进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组赴德国调研。主要赴柏林市政府“创意柏林计划”主管部门、Betahaus创意设计企业孵化器、U-institut设计产业服务机构、7.5设计工作室等单位进行座谈和实地考察,重点对德国的设计产业状况、设计政策、设计机构及设计教育进行调研。

一、德国大力推动设计产业的目的

德国作为一个大的制造业国家,将设计运用到企业中,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设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德国是现代设计的诞生地,创意设计产业成为仅次于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德国大力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捍卫文化主权

德国传统文化受到以美国文化为首的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德政府希望借助“德国制造”的影响,积极发展“德国创造”,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使本国文化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改进国际形象。德国重视设计的观念,给产品注入灵魂,打造品牌意识,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不仅为德国制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使德国的产品走向全世界。最典型的就是德国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有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电子产品如西门子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生产制造产业中独树一帜。

(二)稳定就业市场,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

设计产业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高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和提高。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德国设计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是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不易流失或外移,利于保持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德国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始建于1847年的德国鲁尔区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曾是德国经济的“发动机”。从1986年开始,在经过长达20多年的规划和论证后,鲁尔区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从矿区变身为文化产业园,联合周边53个城市,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创意之都。曾经的煤矿建筑成为煤矿博物馆、展览馆、学校、工业设计园等,鲁尔区的发展动力从煤和钢转化为头脑和智力。变化和转型伴随着德国的每个古老城市,柏林的废弃机场变身为柏林时尚节的场所、汉堡的老宾馆更新为作家的创作基地、慕尼黑的旧幼儿园成为设计公司办公室、莱比锡的老工厂成为艺术区。

二、德国创意设计产业概况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首倡“创意设计产业”,创意设计产业高速增长,吸纳了大量就业,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高增长行业,其迅速发展引起了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关注。德部分地区敏锐地意识到了设计行业的巨大潜力,将创意设计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目前其增加值已超过化工业,仅低于机械制造和汽车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设计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设计行业跨度大,创造性行为是其共性

德国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11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包括音乐业、图书业、艺术市场、电影业、广播业、表演艺术市场、设计业、建筑设计业、媒体业、广告业、软件及游戏业。通过文化、艺术、文学、音乐、设计等创造性行为实现增值,价值链分为版权人、原创人员的创作活动以及使用、传播和提供服务两部分。

(二)设计企业以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

微型企业(年销售额200万欧元以下)占企业总量的97.2%,占销售总额的27.1%;小型企业(年销售额200万至1000万欧元)占企业总量的2.2%和销售总额的15.6%;中型企业(年销售额1000万至5000万欧元)占企业总量的0.5%和销售总额的17.1%;大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欧元)仅占企业总量的0.12%,占销售总额的40.2%。

(三)以大城市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的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

北威州经多年规划和论证,把煤炭、钢铁业发达的鲁尔区转型为文化产业园,53个城市联手打造欧洲的文化创意地区。杜塞尔科夫、科隆以原创为主,其他城市从事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了4.6万家企业、雇员15.7万人的产业群。柏林号称“创意之都”,2015年共有企业3.05万家,其中设计企业为8000家,2015年的销售额为156亿欧元,从2009年至今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率。*http://www.creative-city-berlin.de/en/good-to-know/facts-figures/.柏林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并推出“创意柏林”网络平台,2015年设计业就业人员达到20万人。

就营业额而言,许多最成功的设计企业位于城市群的区域,比如在黑森州(莱茵河/美茵河区域)、汉堡州或者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塞尔多夫);这些主要都是有与顾客的迫切需要紧密联系的企业(尤其是传播设计)。成功的设计企业还集聚于欠发达地区,比如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勃兰登堡州或者图林根州,这些企业专门从事国内或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设计,不太依赖于与顾客的密切接触。

三、德国政府对设计产业的扶持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经济和技术部就把发展设计产业当作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政策,德国政府通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出台政策、搭设框架;步步为营、稳步推进,推动设计产业发展。德国议会设立“德国文化调查委员会”,历时四年对设计产业现状、消费情况及发展前景进行普查。其最终报告强调,创意设计产业是德国重要经济部门,发展潜力巨大,应针对企业平均规模小、产品开发时间长、生命周期短,风险大、融资难等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德政府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倡议”,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和文化与媒体专员牵头,外交部、司法部、财政部、劳动部和教研部参与。准确界定产业范围,充分挖掘就业和增长潜力,提高竞争力;加强宣传,统一公众对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国际影响力。综合来看,德国政府采取了以下重要举措。

(一)深入调研,对行业进行细分

在德国文化调查委员会报告的基础上,联邦经济部和文化与媒体专员再次开展深度调研,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由通过创造、生产、分销、媒体推广等形式提高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性企业组成,并对11个分行业进行详细描述和定义。鉴定报告还汇总了德国以及欧盟的扶持政策,对开拓国内外市场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同时客观分析了政策空间、德国产业的国际地位。联邦统计局参考欧盟规定,相应调整统计口径,并为涉及多个行业的产品及服务规定了统计比例。各州经济部长联席会议批准上述统计方法,为今后实时跟踪行业发展清除了技术壁垒。

(二)举办行业听证会,广泛听取意见

德国政府分别召开11个分行业听证会,就其关注的问题以及如何调整、改进政策广泛征求意见。了解到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适合微型企业和设计产业特点的扶持措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小额信贷便利化程度低;金融机构缺乏了解设计行业特点的专业咨询人员;艺术家缺乏管理企业的能力,没有专业人员支持;文化与经济的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努力整合现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德国政府的措施以扶持文化、艺术发展为主,旨在创造良好创新创业的宏观环境,很少直接向企业提供资助,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政府举办多媒体创业竞赛、电脑游戏设计大奖等活动。德联邦政府把创意设计产业纳入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和创新补贴计划中。已修改企业销售额等限制性条款,扩大小额优惠贷款的受惠面,如复兴信贷银行的创业融资计划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人员、小企业和独立职业者提供5万欧元以下的优惠贷款,为自由职业者提供5000欧元以下的贷款,申请人不需通过开户行,可直接递交申请。拓宽对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的范围,把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非技术性创新,使其顺利申请创新补贴。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定制扶持措施,重点加大对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建立专家咨询网络,为创意设计企业提供免费咨询。

德国政府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事务中心,在全国设立8个地区性办事处,承担公共宣传、政策咨询、推动专业化管理和人员培训、扩大商机以及协助开拓国际市场五大任务。在议会中由分管文化和经济的议员负责联邦预算拨出,保证事务中心的顺利运转。

(五)积极扩大宣传,鼓励扩大出口

德国设计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受成本及人力局限,其业务主要在德国国内开展,出口比例较低,因此德国大力推动设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修改海外参展补贴计划,向设计企业和艺术家提供免费展位、补贴差旅费,鼓励其参加在海外举办的展会。

(六)举办国际设计节,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

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柏林国际设计节,这不仅是德国最大的设计节,还是培育青年设计师的摇篮。设计节对公司参展商收费很高,但对年轻设计师收费很少,甚至不收费,全力支持年轻人大胆地展示创意作品。年轻设计师的作品被关注的成功和喜悦,又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更坚定他们走向创意设计之路,德国设计师队伍后继有人。

四、德国的设计教育

(一)概况

德国设计教育延续并发展包豪斯与乌尔姆的教育模式,每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规模并不大,一般每年招收学生20人左右,外国学生一般1~2人(10%~20%),配备专业教授一般3~5名,另外还有车间师傅和行政人员。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结构上沿用包豪斯时代的双轨制教学体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设计教学特点与要求。教授与助教同时教授设计基础与理论,教授承担学期设计项目的指导任务;学校的设计专业方向由专职教授的研究和专业特点所决定。

二硫代氨基甲酸基团(N-C=S)是反应的活性集团,其碳硫双键中S原子上的电子流动性较大,具有较强的给电子效应,使得单键S原子在较大范围内呈现负电场,从而对带正电荷的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捕集能力。捕集剂可与大多数重金属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一种同时存在配位键和共价键的螯合产物[17]。这种螯合物体系具有网络状的空间交联结构,难溶于水,稳定性较高。以Cu2+为例,Cu2+螯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可达1 021.7,而CuS的溶度积仅为4.28×10-12,由此可见螯合剂处理的重金属废物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构。

德国工业设计大学对教授的设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设计工业室,基本都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与背景。比如7.5设计工作室就是由4位设计专业的大学教授创办,*http://www.seven5.com/pages/en.php?lang=EN.他们在大学里分别从事产品设计方法、创新与概念设计、产品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与机器工程设计、材料学与机械设计方向的教学与研究。7.5设计工作室长年为美国的公司设计椅子,并且设计出新型材料和办公设备,工作室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亲身经历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

(二)选拔和专业学习

工业设计专业选拔并不看重申请者绘画上的功底深浅,看重的是申请者实际的空间理解能力与逻辑判断与概括能力,以及对问题理性的理解与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有了这两点的保证,学校相信学生设计与艺术的专业技能完全可以通过之后的专业学习得到。

进入基础学期后,学院提供设计基础、表达技术、技术基础、设计信息学、设计方案基础、理论与科学、艺术课程(绘画、雕塑、摄影摄像等)基本课程群。修满这些课程后需要完成一个以项目设计为主的专业学期,需要完成两个项目形式的课程产品设计、一个多学科合作专题设计项目、一个产品技术与结构设计项目、两个设计项目。此外,理论与科学课程群、艺术课程和选修课程仍贯穿在专业学期内,提供设计理论、市场学、企业管理、传播理论、设计管理等课程。专业学期最后阶段需要完成6个月的公司实习,之后才可以申请毕业设计学期,完成整个产品设计师文凭课程的学习。

(三)项目制课程与实践指导

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德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这样的教学意图在于通过真实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在实战情况下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合作进行的情况很普遍,约占一半的毕业设计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课题。

合作式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形式也是在德国工业设计教育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授课形式。由于教授基本都有企业工作的背景,所以合作式专题讨论课是企业与教授直接针对学生提供设计项目,项目由教授针对企业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此提出讨论与分析,以口头论证的方法在各小组学生、企业和教授面前进行阐述,最后由三方共同商定本专题设计及结题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专业教学强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在整个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教授的理论指导与车间师傅的实践指导都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学生在专业学期阶段,每个学期开学可以根据每个教授提供的设计项目自行选择。整个专业学期阶段一般要求完成三个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两组课题设计项目。与教授专业指导并行的是师傅指导下的工厂实践教学,学校设有木工车间、金属车间、快速加工车间、纺织车间、材料实验室、喷漆车间、吸塑加工车间、印刷车间、摄影棚、媒体后期处理工作室等满足不同设计学科实践的设备和设施。每个车间都有专门的车间师傅,一般是来自各个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其地位与普通教师相当。师傅主要是指导学生解决不同工艺的问题,及设计项目中遇到的材料加工或者是模型制作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例如产品设计学生可以在木工车间完成各种对木材加工的基本技巧与工序的学习,或者在金属车间学到对金属加工工艺的学习。产品设计专业第一学期的学生进校就被要求参加一周的车间学习,学习了解各种车间与机床设备的使用,之后会得到机床操作执照的证书,证书能够得到大多数工厂的承认。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德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实践性”主要是指培养学生依靠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在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中,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德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专业知识的教授实践教学和车间师傅指导工艺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设计院校中实践性课程设置占总学时的1/4以上,这些课程大多数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和解决工艺方面的问题。

德国学生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他们在了解纸张、布料、玻璃、不锈钢、塑料、金属及木材等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去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并善于运用包括动态、静态、剪贴、图片、橱窗、摄影、视听等多种视觉形式来表达设计。德国工业设计教育非常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在大学选修一些跟设计相关的交叉学科,如材料与色彩、纺织面料、电影摄影、机械工程、企业经济学、设计信息学、设计管理、数字图形构成等课程。同时教学内容随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及时调整更新与补充。以新观念、新内容来充实教学,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进行调整。

五、德国的设计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概念源于美国,欧洲最早的一批孵化器建于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孵化器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在欧洲国家开始实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共体结构基金支持建立孵化器,最初是在进行产业调整的地区,后来遍及整个欧洲。最初孵化器并没有被看作技术转化的助推器,欧洲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推动,并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界和公共投资者演示了孵化器作为培育创新和创造就业手段的潜能。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量国有资金开始投入孵化器建设,有了资金支持,孵化器规模快速扩大。

德国的孵化器实践起步于1983年,发展得很快。在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和英国的大学开始使用孵化器来培育衍生企业,并作为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方式。从最开始的促进产业调整,到培育创新和创造就业的手段,再到技术转化的助推器,孵化器功能的强化和与社会需要的紧密联系促使德国的孵化器发展呈欣欣向荣的局面,目前德国是欧洲孵化器最多的国家。孵化器在德国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Technology Centers(技术中心)、Business Incubators(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ion Centers(企业孵化中心)、Business Innovation Centers(企业创新中心)、Science Parks(科学园)、Technology Parks(技术园)等。孵化器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的转化,并且创新往往意味着高新技术的使用,创业意味着新企业的诞生。在德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定义是:创业和创业团队的支持系统,为他们提供技能、知识和其他必要的资源,以推动他们的公司向上发展。这些孵化器可以位于孵化器管理者提供合适服务的大楼或科学园,也可以是整个地区。通常有一个或几个比较典型的孵化器在当地,它为当地组织(研究所和产业机构)的衍生企业或者从地区外迁来的企业提供孵化。此类孵化器地区提供全套的服务,从培训企业创意到提供种子和风险资金。孵化器极大地提高了新创企业的成活率和向成功企业迈进的机率。德国于1983年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20世纪90年代初东德和西德合并,政府鼓励用孵化器推进东部经济的发展,所以德国孵化器大部分建在原来的东德。

德国学者认为,孵化器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孵化器聚集一些当地的年轻企业,其中多数是新建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集中于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非常需要外部咨询,在启动期特别需要资金,但没有抵押或担保能力。孵化器能够为企业提供一般办公及服务设施、一系列公用服务,提供建议、信用以及与中介机构的联系渠道等。第二,孵化器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工环境。该环境的特点是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的大量聚集与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因而,在选址方面,已有企业较密集是孵化器的主要条件。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等以及高素质的研究机构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孵化器在“内生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生型发展战略没有传统的注重对企业的财政补贴,转而注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种战略既要提高现有企业的活力,又要增加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孵化器作为一种实体,在这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以所调研的Betahaus创意设计企业孵化器*http://www.betahaus.com/berlin/.为例,其在德国Hamburg、Sofia、Barcelona、Berlin设有4个分支机构。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为新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聚集一些当地年轻的设计企业,其中多数是新建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集中于新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市场化,非常需要外部咨询,在启动期需要资金,但没有抵押或担保能力。Betahaus能够为企业提供办公及服务设施、一系列公用服务,提供建议、信用以及与中介机构的联系渠道等。第二,Betahaus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设计企业发展的人工环境,该环境的特点是设计企业大量聚集,促进新设计企业的快速成长。定期举办早餐会,所有设计企业的创业者都可以参加,分享创业的经验和创意思想。提供小的设计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络机会,有一些设计产品和创意会被奥迪、西门子等大企业收购或采纳,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为大企业提供创意设计。第三,促进产业集聚。因为良好的创意设计氛围,目前很多的大企业也把自己的创意设计部门搬到孵化器中办公,有利于提高大企业创新设计的活力。第四,企业家创办孵化器。Betahaus是由6位有创业经验并正在经营公司的合伙人创办,他们熟悉创业中企业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经验和帮助。

新建设计企业在孵化器里会得到许多益处,如通过使用孵化器提供的公用设施和服务,降低运营费用;被孵化器选中并进驻而获得较好企业形象;较易获得咨询机构的服务;获得孵化器在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并得以建立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在孵化器中更容易扩大经营规模;与孵化器内的其他企业进行接触并与大企业建立商业联系的可能性;由于孵化器的良好社会形象而获得金融机构资源等。

六、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的启示

德国设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创新是他们得以发展的最重要前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二战经济受到重创之后崛起,他们才能始终保持设计领域里的“德国制造”的旗帜不倒。我国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产业异军突起,但缺乏设计型的人才,品牌观念意识薄弱,德国的设计产业为中国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业和设计相结合的道路是顺势而为的道路,应该对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打造自主品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充满文化内涵的产业品牌。

(一)建立完善的创新设计支持体系

德国政府机构、创业孵化器、设计服务机构等部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设计产业支持体系。德国政府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基本不使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只要是企业行为一律不干预,公共服务平台也主要是私人投资。

(二)用户驱动创新是基本的创新设计理念

据德国设计机构介绍,他们在做设计之前,首先要与用户沟通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其理念就是用户驱动创新,通常通过网络平台去征求各种创意,因此也是典型的社会创新。企业是创新设计的中坚力量,德国的创意设计涉及每个行业,每一件产品背后都有强大的企业团队在开动脑筋、设计创新,用人性化的设计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方便、舒适、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审美享受。

(三)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为产业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

德国设计的理念是追求价值创造与增值,而不是把获得各种奖项看得很重要。德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在招生形式、教学管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已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其特点是兼顾理性和创新性,显示一种既传承了德国设计固有设计教育体系,又适应多元化设计风格的动态特征,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强调学习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德国鼓励设计院校的教授必须有设计公司或工作室,强调动手能力,设计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中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飞速发展的今天,德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方式值得借鉴与学习。

(四)孵化器为设计师创业提供了优质服务

在设计孵化器里,通常都有各种咖啡吧作为“共同空间”,主要是设计师交流碰撞思想的场所;还有为青年创业者所有的“创客空间”;一些企业的设计机构也在这里办公。各企业办公通常是开放式的,便于相互交流与知识融合。这种模式提供了优秀的小设计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络机会,为大企业的设计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把设计部门搬到孵化器中办公。孵化器的创办者应该是自身具有创业的经验,这样可以担任创新导师的角色,为新的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1.李彦:《理论与实践并重德国工业设计教育》,《2010珠江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第192~199页。

2.卢兆麟、张悦、Fritz Frenkler:《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硕士培养模式探讨—基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例分析》,《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年第7期。

3.卢兆麟、张悦:《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启示》,《美与时代》2013年第3期。

4.张翠、冯德连:《美国与德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比较及启示》,《铜陵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李剑川、苏瑞波:《德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注重开放合作加强政企联接》,《广东科技》2015年第3期。

6.宗明明、王柔懿:《历史的片段: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形成轨迹一瞥》,《设计》2015年第1期。

7.陈引:《中德设计教育的特点和区别》,《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0期。

8.许江、顾平:《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影射下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2期。

9.刘斐:《柏林艺术大学工业设计教育模式介绍及浅析》,《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年第2期。

10.赵仕奇:《包豪斯教育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工业设计》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艾 冰

张 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孵化器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甜甜圈
幼儿100(2021年35期)2021-12-06 03:37:24
月满中秋
幼儿100(2021年27期)2021-09-09 12:56:28
大树
幼儿100(2021年18期)2021-06-23 07:09:58
宇宙
幼儿100(2021年18期)2021-06-23 07:09:56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华东科技(2016年5期)2016-03-15 11:50:16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