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关系

2017-12-22 06:07李艳
东方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参政党关系研究协商民主

李艳

摘要:要建立“中国化”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建设等其他领域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区别,进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实践。

关键词:协商民主;参政党;关系研究

参政党是中国特有的政党概念,其基本内涵形成于建国初期,而在概念上、理论上甚至法律意义上的明确界定,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参政党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参政党而言,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充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发展理念。因此,要建立“中国化”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更好地运用新时期“协商民主”这一重要理论武器,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建设等其他领域的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区别,进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实践。

一、协商民主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政党协商、高度重视发挥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政党协商走上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商的政治性明显增强。政治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对政治性议题的协商是政党协商区别于其他协商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在于对重大政治性议题的协商明显增多。每年年初和7月,中共中央都要分别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和经济形势座谈会,通报经济工作,听取党外人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每年中共中央全会之前,要召开协商座谈会,听取对全会议题和有关文件的意见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或中央委托相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协商会和情况通报会共65次,每年平均24次,其中每年中共主要领导同志出席或主持的占4—5次。可以说,凡是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性议题,都做到了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之中,使得参政党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介入国家政治生活,政党协商的政治性明显增强。

(二)协商的规范性明显增强。规范性是政党协商的重要形式。政党协商不同于其他协商的一大特点,在于政党协商更加制度化,更具规范性。近年来,政党协商在实践中的规范性不断加强,伴随《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政党协商走上了更加规范的轨道。一是协商的知情渠道更加规范。每次协商之前,都提前组织民主党派阅读文件,专业性较强的协商(如经济形势的协商、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协商等),往往在协商之前邀请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向民主党派做说明,尽最大限度保障了民主党派参与协商的知情明政渠道。二是协商的形式更加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党协商的会议形式,包括专题协商座谈会、人事协商座谈会、调研协商座谈会等;完善了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提出民主党派中央每年以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可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等。三是协商的保障机制更加规范。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完善协商反馈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建设等。

(三)协商的专业性明显增强。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2012年编制的《中国参政党参政议政案例选》,民革在“三农”和县域经济,民盟在高等教育,民建在健全金融市场、发展风险投资、产业结构调整,民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小学教育,农工党在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致公党中央在华人华侨、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科技领域,九三学社在科技、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台盟在海峡经济区、两岸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参政议政成果丰硕。相应地,在参与政党协商时,各民主党派都倾向于立足本党派特色,提出更具专业性的协商意见。如农工党中央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和农工党自身优势,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健康共同体”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四)协商的实效性明显增强。协商的实效性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概念。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很多成果,都已经转化成党和政府的决策,如2012年前后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开展调研,提出的意见建议,很多都被吸纳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中。有的并没有立刻转化为现实的成果,但获得中共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也是实效性增强的具体体现。

参政党协商能力的明显增强,既有宏观环境的因素,也有参政党自身的原因。宏观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日趋理性、开放和包容,公民政治参与的诉求不断扩大,为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政党协商产生了倒逼效应。从政党协商本身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政党协商,将其放在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增强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通过颁布中发〔2005〕5号、〔2006〕5号、〔2015〕3号文件等形式,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协商的知情、参与和反馈,拓宽了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空间。从民主党派自身看: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政治意识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政党协商实践,运用各种协商平台和渠道的技能增强;通过调整组织发展方针、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参政议政的团队建设,智力密集优势明显。一言以蔽之,参政党协商能力的增强,是社会因素、执政党、参政党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能够更好地履行协商民主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参政党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则意味着其能力越高,反之,则其能力越低。在包容性发展的视野下进行参政黨能力的建设,需要系统地加强参政党的思想建设及组织、制度建设,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参政党建设的要害。

协商民主的形式有多种,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协商,都不能取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直接协商。这是因为政党协商是伴随着我国政党制度的探索、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协商民主形式中最成熟、最重要的协商形式。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政治协商的水平和质量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必然会越走越宽广,“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也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参政党关系研究协商民主
建构科学合理的政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