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范式”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

2017-12-22 10:45张金荣沈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张金荣++沈辰

【摘要】环境社会学的“新生态范式”强调,尽管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发展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突破自然承载力的限制,但生态法则对于人类却不可能改变。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观是狭隘的,应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反生态”的科技观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对当代中国而言,资本主义科技观的影响客观存在,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需要我们扭转现有错误的科技观,改变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促使科学技术分散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 生态马克思主义 科技观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14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包括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健全环保信用评价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当前我国亟待采取的重要举措。

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不断加强着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正是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人类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摄取丰富的资源。①在资本主义对物质财富最大化无限追求的过程中,建立了人类对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万物至上的统治秩序。

作为一门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在关注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制约的作用机制的同时,也深入探讨在环境问题上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想根源。与资本主义对人类、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传统认知不同,具有生态中心主义色彩的环境社会学的“新生态范式”强调,在当代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往往都是人类行为使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恶化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与其他物种一样,人类同样受到大自然生物链错综复杂的影响,其生存依赖于一种具有潜在限制性的生物物理环境。因此,尽管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发展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突破自然承载力的限制,但生态法则对于人类却不可能改变。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加剧正是因两大环境功能之间矛盾的解决和协调出现障碍所致。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两大环境功能发挥的影响,是这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加剧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反思

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中介与工具,人类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自然也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从事劳动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劳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与自然交互的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③

有观点认为,对科学技术的过度推崇是导致一切生态环境问题的祸根,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导致人类在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引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工具,科学技术不具有“原罪”,不应将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完全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才是科学技术被“异化”的根源。由于人类缺乏对自然应有的尊重,最终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的破坏。

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反生态的科技观,已经使得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不再和谐,建立在“黑色发展”模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正在以“科技拜物教”理念创造着物质繁荣的奇迹,却也因其盲目无序的发展引致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使得当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空前威胁。鉴于此,资本主义狭隘的科技观理应得到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科技观的批判

针对资本主义“反生态”的科技观,他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首要的价值追求,既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性因素。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从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转向对自然生态的掠夺是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已经充分表明,违反人与自然和谐原则的科学技术,将成为人类毁灭自然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然成为每一个企业的使命,他们运用科学技术不断地征服与掠夺自然,“迫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了的自然界,从而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④因此,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利润最大化本性的科技观,难以从实质上解决诸多生态灾难的发生,这是催生当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性因素。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控制自然”的技术理性观。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维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并认为其狭隘的技术观只能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全面爆发。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科技观建立在人与自然对抗性关系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当作资本主义获得利润的工具,运用科学技术的出发点不是保护自然,而是“控制自然”。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观是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掠夺自然的工具,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控制下,实现了对自然资源掠夺与对人的双重统治。⑤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无节制运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既导致了人与自然融洽关系的破裂,也使得科学技术充分认识与合理利用自然的本质发生了异化。

資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引致其科技观的剥削性与反生态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且也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剥夺与被剥夺关系。对自然的剥夺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部分,技术理性控制自然的反生态特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剥夺自然的必然性。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产阶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其运用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使人类更加充分认识自然与合理利用自然,而是把科学技术作为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鉴于其科技观的剥削性与反生态性,资本主义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虚伪”的。因此,就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貌而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绝非仅仅是一个纯粹自然问题,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全面危机的集中表现。⑦endprint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下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生态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把科学技术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其具体应用的领域中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

转变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在于,它既可以成为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能作为人类消除劳动异化、缓解人与自然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基本手段。资本主义科技观的泛滥,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的平衡与和谐,使广大民众无法充分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并进一步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因此,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彻底转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科技观,从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价值取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停止把科学技术作为‘控制自然的主导力量”。⑧在此基础上,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彰显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与自然和平共处,以及激发人类潜力的“后技术合理性”。⑨要切实转变科学技术的运用方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扩散效应,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促使科学技术分散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分散的科学技术运用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只有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分散化,才能使科学技术从少数人手中剥夺自然的工具转变成为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助推器。如果人类的科技观不是反生态的,那么科学技术将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善自然的正确方式与手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和如何利用所选择的技术。在未来社会,我们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共同控制之下,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⑩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运用的宗旨,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削减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并且通过科学技术的扩散与升级,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前所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资本主义控制自然的反生态的科技观。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论”开始遭受前所未有的反思和批判。就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而言,党的十八大已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努力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兼容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从全球的角度看,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毋庸置疑,资本主义狭隘的、反生态的科技观,是现代科学技术被滥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从和谐走向对立的祸根。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资本主义自然观与科技观之局限,只有改变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扭转现有的资本主义科技观,人类才有可能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迎接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

十九大强调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重心;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人类应当从“控制自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在以社会主义生态理性逐渐取代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广泛参与,将生态文明建设渗透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美丽中国。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扶持项目“吉林省公共民生建设问题研究”和吉林大学基本科研经费项目“中国环境民生制度建设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6BS10、2012BS050)

注释

刘思华:《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纲》,《理论月刊》,2006年第2期。

Catton & Dunlap,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American Sociologist, 1978, 1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Marcuse, Counter revolution and Revolt, Boston: Beacon Press, 1972, pp.60-62,104.

万希平:《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理论探索》,2010年第5期。

曾文婷:《生態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

[美]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

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 and Commodities,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endprint

責 编∕樊保玲

Abstract: The "new ecological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stresses that although human inven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may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natural carrying capacity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ecological law is unlikely to change as opposed to the human beings. Ecological Marxism believes that capitalism'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parochial, and should be deeply reviewed and criticized in response to the "exploitative" and "anti-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 of capit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ist outl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es exist. To achieve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 need to discard the current wrong outl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the way of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courage diversif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progres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ecological Marxism, outl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preserv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关于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