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严芳
督促无用,请学会『切分任务』
编辑|严芳
很多父母都着急孩子的“磨蹭”吧?好像无论怎么督促、批评、提要求……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呢,表面上看起来都是“磨蹭”,实际上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先分析清楚,然后再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孩子 “磨蹭”的常见原因包括:
孩子本身做事情的节奏——有些孩子就是慢性子,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慢慢来、不着急,父母对此要理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自然节奏来做事,不能太强求;
做事情的能力——孩子的熟练程度肯定比不了成年人,包括他的力量、速度等,都是有年龄局限的,父母对此要设置合理期望;
做事情的意愿——孩子对不爱做的事情容易磨蹭,对此要设法调动积极性。
除此之外,最近我发现还有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做事情的方法。有时候孩子“磨蹭”,其实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尤其是还不会合理地切分步骤、安排任务、分配时间。
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家小朋友弹琴,正在学一支稍微有点长、包含着好几个难点的曲子,如果我只是简单地要求他:“抓紧练习!”很可能一两个小时以后,发现他仍然不会弹。最大的可能性是:当他遇到第一个难点的时候,就卡住了;后面就反反复复纠结在这个地方,弹不下去。
解决之道肯定不是把他批评一顿,或者加倍地督促他:“快去练琴!”因为这个状况就是我刚才说的:看起来是“磨蹭”,实际上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完成任务。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这个曲子、这个“大任务”,切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对曲子来说我的切分依据大体上是:
根据乐句切分,一句句弹;
左右手切分,先分别练习,然后再合奏;
在乐句之间,如果有难点,单独切分;
乐句和乐句之间的衔接,单独切分。
这样切分之后,每一项“小任务”的持续长度就变成5分钟左右,对小孩子来说,这就是个很好把握的时间单位了,并且每项任务的难度也不高,一项项去完成,一方面会很有成就感,孩子的信息、积极性都会获得提升;另一方面,5分钟一个段落,快速完成和切换,节奏也变紧凑了,而紧凑的节奏有利于孩子提升做事的速度,远离“磨蹭”。
在练习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任务的切分方式,比如在某个难点上卡的时间比较长,我会尝试变化几种不同的方式,让他去练习。还是差不多的,每种方式5分钟左右。
每隔15~20分钟,根据孩子的状态,我会帮他安排5分钟的休息。但“休息”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或者玩别的去了,而是状态的调整,以及留出一点空白,让他自然地完成刚刚所学习、练习的内容的整合。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回看老师的示范弹奏视频,或者我自己弹给他听。
孩子很有效率也很愉快地完成了钢琴的练习,玩儿去了。整个过程没有督促,也没有“磨蹭”。
我想说的是,“督促”其实是一种很偷懒的做法。就是说一句:“快点儿!”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动脑筋,谁都会。但是,没效果。明知没效果还要继续还不改变,那不是偷懒又是什么呢?我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跟他说:如果一种方法不起效,就要换一种。
可有些父母就会说,我不懂音乐啊!其实,解决方法总是有的。最简单的,你可以问问孩子的钢琴老师,请她给出比较细致的练琴指导。但是,要我说的话,“切分步骤”其实是个通用方法,不仅在陪伴、引导孩子的时候可以用,我自己工作中也在用啊!核心就是,弄清楚事情的步骤、结构,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做安排。
这种方法可以被用在很多事情上面。从最日常的说起,比方说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吧。现在我如果带孩子出门旅行,都会让他自己收拾一个小书包,装上他想带的东西。不过对小孩子来说,“收拾东西”也是个比较大的任务吧,很可能我一个箱子都收拾完了,回头一看,他才装了一件东西在小书包里……其他东西摊了一地,自己被其中某件吸引,玩儿开了!
这时候父母第一反应通常是大吼一声:“怎么那么磨蹭,还不快点收拾东西!”我的办法是,拉着他一起画张导图。
把要带的东西分分类:零食类、书本类、绘画工具类、玩具类。
再让他自己填,每一类底下要带些什么。
然后思考:什么东西应该先放,比如书本,占据的位置比较大;什么东西可以后放,比如零食,他觉得可以等其他东西都装完了以后,再看有多少空余位置,放多少零食。
这样思考清楚以后,“大任务”就被切分成“小任务”了。每5分钟收拾一类东西,很快,小书包就全都收拾好了。之后再出门旅行,他就可以自己根据这个切分方式完成行李的准备。
有方法、有步骤,就不磨蹭。有时候孩子磨蹭,就是因为任务太大了,让他有种“不知从何措手”的茫然,结果就东抓抓、西弄弄,看起来像是在“磨蹭”,实际上并非主观故意。这时候要做的不是批评,不是催促,而是给他方法,帮助他做好任务的切分,引导他一步步去完成。
说到这里,可能还会有父母问:可是,孩子的事情不应该是他自己做吗?对此我想说: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咱们不能太教条了。如果一件事情对孩子来说大有难度,直接丢给他做,父母只在一旁不停地催促,首先,有效吗?其次,孩子会不会心生不满?
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孩子更积极、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久而久之,他就理解并且掌握了这种“切分”任务的方法,再遇到新任务时,慢慢地就能自己解决了。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