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可视的语言,传递社会生产讯息,反映地域历史风貌。以语言景观建构四原则为理论框架,合肥地铁一号线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包公故里”等合肥地域景观的构建过程,以期为今后的地域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建构原则 地铁
一、引言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工具,更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地铁空间中的文字、标识、装饰等语言景观在指引方向发挥其物理属性的同时,展现了城市意象与地域特征,发挥其精神属性。
二、语言景观研究进展
1997年,Landry& Bourhis首次提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并指出“公共道路标牌、广告牌、路名、地名、商业标牌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领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Ben-Rafael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语言景观界定为“标注公共空间的语言物件”,即任何出现在公共空间领域的路名、店名、建筑名等文字标牌,并提出语言景观建构四原则:自我呈现原则(presentation of self),社交的行动者总是呈现自己最具优势的一面,以期达到交际目标;理由充分原则(good-reason),行动者要想影响大众,传播其理念,必须尊重大众的爱好与价值观,使用相似的时尚文化代码,注重潮流和名气等取向;集体认同原则(collective identity),行动者通过标牌设计突出自身个性,反映身份特质,寻求大众中特定人群的认同,用以构建自己的社会群体生活;权势关系原则(power),体现为行动者对另一社会群体进行的语言监管与控制。
三、合肥地铁一号线语言景观建构分析
1.一号线语言景观概览。合肥一号线贯穿合肥南北城区,覆盖范围广,语言标牌密集,为理想的语言景观样本。一号线语言景观设计融入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构建了独具城市特色的地域景观。笔者挑选最具地域文化气息的语言景观——“包公号”专列为研究对象,讨论一号线语言景观建构的动态过程。
2.“包公号”专列。“包公号”专列以明黄色为主色调,营造出明亮温馨的出行环境。专列设计紧扣 “徽风皖韵风”文化主题,主打廉政奉公文化牌,包公故里温情牌。
车厢地面印有莲花、莲藕以及荷叶,令人联想到《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寓意着洁身自好,清廉正直,而包公自古以来正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的代表。
车厢两侧厢体印有挺拔葱郁的黄山松、长虹卧波的包公祠和“玉带桥”徽派古民居建筑等图案,以及“徽园古韵”、“粉墙黛瓦”等字样,文字与图案的相互映衬诠释,语言景观更加立体生动饱满,唤起了老合肥人对家乡的回忆与眷恋,激发了新合肥人对城市的热爱与向往。包公为主题的Q版卡通人物图案穿梭于车厢之中。有的一只手靠在背后,另一只手摆出拒绝的手势,配上画外音“收礼,我是拒绝的!”有的双手合成一个心型的造型,配上“爱上合肥这座城”主题词,整个设计诙谐俏皮,以时尚年轻的表达方式重塑包公形象。舞台上的包公是一个性情耿直,疾恶如仇的“黑煞星”形象,为人清正刚直得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因“黑脸”难以亲近。整个专列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语言景观建构原则中的理由充分原则和集体认同原则。“包公号”顺应大众的感受、喜好和品味,使用Q版包拯形象,加上“监督,我是严格的”,“违规,我是必究的”等宣传标语,通过文字和非文字的如色彩、图案等多模态话语形式共同构建了合肥作为包公故里的语言景观和地域景观,既准确地诠释了廉政文化,又因其崭新时尚的形象顺应了广大市民乘客的审美理念。
四、结语
合肥地铁一号线作为合肥乃至安徽省首条地铁线路,其公共空间的设计充分发挥了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即通过文字标牌和非传统的多模态话语,如电子显示屏,墙面装饰等,打造出富有人文内涵和审美品质的文化站,体现了合肥特色,徽州文化。
参考文献:
[1]Landry,R.&R.Bourhis.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23-49.
[2]Ben-Rafael,E.,E.Shohamy,M.Amara,&N.Trumper-Hecht.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Isra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3):7-30.
[3]Ben-Rafael,E.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Landscapes[C].// E.Shohamy&D.Gorter(eds.). Linguistic Landscape:Expanding the Scenery.London:Routledge, 2009:40-54.
作者簡介:金怡(1981-),女,安徽合肥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