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7-12-21 16:47陈肖慧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1期

陈肖慧

【摘 要】创新是一种思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尤其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摈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本文以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捕捉生活现象,选准知识点,巧妙设置疑问,加强变异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经济转型的时代,鼓励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而创新就是一种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捕捉生活现象,选准知识点,巧妙设置疑问,加强变异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可以模拟到商店购物时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也可以让学生当营业员。

顾客:葡萄怎么卖?我要买0.5千克。

营业员:葡萄每千克15.98元,请您付8元。

顾客二:作文选一本多少钱?我买一本。

营业员:每本12.6元,八折后每本10.08元,请付10.1元。

……

有的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该付7.99元的,只要付7.6元,而付10.08元的却要付10.1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疑惑。教师抓住了时机,适时地引出了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反倒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①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③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④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三、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大胆探索

教师教学要温故而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知道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识,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在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思路通道的建筑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之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构建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决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在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维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构建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形式运动变化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

四、加强变异训练,实现思维创新

“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 - )=15,所以女生每人可以分得15个糖果。”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正是运用了“变异”的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種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