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努力攀登“非遗”传承的高地

2017-12-21 12:34刘敏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宫调海州非遗

刘敏

摘 要: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非物质遗产保护,全民有责,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中应该摆在什么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试作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 课堂 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中更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积极主动地担当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首先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参与保护当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正是出于这种文化自觉,我们市在申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成功的当年,就成立了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海州五大宫调属于民间音乐类,研究所的成员也主要是音乐系的教师。聘请朱秋华、严淡如等专家担任顾问,还有校外的兼职研究人员,都是义务的志愿者。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给予大力支持,将研究所列为五个市级传承基地之一。

研究所如何担当传承基地的责任,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推动这一“非遗”项目进课堂。不仅本校音乐系长期坚持,成为特色选修课程,并且以编荐地方教材,培训音乐教师等积极推动海州五大宫调进中小学校园、课堂,成为我市艺术教育新的特色。开展这一工作,得到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市政府秘书长还专门给教育局领导写信。在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与体卫艺处、教研室长期合作,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第二方面是开展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术研究。从无到有,艰难起步。市文化部门前期发掘整理的成果,是我们的依托。我们怀着对民间艺术创造的敬重,从初步接触到不断深入,一步步认识了这一“国宝”的特色与价值。前后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研究论文,大多是核心期刊,《人民音乐》就发表了3篇。研究成果,汇集成60万字的《海曲百日谈》。先在海州五大宫调的网上传送100天,以后在市艺术研究所的支持下又刊印成书。实践磨练人才,经过几年磨练,已形成了一支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团队。

第三方面是积极参与宣传、展示活动。我们组织了“海韵新声”艺术团,师生参与,学生轮换,教师坚守,曾作过专场汇报,并出版碟片,发到全市中小学。每年文化遗产日,都参加文化局组织的宣传展示。我们切身体会到,在“非遗”保护的工作中,地方高校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利用与发挥“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高校平台的特殊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阐述“国家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条款中,特别提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于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音乐“非遗”项目,确实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特殊的优势”。这好比就在我们身边的一口深井,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汲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的生命的甘泉,取之不尽。

国家级、代表性、首批,这几个词,标记着海州五大宫调的价值与高度。而作为本地最早拥有艺术专业的地方高校,对责任的担当,也应该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要办成体现高校水平的“传承基地”。高校的优势在专业师资和科研力量。我们参照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来提出了具体要求:(1)对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熟练掌握;(2)在特定领域和一定区域内要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3)开展传承活动要积极。

本人承担的主要探索课题是“非遗”课程的选修。在音乐专业开设海州五大宫调选修课程,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开始主要面向音乐教学专业,影响扩大了,非师范的、外省籍学生也逐渐加入进来,学生来自各地,选修的很多是外地学生。虽然有方言障碍,但是音乐语言是没有界限的。我们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知道连云港市有此国宝,并初步获得听觉印象;第二层次是乐于参与欣赏与演唱,至少会哼上几句,有的能学会几个唱段;更高的层次是在宣传、展示的艺术实践中,将好奇转化为兴趣,由兴趣发展为爱好,有志成为传承“非遗”的热心人。外地学生回去,因此会关注当地的“非遗”保护,也会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撒到各地,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连云港市的“国宝”。

除了把海州五大宫调打造成我校音乐专业的特色选修课程,还积极推动中小学引进校园课堂。十年前国办发18号文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们闻风而动,努力协助市教育局举办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五大宫调的全员培训,又通过编选地方补充教材“海韵新声”和展演光盘,送曲到校。形成了我市与博物馆式传承、民间小曲堂传承、淮海剧团传承并行的学校传承系统。尽管这种“传承”还是启蒙性的。但是,未来的连云港市民都在今天中小学的课堂里,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必然有助于长大后记住乡愁,记住乡音。相信在普及的基础上,必然能成长出新一代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人。可见,持续多年的选修是见效果的,讓我们增添了对文化遗产传承的信心。

三、以研究引领传承发展,在探索实践中逐步提高水平

海州五大宫调的保护,它的民间传统音乐的性质永远不能变。原曲的腔调与清唱的形式以及俗中求雅的审美取向,是我们传承的着力点。把口传的曲目记成谱集、录成音像制品,这是“抢救”前期完成的大工程,要让它真正活起来,活下去,关键要培养传唱的人才与受众。

不同的传承渠道,各有所长,各具特点。作为高校的选修课程,在作品的分析理解、演唱的艺术处理、追求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包括对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已有成果的借鉴和再现中的二度创造。

实施的策略是教师带头,科研领路。开始我们以五大宫曲为主攻曲目,声乐教师分工,各人专攻一到两个。首先向民间学习,引进源头活水。本人和同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李琴一起拜国家级传承人刘长兰老师为师,还举行了收徒仪式。不定期的到小曲堂体验感受,也请进来给学生示范授课。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开始是凭借采集的记谱模仿;接着是结合展示汇报和进课堂,用一点方法,有一点创意,“海韵新声”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再发展就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遗产本体的研究,尝试将研究收获用于演唱实践,展示中多一点创新的因素与韵味的追求。如何更有效地让年青一代接受?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发展?

这就涉及到传承中允不允许有创新的因素的问题。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讲得很明确:“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必须具有认同感与历史感。排名第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还有“国粹”京剧,都是可供我们学习研究的传承发展的样本。民间音乐的传承,不能割裂艺术的整体性。要留下来的不只是曲本,还要连同它的创腔思维、演唱形式、演唱方法和二度创作经验等等一起完整地继承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首先要清醒地看到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为什么优秀遗产会迅速濒危?分析问题才能找到对策。“非遗”的传承是无法强制的。关键是如何让年轻的一代乐于接受。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不能把受众看作被动的接受者,必须是一种双向互动,美的创造是文本、传播手段与接受者共同完成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时代节奏大大加快了,娱乐的方式多元了。俗曲本来就教过“时尚小曲”,这个“时尚”虽然不是今天追求的时尚,但也要考虑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民间音乐演唱如果太慢过长,年轻人很难有接受的耐心,就留不住听众。审美趣味也有变化,形式也要适当丰富,但音乐的听觉美、情感美还是能打动人的。传承,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一代的审美期待。“适者生存”,适应审美需要的变化,适当提速,适度加工,适时吸收。我们的尝试是审慎的,是有追求的。

这次我们尝试采用集萃串唱唱的方式,对五大宫曲作新的演绎。“集萃”,就是“取其精华”把五支曲牌的最悦耳动听的主题旋律摘取出来做代表,让听众和演唱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鲜明的听觉印象。如【软平】的前两句,是一对上下句,全曲六句都是由这两句发展出来的,我们就突出这两句。【鹂调】则截取优美跌宕的三四句和的对比性的尾段。【波扬】选取最歌曲化和有拟声衬词特色的段落。“串唱”,就是把集取的精粹像珍珠一样穿起来。串联的线索就是曲友习惯的“软叠鹂南波”的顺序,又加上原曲词中蕴藏的两地相思的感情线索,穿起来成为一体的情境。【叠落】《银台报喜》,用声部变换突出模进的特点,少妇思盼心情急切,速度比民间传唱加快了一点,有注意利用唱腔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 这些都是在向民间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的处理。织体上适当地部分增加声部,有伴有合,来渲染气氛,演唱的形式,仍然保持小曲堂坐唱的形式,并继承着演唱者用碟琴击节控制板眼的传统,这些处理,都力图体现“非遗”项目传承的“认同感和历史感”。

“软叠鹂南波”五大宫曲,尽管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但无疑是前辈们在流行曲牌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就如赣榆传唱的【马头调】,唱腔与《白雪遗音》所载工尺谱相比,已經变了,但仍然保持着七句腔的曲式结构和带把的特色。【南调】“带把”就只留痕迹了,但还是七句腔,这种保持着原曲美质的变,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变化既有条件,又有依据。例如“集曲”手法的运用,词曲时代就有了,海传俗曲中现存有四个集曲曲目,结构最复杂的是“九腔十八调”《俏人儿,我的心肝》,横向联系,扬州清曲中就有《软叠鹂南波》的集曲。这些都是我们的尝试可以借鉴的根据。用这种方式介绍五大宫曲,效果怎么样呢?只能在实践中接受曲友和听众的检验与专家的评说了。

地方高校应当成为“非遗”传承的高地,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年探索之路,还要继续努力攀登!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

猜你喜欢
宫调海州非遗
江苏省海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论宫调系统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我国先秦典籍中的宫调理论
“宫调声情说”流传考
再议诸宫调之“韵”与“宫调”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藏匿在人海深处:你是前任你是孩子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