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伶
学校是培养未来更好自己的场地,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储存,而读书是一种兑现,这种兑现的时机不一定发生,有可能在当下,也有可能在未来。而在实践中的不断体会,会将这种兑现附加利息,随着时间的弥久而越来越厚重。引导孩子们读书,推荐学生读书,就像父母为子女存下一笔婚嫁金。我们现在为他们存入的财富,都是他们人生中起到的“好底牌”。你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你在未来生活中的“底牌”。这些“底牌”会帮你沉积底蕴,在平淡的岁月中构筑起一个丰富、饱满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事物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先天拿一手“好牌”的概率大都是一次性的、短暂的,而后天的“坏牌”却是多次的、经常的。在一次次的挑战、博弈中,“底牌”越大、越多,胜算就越多。或许当下觉得遥不可及,无法理解其意义,但这却十分必要,终有一天,这一张张“牌”会打出去,会用得到,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当我们面对痛苦和迷茫时,能够想起一句“此时正当修行时”,立刻对眼前的困苦加以诠释;当某一天的某一个场景出现时,能让自己突然忆起某一本书某一个句子,在顷刻之间如醍醐灌顶般顿悟。梁实秋在回忆中曾写道,他在北大时听梁起超先生讲《箜篌引》中“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一节诗,二十余年之后,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思接千载又漫溯经年,顿悟之感绝不亚于黄河奔流。
书,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使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理,故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读书的过程,就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
“人生碌碌,競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早在两百多年前便已觉出浮生若梦。山有崩裂,水会干涸,唯有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恒久相伴。
治校,我视书为底气。
修行,我择书为伴侣。
有你,我便无所不能。
人生,书寄底色,书积底蕴,书即底牌。
如果有一天你的全部财产只有两块面包,不要犹豫,请拿一块面包去换一本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