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发展现状分析

2017-12-21 10:54:05张小山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数量课程学生

车 延,张小山

(成都工业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成都 611730)

慕课的发展现状分析

车 延,张小山

(成都工业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成都 611730)

慕课是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它能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为了总结慕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势,在介绍慕课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比较的方法针对慕课教育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内慕课平台建设和高校发展慕课的进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和学科种类相对更齐全,并正在探索高校与慕课平台合作的学历认证模式。而国内主要的三大慕课平台的资源也较为丰富,课程偏向为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慕课的出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但慕课学习的评价机制仍需完善,慕课教学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慕课;课程数量;课程学科;评价体制

随着世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在线教育的兴起催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其中,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作为新近涌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能够方便人们免费学习世界各地的优质课程。由于慕课学习有对学习者、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没有任何限制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根据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6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4年慕课平台相继上线后,慕课用户规模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016年底,慕课参与人数接近1 000万。目前,有超过20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慕课课程制作和慕课平台建设,并积极地向社会提供优秀教育资源。由此可见,慕课的发展已经吸引了众多课程学习者和平台开发者的广泛的关注。

慕课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共享,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历了5年快速发展后的今天,慕课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情势。因此,本文在介绍慕课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慕课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分析慕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 慕课的内涵

2002年,麻省理工大学提出开放课程的概念,并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约2 150个课程素材,供公众免费学习。而慕课一词最早的使用者来自爱德华王子大学的Dave Cormier,用来描述授予学生的一种开放课程,它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大规模:它不是传统的以班级为体量的学习人数;通过互联网,可以关联数以万计的课程参与者。

2)开放:课程是免费开放的,对象是所有人,无条件、无收费和无地域限制。

3)以互联网为基础:整个课程基于互联网,使用者只需要联网和注册即可。

4)课程:由行业专家或大学开发的专业课程,面对网上的学生,与其进行互动或进行跟踪。

与传统教育不同,慕课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时间、课后作业、跟踪测试等课程结构进行针对性设计。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课程组织者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因而,与传统教育相比,慕课具有诸多优点,如可最大化优秀教师资源,提高课程质量;使得学生能自由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不同于纸质教材,可快速同步更新,大大降低教育成本。这些优点使得慕课短短5年时间在世界各大高校快速发展。

2 慕课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慕课的发展

根据麻省理工大学2016年发布的报告[1],Open Course Ware已免费提供了超过2 300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每月访问量达230万人次,学生来自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超过23亿人次通过该网站下载和分享课程素材。目前,全世界有三大慕课平台,分别是edX、 Coursera和Udacity。

2.1.1 edX

edX慕课平台(https://www.edx.org/)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建立,其宗旨是为每个人随时随地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它的目标是使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通过教学研究以加强课堂和线上教学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edX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非盈利开源慕课平台,由90多所大学共同监管,且正在不断地吸纳世界顶尖大学的加入。同时,借助于该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和建立新的教学理念。edX平台的慕课涵盖了30个学科,开设了近1 500门课程。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三种认证项目:微学位认证项目,职业认证项目和 X系列认证项目。[2]微学位认证项目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系列顶尖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认知。这种慕课形式已被雇主认可,而且学生可利用慕课的学习申请学分,降低学位成本。职业认证项目更多地面向职场人士,课程由行业精英或大学开发以培养雇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X系列认证项目则是由世界著名的学者或顶尖大学开发而来,目的是使学习者对专业有更深入的认知。可以看出,不仅edX平台的课程资源丰富,而且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edX开发了不同的认证项目,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2.1.2 Coursera

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诞生于2012年,也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它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提供任何人可免费学习的在线课程。该平台吸引了全球2 500万名学习者,合作大学近150所,提供的课程总数超过2 000门。特别地,Coursera拥有4个已获认可的学位认证。例如,学生可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完成周期为24~36个月,费用低于2.2万美元。基于慕课平台,通过在线学习,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为时间和资金有限的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1.3 Udacity

Udacity(https://cn.udacity.com/us)是一家盈利性质的在线教育机构,诞生于斯坦福大学,通过在线授课的方式,向全世界开放他们的课程“人工智能概论”。目前,已有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这门课。Udacity平台的课程资源不如edX的种类齐全,其课程所涉及的领域较为集中,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网站开发、软件工程。目前,该平台正积极推广纳米学位项目。纳米学位项目采用硅谷名企的官方课程,所有课程都与前沿技术相关,其目标是使不同职业的人群通过慕课的学习能快速地成为职场稀缺人才。纳米学位证书已被全球多家领先企业认可。

2.2 国内慕课的发展

2.2.1 国内高校在国外慕课平台的发展现状

从2013年起,中国的一些高校及企业陆续参与这三大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滴滴公司、新浪、优酷等。目前已有超过20所高校和30家公司与这三大平台进行了合作。如表1所示,edX和Coursera平台上由中国高校在6个不同学科领域提供的慕课课程。可以看出,在工程类和人文社科类的慕课课程数量占有一定优势,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在6个领域都提供了慕课课程。整体上,各大高校更偏向于制作和提供工程类和人文社科类的慕课课程。同时,各个高校提供的慕课数量有极大差异。以Coursera平台为例,北京大学提供了多达51门课程,而香港大学只提供了4门,相差超过10倍。提供超过10~20门以上课程的高校有6所,占所有高校的60%。

edX和Coursera平台中的6个学科领域的课程数量的比较如图1所示。

表1 edX和Coursera平台提供的国内高校的课程数量 门

Coursera平台的课程数量更多,课程资源更丰富;工程类和人文社科类是慕课数量最多的两个领域。工程类包括计算机、电路、数学、大数据等,人文社科类包括文化、语言、管理、商务等。慕课平台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Relics of Chinese History”“Tsinghua Chinese: Start Talking with 1.3 Billion People”“资治通鉴: Chinese History From Warring States to the Tang Dynast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等。

2.2.2 国内的慕课平台的发展现状

2013年,清华大学率先推出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加盟合作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也推出自己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http://www.cnmooc.org)。2014年5月,“中国大学MOOC”(http://www.icourse163.org)在“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的联合支持下诞生,全国所有高校可利用通过该平台进行慕课建设和应用,其用户已超过106万人。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慕课平台包括:“学堂在线” “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

国内三大慕课平台的合作院校数量和课程总量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合作院校超过100所,其中几乎涵盖了所有“985”和“211”大学。“学堂在线”平台的合作院校数量最少,但它引进了近10所国外院校机构的慕课课程,其课程数量总量接近1 400门,“好大学在线”在合作院校数量和课程数量上都明显弱于前面两个平台。慕课数量是慕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一指标的提高意味着慕课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9]。

表2 国内三大慕课平台的合作院校数量和课程总量

慕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规模化,这意味着参与一门课程学习的人数比传统课堂教学的人数要有成倍的增加。图2所示为“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两个平台上所有慕课课程的参与人数的比较。可以看到,“学堂在线”在课程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在 1 000~10 000人和10万人参加的课程数量上来看,两个平台十分接近;而在其他人数区间,两平台相应的课程数量有着明显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堂在线”提供了超过1 300门的慕课课程,但未有人参与的课程数量占总量的约42%,参与人数小于1 000的课程数量点总量的72%。而对于“中国大学MOOC”,这两个相应的比例分别为0.3%和3%;参与人数在10 000~100 000人之间的慕课课程数量达287门,占课程总量的38%。可见,从参与人数规模和慕课课程利用效率方面来看,“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课程利用率更高。

为进一步分析3个平台慕课课程的特点,我们将8个主要学科领域的课程进行了比较,如图3所示。对于“学堂在线”,课程量排名前三的是工学、经济学、历史与文化,均超过100门,而工学课程数量为189门。“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数量前三名分别是工学、理学和经济学,最少的是哲学。相较于“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在这8个领域的课程数量变化明显,更偏向于理工学科。与表2相对应可知“好大学在线”在课程数量上明显少于前两个慕课平台。

图2 “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两个平台所有慕课课程参与人数的比较

图3 国内三大慕课平台的8个主要学科领域的课程数量比较

3 慕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新型教育模式的尝试,对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看到慕课诸多优势的同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慕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并解决其发展瓶颈是慕课参与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3.1 促进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慕课的初衷就是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我国2015年的高等教育规模为3 700万,但毛入学率仅为40%,且顶尖大学在各个省市的录取率通常不超过5%。这说明传统教育模式下,优质教育资源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而慕课的出现提供了一条高效和低成本的路径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3.2 评价体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设慕课后,学生可通过参与慕课获得部分学分,但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获得和运用并没有成熟的评价制度,而且往往存在学生互动与交流不充分的情况。慕课学历学位认证是各个慕课平台正在尝试的一种认证方式。“测验/作业分数+考试分数+论坛分数=总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制,总分合格,就可以拿到慕课证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慕课平台应规避一些问题,如作弊、刷分数等。可见,学生成绩的考核、认定等教学管理制度还处在改革和规范化阶段。

3.3 慕课教学质量问题

尽管慕课在降低学习成本和提高课程普及率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慕课教学体验的问题。相较于教室里老师的亲口传授,慕课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自助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通常针对有良好学习习惯和丰富学习经验的学生来设计,而这些学生也能从慕课中获得良好的收益。但对于初学者或自律不强的学生而言,在没有老师的现场监督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参与慕课学习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慕课教学往往缺乏能吸引每个学习者的顶层设计。名校或名师的慕课课程不是慕课教学优劣的标准,而使每一位慕课的学习者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才是慕课教学的方向之一。除此之外,同类课程数量快速增加,使得慕课人数大幅度减少,课程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学习经验和交流没有充分实现,也无法形成慕课品牌。慕课从“杂而多”到“精而少”,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质量的提升。

3.4 慕课资源优化还有不足

对于国内慕课平台而言,课程数量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我们也发现,慕课平台普通存在着慕课课程无人问津的问题,慕课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平台的课程存在“同质化”,相似课程过多,分散了参与人数,规模化效应减弱。另一方面,慕课课程有“偏科”现象,部分学科课程建设相对缓慢。这两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源分配不均。因此,在慕课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高校或教师应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将慕课建设的资源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分配。

4 结语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出现的在线教育方式,它以大规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且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课程。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慕课的特点及慕课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国外慕课平台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科领域齐全,慕课平台与高校合作,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学位认证模式。而中国慕课也发展迅速,国内三大慕课平台的资源较为丰富。但从整体上看,国内慕课平台课程主要为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慕课的出现能极大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但慕课的评价机制和资源分配仍需完善,慕课教学的质量也需要提升。

[1]MARTIS J. Site statistics of MIT Open course ware[EB/OL].[2017-05-08].https://ocw.mit.edu/about/ site-statistics.

[2]SHEN J,YE M,WANG Y,et al.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in China:status qu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C]//Abu Dhabi: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IEEE, 2016:1106-1108.

DevelopmentSituationAnalysisofMOOC

CHEYan,ZHANGXiaoshan

(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MOOC is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born under the Internet age. It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excellent course service anytime and anywhere.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new situation that emerg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OC, the development status,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OC plat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using data comparison method.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rse resources and disciplines of MOOC platform in abroad are relatively more complete, and the academic certification model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MOOC platform are exploring; Further, the resources of three main MOOC platforms in domestic are also abundant, and the quantity of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and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is larger. Obviously, the emergence of MOOC can facilitate the education resource-sharing and education fairness. However,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MOOC learning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OOC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MOOC; number of course; discipline; evaluation system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4.013

2017-10-06

成都工业学院博士基金(2017RC013)

车延(1996—),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

张小山(1986—),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学,3D打印技术与应用,电子邮箱:1529490877@qq.com。

G43

A

2095-5383(2017)04-0059-05

猜你喜欢
数量课程学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统一数量再比较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头发的数量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1:08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