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东阳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编者按:青岛实验高中在推进“新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中,注重教师发展,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他们为了“好课堂”不断地塑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实现了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教育”戏剧中演好自己的角色
文/李东阳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戏剧社已经迈过了她的成长元年。开设戏剧编演校本选修课以来,我与这门课程一同成长,也与那些孩子们一同成长。如同绿叶对根的情意,一直以来支撑着我们的,是最初对戏剧的钟爱。初心不曾改变,也便一路走了下来。
开设戏剧选修课、组建戏剧社的想法最初不过是课上的一句玩笑话。当时在讲授《雷雨》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改编了剧本内容,并自导自演了一幕话剧。孩子的一颦一笑,直入人心,让我陡然觉得:一场戏剧,孩子们似乎长大了,成熟了许多。戏剧给学生们带去了一种超越了自身年龄的变化。也就是在那时,我跟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想到:组建个剧团吧!就这样,戏剧选修课的筹备提上了日程。
戏剧是什么?戏剧是读书、走路、看人,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脚去丈量,用手去触碰,用心去感受。万事开头难。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戏剧教育实践经验匮乏,以及学生演员在理解力方面的欠缺,让我一度想过要放弃。但终究不甘于停滞在还未开始的地方,于是学那马拉松运动员,把漫漫征途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蹒跚学步一般地走。于是我定下心来,从准备一节课开始,求助于大学同学、大学老师、从事戏剧工作的朋友,有时在朋友圈里发起话题吸引大家探讨,有时披星戴月回家的路上跟导师争得面红耳赤。每天为创建戏剧社而疲于奔命,内心却充满着充实的质感。
就这样,我缓慢却不停歇地准备了一节又一节课程,从戏剧理论到动作练习,从文本解读到现场编演。我不知读了多少悲喜剧,不知多少次陶醉在“别人”的故事里,一度涕泗横流不能自已,正应了《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那句“不疯魔,不成活”,在不停地入戏、出戏,与学生同喜、同乐、同忧的日子里,我快速地成长了起来。
经过戏剧洗礼的孩子们,也更能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更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的戏剧艺术推进人们的视野中。
在一次次掌声中,在每一次自我树立与自我否定中,在朴实而真挚的评价中,我感受到我们所学习、创造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戏剧课让我和我的孩子们成了忠实伙伴,成了良师诤友。在这个团队里,我们勇敢演出自己的梦想,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以滴水穿石的坚韧,带来视听的快乐,释放我们内心的爱。
到今天,戏剧社仍是个牙牙学语的婴儿,但它却足以凭着自己的力量行进下去。除选修课活动时间,我们大胆尝试将戏剧教育纳入学生的课堂,观察他们在对戏剧的演绎与熏陶下如何成长蜕变。我们将成型的剧目引入课堂,为孩子们带去生动更不失深度的课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雷雨》《屈原》《边城》,以及孩子们自创的剧目,每一部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泪水。把它们呈现在台面上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值得。
也许,这也是对教育戏剧理论的一种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