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禹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学习共同体: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文/张禹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张丽是一个表达能力极强的孩子;李莹性情温和,极具亲和力;陈强是个电脑高手,绘画功底也很棒;吕方是一个安静内向,特别善于思考的小伙子。四个人在各自独立预习完《物理必修一》的“力的分解”这一节后,正围坐在一起“集体备课”。这一节课物理老师让他们这一个小组来讲。李莹前几天就做好了统筹安排。现在,正由吕方主讲本节的知识脉络。不愧是物理学科的学霸,吕方讲完他的思路后,其他三名同学只做了不多的补充。下一个环节是陈强回去做好授课用的PPT。最后,张丽面向全体同学完成本节课的授课。这是高一(2)班的一堂物理课,这是青岛实验高中近几年打造的学习共同体模式的一个小镜头。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效果。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说:合作学习是世界学校改革的趋势。学习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充分对话——与学习内容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这是迈向学习的第一步。基于此,青岛实验高中从课堂教学入手,打造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这种对话。
学习共同体更加注重“教与学”中“学”的部分。与以往学习小组有着本质不同的是,共同体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共同体内部是相互学习的关系,不是相互教的关系,彼此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注重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交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以往在编排学习小组时,通常是根据老师的意志进行安排,学生很少有自己的选择权,最多是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偶然征求学生的意见,比较多见的是将学习成绩优秀和落后的学生均匀搭配,出发点是希望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学习后进的同学。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组内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尽人意。
佐藤学认为,所有成员彼此平等倾听的学习关系是最重要的,小组学习中无需领导者。为此,我们在编排小组时没有根据该学科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搭配分组,而是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首先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结对。这样有全是该学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小组,也有全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小组。实践中,我们发现“强强联手”和“弱弱帮扶”都能产生相同的发展结果。因为彼此间平等的相互倾听,能够彼此得到学习上的尊重,“学习共同体”便成了和谐愉悦的“成长共同体”。当然,还有强弱组合的情况。高二(3)班的陈、孟、胡、刘四名同学都在校合唱团里,平常四名同学非常要好,但数学方面的学习情况差距很大。四名同学主动申请组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批准。现在数学成绩比较弱的孟同学数学也赶了上来。
当然,在充分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前提下,老师也要给予必要的规范和指导。一是对每一个学生自己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进行研判,如果不利于共同成长发展,就要及时调整;二是要认真研究每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就像我们平时用心了解每一个学生一样,结合每一个共同体的不同特点,给予必要的引导。本文开头的实例就是一个由不同性格、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的一个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学生以自己的专长担任着自己的角色,在团队担当中,用最愉悦、最自信的方式,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赵亮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极少与人交流。但学习成绩不错,很善于钻研思考。郝琪是一个极热心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爱心与热情,但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两个孩子在一个组里。郝琪很同情赵亮,经常帮助他。这次就是郝琪主动邀请赵亮加入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有人能如此热情的关注自己,赵亮心中充满了感激。在学习过程中,郝琪也经常将赵亮当作小组中的学习高手。自己的存在得到如此的尊重,赵亮也经常主动的帮助郝琪的学习。
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学习小组,而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兄弟姐妹间彼此关爱,相互帮扶,是一个共同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或许在学习能力上有一些差别,但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充分的尊重。
我校学习共同体是在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过程中,学校组织了《跟佐藤学做教育》的读书交流活动,组织了“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小班化教学展示课”“人文高效课堂探索课”“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展示课”等一系列活动,改变了大班化“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代之以4人组“面对面”座位,更好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中,老师们对课堂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老师们必须摒弃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摒弃原有的知识架构和呈现方式。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很好地持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学习小组、学生个体三者在学习任务分配上不合理。简单和过难的学习任务不能交给学习小组。简单的学习任务缺少合作探究的价值,学习效率就大大降低;学习任务过难,小组不能如期完成,则会大大挫伤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老师要将自己教授了多年的学科知识进行较大幅度的整合,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这对于很多老师说,是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革命。
第二,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老师要对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了解需要更深入更全面,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甚至曾经的成长经历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每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并给予精准的学习指导和引领。在青岛实验高中,备课备学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做得深入。
实践证明,学习共同体比以往任何形式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在交互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开掘;小组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新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自制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在打造学习共同体过程中,老师自身的教育理念、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师生关系也更加地融洽,教学相长的愿景得以实现。
青岛实验高中比较早地实施了选课走班。学生在同一年级中走班,在同一班级中走组。学校每一个学科的任课老师根据自己学科的情况,组织学生组建适应该学科的学习共同体。上一节课学生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组合,下一节课就是另一种学习共同体的组合。学习共同体得以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外学习模式得到积极响应。阅览室、实验室、茶歇室、走廊的阅读驿站成为学生常去的地方,或热烈讨论,或轻声答疑,或安静阅读,整个校园呈现你帮我学,比赶超、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令人兴奋的是,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模式开始渗透到了学校管理领域。比如班级常规管理和宿舍管理形成了责任共同体,社团活动形成了成长共同体,不同的教师团队组成了发展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所强调的尊重个性、合作发展的理念,在青岛实验高中,越来越被全体师生所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