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勃源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运动教育”模式与“三基”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陈勃源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结合我国实际,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入手,将运动教育模式与“三基”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三基”教学模式相比,运动教育模式对实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运动参与感,全方位的参与体育运动和直观感受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技战术能力;(2)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换,激发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和合作精神;(3)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运动教育模式;“三基”教学模式;体育;比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学生体质健康高度重视,教育部与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改革、落实“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指导思想、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常年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一些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学校体育工作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诸如学生体育参与兴趣不高、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对于体育态度存在偏差等问题仍是困扰高等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矛盾。面对新形势,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学生体育态度,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实际,合理运用西方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所提出的运动教育模式(SEM),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图1 运动教育模式特点示意图
1892年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Siedentop)先生以游戏理论(play theory)为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他指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指导、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基本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最为真实的教学比赛场景,以固定分组、同伴间轮流进行角色扮演为主要组织形式,重视对学生运动文化知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
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运动教育模式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运动教育模式逐渐得到了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在西方发达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学生基本技战术的培养、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播、基本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全面的了解项目运动背景、掌握运动技能、科学运用运动技战术知识的能力。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采用“三基”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强调对体育教育过程管理的完整性、规范化,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精神。
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直观地了解两种教学模式的属性。
图2 三基教学模式特点示意图
2.1.1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特点
通过图1和图2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运动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配合实现教学目标。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师从单纯的照本宣科、满堂灌,转变为能力教育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动教育模式包括运动季、团队联盟小组、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6个特征。教师根据授课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平均分组,并对运动规则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教材内容生动化、合理化。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互助,并通过进行角色转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通过创设大量接近“实战化”的比赛情景,提供给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和体能,发现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运动认知。并以比赛为主线,使学生掌握运动礼仪和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比赛规则,了解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律及竞赛特点,积极构建课上课下实践的桥梁,促进学生的技术交流和比赛。
2.1.2 “三基”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在“三基”教学模式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学生配合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注重教师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战术、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技术动作)的习得或传授,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的角色,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发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无法将知识合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此外,教师在教材内容的使用和选择上存在滞后性,对教学内容的使用上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教学结构上的平衡,然而课程大纲要求内容多,但教学课时少,造成学生掌握技术不扎实等现象,造成学生不能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只会记住前人的结论,不会发展创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表1 运动教育模式与“三基”教学模式对比
2.2.1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表1可知,运动教育模式主要采用教师直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的教学方法。三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在运动季初期,教师往往采用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授运动项目的起源、理论知识、技术特点、裁判规则等。在中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为明确战术布置或实现本队既定的目标,教师、队长、运动员共同承担主要的学习任务,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此时教师将教学的权力弱化,只是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运动方案、解决队伍内部意见不统一、合理评价和运动战术的能力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部分。同时,为提高小组整体的竞技水平、努力实现最终比赛的胜利,小组内的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决策者、更是指导者,通过运用伙伴学习的教学方法,队伍内部技术较全面的学生帮助指导技术较差的学生学习,促进小组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战术意识的、有运动教养的、具有积极运动态度的体育人。
2.2.2 “三基”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三基”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机械模仿,固定记忆,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所编写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困难(问题)指导(答疑)不足,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规范,课堂学习氛围不足,基本呈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公共体育课,并没有实现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没有掌握一到两项基本运动技术,无法有效坚持体育锻炼,健康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2.3.1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全面,客观和长效的评价方式。在整个运动季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比赛场景下,充分将自己的技战术水平、领导力、团队协作等清晰地呈现给大家。教师根据平时的比赛统计,学生在运动技战术、战术意图、团队配合、领导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表现清晰可见,可以对学生做出客观真实的综合评价。
2.3.2 “三基”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三基”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亮点,往往会造成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平时不用努力也能在期末考试中及格,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无论怎么练习也不能达到考试要求,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出现锻炼退出的现象。
对于运动教育模式自身而言,其教学目标明确,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强,教学方法和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降低运动项目的要求和难度、对比赛进行必要的修改,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获得相应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经验。在比赛过程中,由于需要的角色较多,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角色的分配及转换,全方位的体验和学习运动知识,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同伴之间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和合作意识,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最后,运动教育模式可以提供给学生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作出科学客观的运动评价,发现不足并及时改进问题,不断巩固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对于传统的“三基”教学方法而言,“三基”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准则。但由于创立时间较早,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能满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5大目标中的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因此,应改变“三基”简单的“传习式”教学,打破体育教学过程以运动技术的习得为主要原则,以学生身体锻炼、身心娱乐、运动负荷、观赏比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主要目标,转变以往体育课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但不能因为运动教育模式的出现,就全盘否定传统“三基”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学习西登托普教授的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应借鉴运动教育模式的先进理念和思路,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提供参考。
[1]Siedenop,D.Sporteducation∶aretrospective;Journa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H.W.Wilson-EDUC];Jul 2002;vol.21,lss.4:409
[2]MICHAEL W,METZLER.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M].Needham Heights∶ A Person Educompany,2000:256-275.
[3]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56-275.
[4]周建新.美德两国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于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58-60.
[5]高航,吴铁桥.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36-38.
[6]吴伟.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82-1685.
Comparis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and “Three Basic” PE Model
CHEN Boyuan
(Henan uni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Henan, China)
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助项目,编号(2015YB-024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编号(2016-qn-179)。
陈勃源(1989-),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