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琼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南亚汉语传播
李洁琼
本文将东南亚汉语传播看作一个整体,同时也注重国别差异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宏观地考察东南亚语言环境,以影响东南亚汉语传播体系中的语言政策、华文教育、汉语教学、华人华侨及华文媒体等为研究对象,回顾汉语传播历史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东南亚的汉语传播要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搭乘“一带一路”“顺风车”,如何做到既要借力“一带一路”,也要助力“一带一路”。从中国与东南亚政策的支持、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华人华侨、科技支持、提高汉语自身价值及文化交流这几方面,提出适合未来东南亚汉语传播的策略,为优化汉语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参考性建议。
东南亚 “一带一路” 汉语传播
语言传播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语言推广成为各国展示自己文化,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软实力”,很多国家都将语言传播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提倡学习外语的同时,极力推广自己本国的语言。现在就有很多国家成立了推广本国语言的机构,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21世纪以来,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不仅使中国在世界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还带来了全球性的“汉语热”。此外,我国政府也一直都在大力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从最开始的“请进来”到“走出去”,汉语国际传播已成国家主导的语言传播行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如何在具体实践中使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从地缘战略上讲,东南亚与中国相邻,同处汉字文化圈,双方文化中的共性元素为两者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东南亚联通亚欧板块,战略地位重要,是联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从第一章图1也能直接看到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位置,“一带一路”中许多重点国家和重点合作项目聚集在此。如6大经济走廊中“中南经济半岛经济走廊”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涉及到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及缅甸等国家。其次,从政治经济上讲,东南亚是我国近邻,我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我国始终坚持以邻为伴,在安邻、睦邻基础上再富邻;另外,东南亚是我经贸往来的合作伙伴,早在1992年,中国就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及越南共同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随后中国逐渐加入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及亚洲合作对话等,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往来更加密切,东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成为巨大的经济贸易体,为中国和东盟创造了无穷商机。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东南亚的机遇,正如柬埔寨《高棉时报》所报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密切了亚洲、非洲与欧洲的联系,这将造福东盟国家;缅甸《标准时间》报也表示缅甸政府期待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并提升中缅两国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双边贸易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双边贸易总额的50%左右;据民生证券研究院统计我国与东南亚国际合作程度处在“快速推进”阶段,2016年,我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金额最多的前十个国家里就有6个是东南亚国家。2017年,《“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指出,2016年,东南亚贸易总额占沿线60多个国家贸易总额的32.1%。出口额及进口额也最多,在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排名前20国家中,东南亚就有6个国家,分别是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从贸易规模和贸易市场来看,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7国与中国的贸易合作规模大,属于贸易潜力巨大的“全面合作型”国家。另外,中国也是东南亚国家的第一进出口市场。此外,东南亚各国在通讯、交通、能源、口岸及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陆海联通上与中国有着深层次合作,2014年,印尼新总统佐科提出未来五年,将加速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及港口等基础建设。2015年马来西亚制定了一个2016-2020年的五年计划,也是在基础建设上。越南也在未来127个吸引外资的国家项目中推出51个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同样的,泰国政府推出了一个八年计划(2014—2022年),计划耗巨资在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中老铁路的建设、中缅铁路的建设以及将于2017年启动的新马高铁项目等。
可以预见,在面向东南亚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对懂汉语、了解中国风俗文化及民情的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东南亚来华留学生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了2015年的71101人。就像李宇明所说的经济发展是语言传播的主要动因,汉语传播也必须抓住时代机遇,搭上时代的“顺风车”。
从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地理、宗教、文化等因素来看,东南亚各国间的文化相近,因此,将他们放在一起来研究似乎也是合理的。其次,汉语在东南亚传播历史悠久,华校、华侨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三宝”,在东南亚汉语传播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华校是东南亚汉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华侨华人是传播汉语的主要人群,而华文媒体则是汉语传播的主要媒介,这也是东南亚国家汉语传播的共同特点。此外,不同的语言政策和国情等又决定了汉语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差异性。
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多样,但目前,从法律上来看,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只认定一种官方语言,但也有像新加坡、菲律宾、东帝汶,就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见表1)。总体来看,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形态是极为丰富多彩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极具多元化特色的同时,也会对华人的自我文化认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表1 东南亚国家官方语言及谱系分类
东南亚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英语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语言还是一种外语,都在其国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尤其是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将英语定为统一教学语言;东盟成立后,英语更是作为《东盟宪章》的工作语言。而作为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大聚居地的东南亚,虽然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各国占有一定比例,如新加坡国民总人数中,华人比例约占75%,其次是马来西亚,华人比例约占23.69%,但尽管如此,从表1可看出,在法律上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目前只有新加坡。东南亚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各国都曾推行过语言同化政策。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语言政策都有所调整,整体呈现出开放的语言政策。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政策都经历了,独立前,各国受殖民政府的统治与管辖,颁布的语言政策是为了维护执政者的权利,维护治安(此处不包括泰国,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被殖民统治的国家);独立后,由于东南亚各国民族、语言、宗教众多,各国为了保证民族统一,防止内乱,执行同化政策,尤其是针对人口众多的华人华侨进行诸多限制。到21世纪后,基于各国经济发展,东南亚各国陆续放开语言政策。因此,可以看出,国家的安全统一及经济利益是影响各国语言政策的重要因素。
语言政策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华人社会中的汉语教学及华文媒体的发展。就东南亚地区而言,其汉语教学活动可分为如下两类:“华文教育”(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包括非华裔人士和华裔新生代)。目前东南亚汉语教学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三教”问题,就算是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普遍存在着缺少华文教师的情况;其次是缺乏适合当地国民的本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普遍陈旧。(2)东南亚国家都普遍重英语教育,汉语教学虽在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取得合法地位,但还有很多国家对华校文凭持不认可态度,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汉语在东南亚的传播。(3)办学经费短缺。目前仅有新加坡等少部分国家能够对华校进行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只是依靠华人华侨捐资办学,政府很少给予财政支持。(4)各国华人及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华人身份的认同影响汉语教学的进行。东南亚各国因为各国具体国情不一样,汉语教学又存在差异性,如文莱,虽然现在文莱教育允许华校教授华文,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也困难重重,文莱规定马来语和英语是教学媒介语,且教学课时受限制,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周可以教授华文课9节,四年级后每星期8节课,前提是不影响其他马来语和英语为媒介语授课的课程。这样在华校上课的学生接受的是“三语教育”,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容易导致生源流失。马来西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另外,华人华侨最多的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虽然汉语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汉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英语的地位反而很高,在政府、工商贸易中使用率远远高于汉语。
尽管东南亚各国汉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全球化及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语言政策都有所放松,趋于多元化,更具有包容性,给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移民是语言扩散的直接动因①。人口的迁移本身就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而人作为语言传播活动进行的载体,在迁移到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认可度会影响语言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人通过海上贸易交通线来到东南亚地区,成为早期华侨。早期的东南亚华人华侨是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出现,隋唐至宋元时期,当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比较宽松,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频繁,有更多的人来到东南亚贸易及定居。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说的“北人过海外,是岁不归,谓之住蕃”。明朝中后期开放海禁,“遣使四出,招谕海番”②,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随着大量的中国人出国谋生及定居东南亚,形成了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点。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以“华工”为主的新移民浪潮。
19世纪末期,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多数人选择下海经商,目的地则是东南亚地区,自此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华侨。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华侨社会慢慢向“华人社会”转变。东南亚的华人社团和汉语传播是伴随着华人移民而产生的,可以说华人的移民史既是华社的发展史,也是汉语在东南亚的传播史。相比于其它地区而言,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规模更为庞大,尽管身处他乡,但骨子里却凝聚了我国的优良文化,他们也是优秀的宣传者与继承者。东南亚的华人社会由华社、华校和华文传媒构成,三者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在影响东南亚各国汉语传播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各国的语言政策外,华人华侨及社团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以点状扩散式的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又以网状构建海外汉语传播系统,如果没有华人“三宝”在海外互相扶持,那么,汉语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将无比艰难。
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社、华校及华报。华文媒体是在华人社区及居住国传递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新闻和信息,是连接海外华人与祖国和所在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从媒体的类型看,东南亚传统华文媒体的主要形式是华文报,杂志,电视台、广播及新闻。近年来,新媒体出现后,网络电子媒体兴盛。总体看来,这些华文媒体反应着华人华侨在居住国的生活、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是链接华人华侨与中国血脉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经济等的交流。东南亚是全球海外华文媒体重镇,占全球华文媒体的44.5%,目前大约有200家③。通过华文媒体的中文传播,不仅让华人读者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也培养出更多有兴趣和能力阅读华文报纸的读者,华文报刊和汉语传播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另外,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文明的过程中,对增进当地华人民族自豪感及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马来西亚华文报社18家,华文期刊63种,与此同时,该国新闻社还专门开设了中文版通道,以便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最新资讯,国家电视台在播放形式上也做了合理的改变,以新闻播放为例,特别设置了华文模块,同时电影、电视频道等领域均有华文的一席之地。在该国首都机场内,电子屏以及广播均有华文版④。《光华日报》是目前世界华文报纸的“三元老”之一;《星洲日报》日发行量可达40万份;《南洋商报》还开辟“艺海”文艺版专门推广中华文化。据统计,在马来西亚,每天阅读华文报纸的人数约在230万-260万之间。1996年和2000年,《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分别开办了电子版的华文报纸,华文报纸开始走向世界。马来西亚的这些报刊形成了庞大的汉语报业媒介网络,对开展汉语教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马来西亚的电视节目也适量地融入了华文,作为信息传播方式,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人可通过节目更真切地了解该地华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同时,网络的高速发展也增强了该国的汉语教学的质量,并且在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总体来看,该国的华文传媒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成熟的华文教育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全印尼有近10家华文报纸。2007年的《讯报》主要发行地区为苏门答腊岛及雅加达;2009年《青讯报》,主要作为青少年的中文阅读及学习刊物,每天出版8个版。《千岛日报》专门设有汉语学习专栏,主要开办“汉字溯源”、“拼音学儿歌”等,《印尼日报》开辟了“学汉语”版专栏。在菲律宾,比较有名的电视节目是“福华有线中文电视服务”。⑤《世界日报》开辟“寻根”版文艺专栏专门推广中华文化。在新加坡,华文电视具有影响力的是新传媒8频道。其中华文报中的《联合早报》日产量约15万份。除了传统的纸质印刷方式外,在1995年还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即将内容通过电子设备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泰国,华文电台有: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TCCTV)、泰国国际中文电视台(TCI)。越南目前只有《西贡解放日报》有中文版,每日发行量约4万份,是构建越南华人国家认同的工具,又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意识到责任。但也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老挝,至今还没有一家华文媒体,主要靠泰国的中文报和电视等传播新闻、娱乐等信息。东南亚各国华文媒体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中华文化。
在以网络、移动和数字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劲挑战与交融的情况下,东南亚诸多报业以及电视台的发展都不够景气。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作为全新的媒体途径,必定对传统的传媒行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网络媒体具有超时间、超地域的特点。传统华文媒体必须向新媒体方向转型,当下,也有一些运作比较规范的华文传媒集团已经朝新媒体方向转型。其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星洲媒体集团。相比于其它同行而言,它更具慧眼,能够认清当今的主流媒体运作形式,充分依托互联网的力量,将传统的资源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目前,马来西亚已经拥有了十多个华文网络媒体。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华文网。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政策、汉语教学、华人华侨及华文媒体共同影响着汉语传播工作。面对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学、华人华侨及华文媒体本身就存在着的问题,似乎只有将它们整合起来,共同放在“一带一路”这个大背景下,找到解决的方法与策略。汉语传播要取得快速发展,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下文分别从中国与东南亚政策的支持、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孔子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华人华侨、科技支持、提高汉语自身价值及文化交流这几方面,提出适合未来东南亚汉语传播的策略,为优化汉语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参考性建议。
语言的传播首先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从第三章对东南亚语言政策的探讨中,我们看到语言政策对东南亚汉语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东南亚各国在政策上遍重视汉语传播。很多东南亚国家已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印尼、越南、泰国、缅甸等。也有将汉语定位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上的,例如:2009年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宣布在第九五计划内,马来西亚所有国民小学将开设中国语言文化课程。2011-2012年,菲律宾在一些重点中学开设汉语课,当局中国式当今“世界经济强国”,而汉语是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口语将增强菲律宾学生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支持东南亚汉语传播的政策也很多。如在东南亚各国建设孔子学院,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推广汉语水平考试,设立各种奖学金。自2008年起,我国教育部、外交部发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2010年起,我国教育部印发《留学中国计划》,主要是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培养一批真正了解中国,懂中国语言文化并能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素质留学生。政府还积极推动“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与东盟间互派留学生,设置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仅2011年东盟就有4118人获得我国提供的奖学金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与推进,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将越来越广泛。双方有必要就就一些合作项目签订协议、合作书等。如2013年,我国与越南签署了《中越文化协定2013-2015年执行计划》,2016年,又共同签署《2016-2020年教育交流协议》加强两国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201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全面落实《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2015年11月,我国在新加坡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是至今规模最大的文化中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了满足东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和东盟国家间签署了《教育合作发展备忘录》、《中柬教育合作协议》、《中泰教育合作协议》、《中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中越学位学历互认协议》等一系列合作文件。在双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也为汉语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带一路”带来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教育、文化的深度合作,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可以探索与国内或东南亚国家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的新模式。还可以根据地缘和文化关系,成立国内高校与东南亚各大高校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共同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人才培养新机制,面向东南亚汉语市场需求,可以培养更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最后,通过高校间的合作共同解决东南亚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三教”问题。整合资源,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名单创始成员高校: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新加盟成员高校: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马来西亚国民大学、泰国皇家伊森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
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息息相关。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华人华侨在对外交流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鼓励和吸引华商参与到“一带一路”中的各种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来,为他们搭建平台。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表示“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中将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务院侨办已经开办了一系列品牌活动: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中国寻根之旅,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文化中国,侨爱工程等。我国还有一档专门报道华人华侨资讯的节目——《华人世界》由中央电视台开办,时常30分钟,目前有亚洲、欧洲、美洲三个版本。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侨胞与祖籍国间的感情。另外,还需结合汉语教育上的语言文化科普,华文媒体对中国现状的报道与关注等来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达到自觉维护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目的,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华人华侨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的角色⑦,为促进中国与居住国的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外华人普遍出现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海外新移民子女及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和“根”文化的缺失问题。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为侨胞提供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各类侨法侨规。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与华人华侨分享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互联网代表着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语言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学习生活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快捷、即时及无地域限制是信息时代的特色。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
目前,东南亚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转变,传统的媒体在近年来,逐渐被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取代。如今,传统媒体应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开辟出新的传播路径。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起者,应发挥主导作用,为东南亚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提供帮助与指导。如中国商务部可以积极配合和指导东南亚各国相关新闻传媒、商务旅游等专题网站的建设;我此外,华文媒体可以利用沿线国家与我国在地缘、文化和语言上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教育部门或相关高校也可以和东南亚新闻媒体合作,共同开发、维护汉语学习网站,以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此外,还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学习汉语的智能软件及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以适应市场需求。但也应该注意到,在实际操作中应与相关专业部门合作开展。在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同时应考虑到,只有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才能提升网络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结合各国受众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有选择地开展网络教学。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可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东南亚民众对我国现状的认识,维护中国的形象,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搭桥铺路。
目前,虽然各地掀起了“汉语热”,全球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的人很多,但是汉语的国际化程度依旧很低。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出发,只有当一种语言有使用价值时,它才具有经济价值⑧。本文在第三章也讨论过,经济发展影响语言政策。语言是一种工具符号,它能帮助人们学到知识与技能,给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贸、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都在加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拓宽汉语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使用范围。比如:在与各国经贸来往过程中,用汉语标注商品的说明书,用特定的中文符号给产品打广告等;同时,在与东南亚各国重要会议及交流上,增加汉语的使用频率,制造汉语使用场景等。另外,文化部及各大高校积极拓展汉语学术交流,举办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展现汉语魅力,深入做一些汉语语言文化课题,并争取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列为重要议题。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历史悠长,由于地缘及历史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中的共性元素为两者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消除隔阂,加深中国人民与东南亚民众的彼此了解,引发他们的共鸣。现有的品牌活动:海外“欢乐春节”、中国春节文化周、中泰民族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如与泰国的文化交流中,就有“欢乐春节”活动、“中泰一家亲”音乐会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400个中泰文化交流项目在泰国展开。中国和泰国文化交流能顺利发展,归功于双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如今,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平台上,应该继续打造优秀的品牌项目,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打好基础。
注释:
①潘巍巍.语言传播的本质规律探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50~55.
②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8-216.
③张梅.华侨华人与文化“走出去”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2):26~3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EB/OL].http://my.china-embassy.org/chn/zt/nycf/t314470.htm.
⑤马琼.东南亚华文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⑥新华网.中国提前实现与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Z].2012-9-18.
⑦胡子轩:“一带一路”连接海外华侨华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3-9.
⑧王振顶.汉语国际传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06).
[1]章新胜.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 促进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J].求是,2005(16).
[2]郑梦娟.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
[3]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02).
[5]林华东.制约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论汉语的国际推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6]李宇明.明了各国国情,顺利传播汉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7]张西平.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04).
[8]李宇明.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05).
[9]赵金铭.加快汉语走向世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05).
[10]王振顶.汉语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意义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9).
[11]赵金铭.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12]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03).
[13]罗骥,钱睿.东南亚汉语传播历史研究:现状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02).
[14]王建勤.“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历史思考、现实机遇与战略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
[15]王辉.语言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J].孔子学院,2017(02):6~9.
[16]郑通涛,蒋有经,陈荣岚.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一[J].海外华文教育,2014(01):3~18.
[17]邓江年.海外华侨华人经济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互动机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8~22,191.
[18]任娜.海外华人社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14(02):96~102.
[19]赵健.华侨华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力量[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3):38~42.
[20]朱陆民,阳海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民意构建——兼论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作用[J].学理论,2016(09):64~66.
[21]蔡建国.华侨华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重要力量[N].人民政协报,2017-03-12(006).
[22]彭伟步.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媒介功能与前瞻[J].东南亚研究,2002(03):46~50.
[23]黄栋星.东南亚华文媒体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与机遇[A].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C].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2015:6.
[24]刘华.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非通用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01):1~6,20.
[25]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