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袍服结构在当代“中国风”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2017-12-21 06:55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传统服装中国风秦汉

陈 霞

秦汉袍服结构在当代“中国风”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陈 霞

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化愈来愈受世界各地设计师的关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服饰结构入手,剖析秦汉袍服的服饰特点,以推进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结构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秦汉时期的袍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所呈现出的独具特色的服饰结构,延绵更迭一直沿袭于历朝历代的传统服饰文化中。秦汉袍服具有的传承性和包容性使袍服的服饰结构在历史中传承的同时又触类旁通。袍服在当代服饰设计中受到当代中西方设计师的重视。

服饰设计 中国传统服饰 秦汉袍服 服饰结构

一、秦汉袍服的传承因袭

(一)秦汉袍服结构的因袭

中国传统服装之间的类别从服装的造型结构来讲可分为“包裹型”和“前开包裹型”,但若从中国传统服装形制来讲,应当细分为这样两条线索:一种为连属制,即上衣下裳相连,再从“上衣下裳”到“深衣”至“袍”;另一种是分属制,即上衣下裳分开,后发展从“上衣下裳”到“上袄下裙”。袍服采用连属制,一是上下衣裳分别裁片后缝合相连,一种是上下衣裳连为一体裁片。因袍服这一服饰类型穿着方式十分便利,故从古至今都留存其服饰遗制,如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蒙古袍服、满族的旗袍,以及现今的风衣、睡袍等。

秦汉两朝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更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二者不仅开创了全新的社会文化,并建立和巩固了新的社会阶层,并结束了长期的奴隶制统治,又敦促历史发展的步伐迈向了更加先进、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如此强大的政治文化背景支撑下,服饰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尤其是秦汉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这一阶段的染色、织造工艺,以及服装、服饰和纺织织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推广起到积极作用,使秦汉时期服饰为整个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呈现出中国服饰文化经过历史沉淀,所蕴育出服饰文化翘楚。

秦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的诸侯国,经过几代统治者的苦心经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最终统一六国。秦帝国以陕西关中为“都”,“兼收六国车骑服御”,服装传统沿袭了“深衣”这一服装形制。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其前身是“续衽钩边”的深衣,这种由周代在春秋战国之交创制的服装形制也叫做“麻衣”。深衣特点为“衣裳相连、被体深邃”,裁剪结构是上下分开裁片,后合二为一,并在腋下腰缝和袖缝交界处分别镶入一片矩形布料,其作用是将原本服装大身平面的裁剪立体化,便于身体的运动,在功能上更加符合人们劳作的诉求。深衣既是士大夫阶层家居的常服,又是平民百姓重大节日所穿的礼服,因此深衣也被认为是一种颇具文化深意的、完美的传统服装。秦朝袍服的共同点是:交领、大襟、无收腰、腰间系带、无开叉、窄袖(如图1所示)。

图1 秦始皇陵穿袍跪俑(秦始皇陵博物院藏)

汉朝服饰承袭秦朝服饰遗制。汉朝的袍服形制承袭秦朝袍服形制的同时,又做出改造,最大特点就是将秦时期袍服的窄袖改为大袖,并在袖口部分收缩紧小。汉代刘熙《释名》中记述:“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①最初的袍服主要作为内衣使用,除此之外还被用做是帝王及贵族的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缝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②

汉代男女服装整体为连属制和分属制两种制式,外衣以连属制为主,无论春衣冬衣,大多都是把上衣和下裳缝制在一起;里面穿分属制的中衣和内衣,下面穿紧口大裤,腰间束带。汉时期袍服分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袍服穿在身上静立时自然服体,走动时随风鼓动,不影响行动,所以成为当时的流行时尚。起初,直裾袍与曲裾袍均为男女共同服用的服饰形制,但由于曲裾袍形式柔美又穿着耗时,因此多为女子穿着,而男子多着直裾袍,男子袍服的领口宽阔,前襟下垂至脚面,后襟从膝盖以下裁制梯形空缺,使两侧下摆衣襟形成燕尾状,既便利又美观。

(二)曲裾与直裾的传统设计

图2 仿马王堆出土汉代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曲裾袍摘自《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图3 仿乘云绣直裾袍摘自《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袍服的服饰特点多样,其中直襟和三角斜襟特点最为突出。辛延年《羽林郎》中有述:“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根据服饰衣裾的变化又将袍服命名为直裾袍与曲裾袍。汉时期曲裾袍为男女衣裳,男子下摆宽大便于行动,女子下摆稍窄穿着秀丽,曲裾袍的穿着方式由右侧掩入左侧身后裹于胸前,袍服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缩紧小,领口与袖口更宽阔(如图2所示),“尤其是曲裾袍的宽领,似不是用来束颈,而是用来裹身,扬之水先生趣称此种风格为‘领边绣’。”③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可见,部分女子着曲裾袍下摆呈现喇叭花状,尤其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丝质纺织品为袍服研究提拱了实证,其中墓中出土一幅T字形帛画上展示了墓主人辛追所穿着曲裾袍的式样,且袍服下摆呈喇叭花状。

直裾袍是在绕襟曲裾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直裾袍由西汉初起,东汉风行。由于曲裾袍穿着耗时又浪费布料,直裾袍应运而生。直裾的穿着样式是从领曲斜至腋,然后衣襟直下,底摆略呈弧形,直裾袍的裁剪线条规矩、庄重,又方便男子行动,故西汉初始直裾袍为男子衣着,女子多着下摆线条柔美,富于变化的曲裾袍。到东汉时期直裾袍普及,男女皆可穿着(如图3所示)。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袍服诠释了秦汉服饰风尚,展现了封建礼制完善之初,中国社会女权逐渐失落,而男权逐步确立的时代背影下女性服饰审美发生的微妙转折,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结构造型、款式、色彩等方面都对后世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无论哪条线索,都呈现出大襟、连袖、松身、直摆、无肩斜、无省到的平面造型特点。”④,其平面造型在之后的上千年间一直传习,直至西方服饰文化中立体的裁剪形式进入中国,秦汉服饰文化的脉络才有所变化。

二、当代秦汉袍服结构设计的重塑

中国传统服饰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来,其所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及形式在呈现出极富民族个性的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性。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基本摆脱中国传统服饰的桎梏,多数依附西方的设计理念与结构原则,促使中国当代服饰设计存在以下两种弊端,一种是“拿来主义”的照搬照抄,对西方服装品类的直接“拿来”,如西装;另一种是中西文化直接的嫁接拼凑,因而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沿袭和重塑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因为西方文化的介入,将原有的规律、制度、形制打破。上世纪初和八十年代,部分中国服饰被揭起“复原”传统服装的大旗,女式旗袍及男士长袍再度兴起,然而一味的模仿和复原仅仅符合极少数的大众口味,在西方服装所领导的时尚潮流中,这少数支持传统服饰的大众也几乎渐渐消失殆尽,直至“中国风”服饰在西方设计界被追捧关注,国内再次涌现出大量热衷“中国风”服饰设计和尊崇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设计师。

当代“中国风”服饰在形制上依然基本保持着“上衣下裳”的整体造型,但于局部结构和细节处“中国风”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服饰形制进行再度的塑造,将传统服装结构特点与当代服饰文化元素结合,使其更易满足当代受众对服装的诉求,更接近当代审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就秦汉袍服服饰结构来说,曲裾袍及直裾袍,即传统的三角斜襟和直襟服饰结构中,曲裾因其面料消耗过多、穿着耗时较长等不便利因素近乎淡出人们视野。而直裾袍在保留其服装结构特点的同时,也在纽扣、拉链等服装辅料的出现中逐渐演变成“新”结构,袍服整体形象趋向多元态。毫无疑问,服饰文化在历史更迭中一直在融汇汲取不同元素,秦汉袍服也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求做出在襟、袖及衣长等方面的改变。古人将袖口紧小的部分称为“祛”,宽大的部分称为“袂”,《晏子春秋》也用“张袂成阴”的说法来展现袍服大袖的宽博。秦汉时期的袍服以窄袖及大袖为主,但如今这两种衣袖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和日常需求,当代袍服设计出现短款外套、连衣短裙等新款式。

中国传统服装近乎都是以平面造型示人,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所述,“你在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的绫罗绸缎的墙”⑤,只有这种使用一剪法、一段式或者两段式的直线裁剪方式制作的服装才适合这样的晾晒方式,使得衣服的袖子或者裤管可以平整的穿在竹竿里。“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男装为倒三角廓形女装为正三角廓形的情况在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④其中可能存在技术层面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制作中没有进行收腰和省道的工艺处理,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服装的精神文化、道德思想的约束和牵绊,中国传统服装的核心要旨是拘于礼仪伦常的精神要义,而非以人穿着服用的功能诉求为为根本的功能诉求,其中女服用来掩藏人的性征功能尤为突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服饰文化也从“西学东渐”到“西服东渐”的转变,平面服装造型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基本需求,于是立体的、展现人体曲线的服装才应势而生。在袍服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中,最令人激赏的则是“旗袍”这一服饰类型改良,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服装既展现了女子优美的曲线,又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东方女子特有的优雅含蓄的美。

当代服装设计师在原有的左右衽、直曲裾的服饰形制上,借鉴原有东方女性服饰所展现的含蓄内敛的服饰文化意境,将外来文化中外放的特点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改变领和裾的裁剪轨迹,展现不同女性追求宽大舒适,或是更好的展现身材曲线的服饰要求。

三、结语

在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中,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沿袭,重在对传统服饰结构、审美、精神的重塑,其中对传统服饰文化结构的传承和挖掘是当代传统服装设计最为首要、根底的表达和设计实践目的。

中国传统服饰在历史长河中是作为政治等级、伦理秩序等社会道德规范的现实映像,其形制结构也受到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风俗习性、道德伦常的制约。而与中国传统服饰不同的是,西方人附加于服装之上的社会道德伦理因素相对较少,审美因素和实用功能相对要多。而在近代的社会变革中,中国服饰设计受“礼”制约的服饰形制基础也变得异常薄弱,后因外来西方的“体”的服饰元素被引进,西式的穿着方法也逐渐被接受。

在以面料缠裹、绳结系扎等各类传统的服装结构中,传统的前开包裹型与西方的立体型是最贴近的。中国传统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平面造型,袍服在传承中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又加以立体化衍生出多种袍服新形式。同时随着西方立体裁剪观念与结构的传入,服装运用了以“体”为主的装饰方法,即运用褶裥、镂空等塑造立体效果的工艺方法,追求更多层次的变化与形式美感。传统服饰本是连袖、宽大的平面结构,进入“西服东渐”后,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结构愈加接近,各式样经过改良的传统服装、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也越来越多。例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在以西装造型法对传统袍服进行改良后,旗袍完成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宽松到贴合、从连袖到上袖、从无省到有省进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从改良旗袍的服饰结构来看,其造型方式基本已与西方服饰无异,即通过修身加省、公主线,以改进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方法,来实现对造型的重构。

近代中国服饰文化受到西方的服饰造型结构的深刻影响,服饰文化此时的深远变革使中国传统服饰结构基础在传承中变得十分脆弱。“西服东渐”使得西方外来的服饰文化和服饰结构注入,当代中国服装结构、审美、精神的重构受到外来服饰文化元素不可逆的改变,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来讲,传统服饰中特有的身份标志观念、服饰种类,独特裁剪结构,以及精美制作工艺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西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81.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2505.

③陈芳,等.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54.

④张竞琼.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26,40.

⑤张爱玲.更衣记[M].北京:中国科学公司,1944:67.

[1]周锡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张琼.清代宫廷服饰[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10.

[3]崔荣荣,张竞琼.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刘德增.秦汉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熊传薪,游振群.长沙马王堆汉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兰宇.陕西服饰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西安美术学院)

本文系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新锐设计师“中国风”服饰设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XK014);2015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陈霞(1971-),女,河北唐山人,艺术学博士,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理论研究与应用。

猜你喜欢
传统服装中国风秦汉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设立“传统服装日”,先要找准文化定位
“一带一路”与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传统服装出口的影响探讨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追溯经典——中华旗袍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