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俊日
【摘要】留守大学生,作者定义为18岁至23岁的青年,有留守经历,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或者事实留守的在校大学生。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对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填补此领域的空白,更是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85-02
作者从14年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至今已经3年多了,日常工作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离不开与学生交流,谈心谈话,解决很多学生群体里面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有留守经历,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或者事实留守。有些父母与子女在同一个城市,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原因,长时间照顾不了子女,作者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事实留守。经过笔者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百分之95以上都是研究留守儿童(年龄在18周岁以下),对18岁至23岁之间的留守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块空白。笔者经过3年多的细致积累,通过《学生约谈记录表》的形式,整理出来600多份谈话记录,里面包括数十名留守大学生在学校违反校规校纪的谈话记录,案例丰富翔实,有父母出国劳务,子女一人在国内,整日沉迷电脑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有父母从小就在外省打工,子女从小就跟老人一起生活,上大学以来,不思学业,终日沉迷于谈情说爱;有父母在韩国打工,被父母影响,学业半途而废,放弃学业出国劳务;有事实留守青年,父母早年离异,母亲打工,留守青年没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花销过大,在互联网上大量贷款,给家庭造成更大的负担等。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一、了解掌握留守大学生的规律性状况
由于处于自我保护的机制,留守大学生大多数不愿意配合主动填报是否为留守学生,第一步笔者利用《入学登记表》,全班性的填写,里面设置一栏为父母工作单位地址,最后收取上来,笔者逐一核对筛选留守大学生。第二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院留守大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基本内容可包括留守大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地址等情况,以及其详细的心理状况记载。同时,对留守大学生实行动态跟踪,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随时更新档案资料,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
二、对留守大学生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
高度重视心理知识的宣传、学习和教育工作。通过微信、微博、QQ、陌陌、面对面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辅导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留守大学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与留守大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将其子女在校发生的问题与父母沟通,一起研究对策,通过父母的正确关心爱护让留守青年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鼓励留守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困难,我们对症下药,解决留守青年内心的矛盾。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面对面的预约咨询、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心理信箱、网上咨询等等。同时,可采用个人单独辅导与团体协助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亲朋咨询。及时妥善处理心理异常的留守大学生。一旦发现突发问题的学生,应立即转介到专业诊断和治疗机构,并积极配合相关医疗机构的工作。
三、构建适合留守青年发展的生活学习环境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向心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留守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使留守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培养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健康教育氛围,对于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有利的推动,合力形成良好的寝风、班风和院风。引导同学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留守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保障广大留守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对侵犯留守大学生权益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及时化解矛盾。树立先进典型,对表现优异的留守大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融洽留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环境。每位高校教师应树立民主平等、关爱尊重、信任宽容的思想,要公正地对待每位留守大学生,尊重留守大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隐私。要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帮助,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和状态。
四、积极创新、不断探索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利用微信更加私密,更加直接的与留守大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和疏导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设立寝室、班级、学院三级联动心理健康观察员,定期及时的报告留守青年的心理、行为动向,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利用定位系统掌握留守青年的位置情况,把握他想做什么事,在哪做,掌握他下一步想要干什么。利用大数据分析,分析朋友圈,得出都与什么人接触,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益。分析淘寶支付宝的花销明细,分析是否有过度消费的潜在威胁。分析成绩,分析是否有学位预警的威胁,第一时间与留守青年进行交流,及时摆正问题生的学习心态,防止学业预警。
留守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潜在问题的群体,我们应该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帮助这个群体,对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留守大学生要比留守儿童对社会潜在的影响要大,由于留守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并且有发达的思维,如果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破坏要比留守儿童严重的多。“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的当事人都有留守经历或事实留守经历。如果在案发前,有及时的心理疏导,有准确的大数据分析,提前掌握嫌疑人的动向,可以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对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填补此领域的空白,更是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
[2]《留守经历与农二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