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路,思路,筑梦产业扶贫

2017-12-20 21:13吴兴刚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三变贵州培育

吴兴刚

“三变”改革方兴未艾,2017年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三变”改革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举国学习和借鉴。

贵州省六盘水市作为“三变”改革发祥地,2014年正式推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经过“三变”改革,2015年底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55.87万人。“三变”改革的具体内容是:“资源变资产”,村集体以集体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的使用权评估折价变为资产,入股新型经营主体;“资金变股金”,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及村民自有资金变股金,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变股东”,农民以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以及资金(物)、技术等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贵州以“三变”改革为基调,围绕产业扶贫做文章,篇篇精彩纷呈、处处风景绚丽。安龙县“筑巢引凤”,建成“蘑菇小镇”和“光伏小镇”,实现了“公司+农户”的双赢发展;西秀区大坝村创建了金刺梨脱贫致富产业链,浪塘村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成功蝶变,欢喜岭村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完成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型,石厂村自己建园区、合作社完整地实现了事业部制运行;钟山区双洞村以“洞、水、山”为元素发展乡村旅游;盘州市哒啦仙谷、娘娘山等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注入了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元素;水城县以猕猴桃示范园区为核心沿巴郎河秉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打造百里猕猴桃产业带;水城县野玉海的特色彝家小镇建设、千户彝寨的打造不仅注重当下宜居环境的提升,还着眼于长远愿景,不仅涵盖本村、本镇的彝族同胞,还积极吸纳邻乡彝族的加入,野玉海千户彝寨的建设是创新,是“神来之笔”,它用行动诠释何以为全局和大局、何以为可持续发展。

当高效山地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旅结合的發展突飞猛进时,“避暑”作为一个产业正在被六盘水、被贵州精心培育。面对全国逐年升高的气温,满足全国十大火炉的城市人口避暑需求,有“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生态环境支撑,贵州的避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都融入了“观光、休闲、养生”的理念。当我们还在纠结于传统农业的品种改良、增产不增收的时候,贵州实现了传统农业的完美转型;传统农业产值占钟山区年总产值的比重已经微不足道。当我们捉襟见肘、村集体经济收益大部分为零的时候,西秀区大坝村年收益已经292万多元。当我们为转型升级苦苦求索、徘徊在传统农业黯然失色的路途时,贵州的发展已经注入了养生理念,正加足马力向前飞驰。一个积淀了几代人心血和汗水、厚积而薄发的内陆民族老区华丽转身,景区旅游、乡村旅游、高效现代农业多箭齐发,射出了贵州富强、文明高速发展之路。

一路参观学习,听到最多的就是“有担当的人”。如果说“醉美贵州”的初衷是贵州的青山绿水和风土人情,现在的涵义就应该包含了那些为贵州的发展呕心沥血的一代代引路人、那些为贵州发展挥汗如雨的致富带头人。贵州的发展正是因为有太多勇于担当的致富带头人和敢于担当的引路人,“成功不必在我,功夫必须在我”的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奉献,“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敬业精神和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细细品味。这样的担当和奉献,这样的敬业,无一不在彰显贵州人的激情与大爱之美,美在其中。这样的美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同样令人沉醉。

有人说贵州是国家扶持力度太大,那么大坝村的白手起家、欢喜岭村到目前为止只得到过100万元扶持资金等又作何解释?贞丰县街头醒目的标牌“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出路”足以说明一切。

贵州发展之路无疑是成功的,这样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下正值扶贫攻坚,伴随着传统农业被产业结构调整撕裂的阵痛,我们应当深思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虽然说“条条大路通北京”,但笔者认为“路”的结构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树立意识,铸就担当。全面树立担当意识,营造一个勇于担当和敢于担当的氛围,铸就上下一致的敢于担当的引路人,培育勇于担当、带领一方致富的带头人,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产业扶贫、产业致富才会有正确导向、一帆风顺,直至快马加鞭。

二是扶贫人员精英化。扶贫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本地产业扶贫的方向和范围以及应对措施,肩负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重担和职责,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因此,必须是本地的精英人才掌控扶贫的规划和引领发展。在遴选精英人才的时候要注意摒弃基层职称与能力水平不相称的因素,吸纳各类人才;保证产业扶贫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执行得当。

三是扶贫先扶智,教育须先行。思想意识的贫穷才是最大的、最可怕的贫穷;扶贫先扶智,必须先从思想意识上转变,才能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教育先行,一切为教育让路。农民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培育和培训。培育不能面面俱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素质参差不齐,有能力带领农民致富的人不多,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应当选取有潜质的、真正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人来进行培育;培育过后能充分展示他们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支撑,需要长期反复不断,跨年、甚至几年的培育,才能育出真正的能够引领一方发展、带领脱贫致富的人。因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培育重在思维意识的转变。培训是短期行为,可以广泛参与,贫困户直接受益,可做一些引导性技能培训。若培育和培训不分,培育若是满天撒网,就很难培育出高素质、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扶智就成空谈,扶贫就会步履蹒跚,进而演变成数字游戏,或者昙花一现,甚至是镜花水月。

四是走特色产业之路。各地有各地的优势,各地就有各地的特色;必须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走出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特色产业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特色经济作物、特色果蔬、中药材等,也可以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错峰生产、错峰销售”是特色,相同产品同等品质但产量高也是特色。不管走什么样的特色产业之路,都要求我们不断求索,反复验证,最终实施。

五是施行“村社合一”的产业扶贫模式。村委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二为一即“村社合一”,是当前引领农业和农村发展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该模式在贵州已经成功践行。

六是产业扶贫,“留住”资金。把扶贫资金投到村社合一里面去,由合作社支配、使用,统一运营;制定股份比例,随着合作社产业资产不断累积和壮大,投入的扶贫资金自然就产生“蛋生鸡、鸡生蛋”的循环效应,脱贫致富因此而得到保障,这样的扶贫才是正确的选择。扶持资金直接投资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上去,以后他们不做了,基础设施还在;如此就等于留住了扶持资金。

七是团结合作,同甘共荣。我们必须要有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协作,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抱团取暖”的“温商”发展情结,同甘共荣托起产业扶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蓝天。

农业是长周期行业,见效慢;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调整需要践行,产业发展需要时间。我们制定产业扶贫时必须高瞻远瞩,实施时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要用“工匠精神”去打造产业扶贫的丰碑。

成功不可以复制,但是成功的理念和思维可以嫁接。让我们一起把先进的、成功的理念和思维嫁接过来,共同去筑梦产业扶贫、筑梦产业调整,共同去筑就家乡文明富裕之路。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宣威市分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变贵州培育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