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南+华伟
摘要:环绕声录音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声音录制形式进行普及,大多数环绕声音的录制主要服务于电影与舞台演出。本文主要以一次管风琴现场录音为例,对管风琴的环绕声录音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关关键词:环绕声录音 管风琴
中图分类号:J6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63-02
环绕声录音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声音录制形式进行普及,大多数环绕声音的录制主要服务于电影与舞台演出。而管风琴(Organ)作为乐器发展史上体积最庞大、最具空间感的乐器,本身也十分适合以环绕声录音的方式进行录制,目前国内针对管风琴乐器的环绕声录音作品几乎没有,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因此笔者利用一次管风琴音乐会现场录音的机会做了这次尝试。本文将结合管风琴的构造及发声原理,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88音栓管风琴的一次现场录音作为实例,探究管风琴的环绕声录制技术。
一、管风琴的发展与构造
(一)管风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管风琴可以算的上是最古老的键盘乐器之一,早在钢琴出现之前,管风琴就有了“乐器之王”的美誉,不仅仅是因为它体积庞大,更是因为它具有着饱满而丰盈的音色,奏出的音乐庄严而华丽,因此备受当时教徒们的青睐,被安置在各种大型教堂之中,作为宗教乐器使用,同时它也是巴洛克时期最受宠的乐器之一。
据考究,管风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由古希腊机械工程师柯特希比乌斯(Kesbios)发明,由于其体积过于庞大,人类的肺活量不足以驱动这个庞然大物,发明者想到用水力驱动风箱来产生气体,因此当时这种乐器也被称作“水力管风琴”(Hydraulos)。但由于水力情况的限制,这种驱动形式并不稳定且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较大,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做“人工肺”的气袋来给管风琴供气,这也是之后管风琴风箱的雏形。风箱被发明出来后,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气源,音量也有所增强,但仍需要人力驱动,而且自那以后,管风琴的体积渐趋庞大,演奏起来需要更多的人来操作风箱供气也更耗费人力。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电力驱动的管风琴才得以发明和推广。
(二)管风琴的构造与发声原理
管风琴的结构本体主要由键盘和音管两大系统构成。
键盘分为手键盘和脚键盘,手键盘的排数由一排至多排不等,常见两排至四排,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有七排键盘,高度达到了几十米,仅凭视觉效果就足以震撼观众,更不要提三万余根音管为之带来的雄伟磅礴的音响效果了。脚键盘通常情况下为一到两排,管风琴键盘的两侧还设有音栓,数量少则几十个,大型管风琴的音栓数量成百上千,音栓与键盘共同控制管风琴的音色与音高。
音管系统的构造较为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风箱将风送入气室的下半部分,气室的下半部分是密闭的且与上半部分之间设有阀门。当演奏者按下对应的琴键时,阀门被打开,空气通过气室的上半部分并进入音管发出声音,音管也由于构造的不同而分为哨管与簧管两种,哨管顾名思义其发声原理是通过空气柱的振动,与哨子类似;而簧管则是由簧片在管内的振动发声,音栓的作用是用来控制气室上半层与音管之间的开关,以此来控制空气是否进入到音管内使之发声。
由于管风琴需要依附于音乐厅、教堂等建筑进行建造,而不同的建筑其结构大相径庭,并没有实际的规格限制,管风琴的结构设计需要考量建筑本身的声学结构进行定制,因此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音乐厅和教堂,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管风琴,进而决定了每场管风琴的录音方案都要根据实际演奏场地的声学条件进行设计。
二、 录音方案设计
(一)录音方案设计思路
由于管风琴的构造与其特定的发声原理,导致其声源特征比较特殊,既不是类似于小提琴或单个木管、铜管乐器等的点状声源,也不是类似于钢琴或管乐组等的大型线状声源,而是其多个音管在横向和纵向上同时构成的面(墙)状声源。这种声源具有极强的空间感,由于声源位置较多,声学空间的振动触发面较广,因此对其拾音尤其是环绕声拾音时,要对乐器本身的结构特征和乐器所处环境的空间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针对这些客观因素,需要进行特定的录音设计,这些设计包括话筒的数量、型号选择、摆放位置、参数设置以及对后期混音可能性的预判与比较等。这些细节上的考虑会直接影响到甚至会决定后期作品的频响与空间感等音响效果。
(二)话筒的摆放与设置
通常情况下,环绕声录音的话筒摆放多为前三后二的形式。由于管风琴音管数量较多、长度较长,话筒的数量过少会直接影响到后期作品的空间感,并限制后期混音的可能性,本次录音使用了8只麦克风,以前三中三后二的形式进行排列(见图1、2),这为后期的混音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由于舞台背面的观众席没有观众,而且更加靠近管风琴的声源音管,因此在这里设置了编号为1、2、3的3只心形指向性的话筒。
舞台的正上方设有五块大的反射板,因此设置了7、8两只向上摆放的心形指向性的话筒,用来收集空间声,为后期的混音处理提供素材。
三、后期缩混可能性的预判
Decca 树①的制式相较于AB制的而言,由于其摆位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差来进行声像定位,故以这种制式录制出的作品更加富于空间感。
标准制式的Decca树是将三只全指向性的話筒摆放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由于本次录音乐器特征较为特殊,故将Decca树进行了变形和扩展,以获得更加平衡的音响效果和更加丰富的空间感。
四、结语
本次录音是音乐会录音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由于录制与缩混的结果较为主观,在本文中不作过多的讨论,只对设备的设置与意图进行阐述。环绕声录音在国内起步已经有些年头,但发展仍然初于一种局限性中,需要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当然,环绕声录音的发展与每一位录音师的践行与尝试也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的音乐录音行业仍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录音师的数量需求不断加大,但在培养更多的录音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质量的把控。一名合格的录音师不仅仅要娴熟地操作需要使用的设备,对各种可能性进行预判,更需要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大胆地创新精神,只有让技术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值得流传的作品。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为音乐环绕声录音在我国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拙作观点尚浅,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垂阅和斧正。
注释:
①Decca Tree 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Decca 公司录音师威尔在古典音乐录音的实践探索中最先创立的一种录音制式,因话筒摆位类似圣诞树而得名。
参考文献:
[1]张蕊.浅谈管风琴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历程[J].北方音乐,2012,(02):35-36.
[2]周硕存,江海波.多声道环绕声录音的拾音调试[J].音响技术,2007,(11):51-54.
[3]李大康.音乐会环绕声录音初探[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2007.
[4]程一中.环绕声录音专家谈[J].世界广播电视,2006,(12):31-33.
[5]包永强,梁瑞宇,丛韫,高冲红,王青云.音频取证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6,(02).
[6]汤霖.利用Pro Tools音频工作站完成5.1声道的音频制作[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