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雨
明月逐人来—读周邦彦元宵词
○李小雨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传统节日中特别隆重盛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宋代元宵盛况的记载颇详,“(正月十五)至十九日收灯,五夜城不禁”。燃点花灯以供游赏,放灯之时举国欢庆,正如李后主《望江南》所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堪称实写。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性好音律,检其词集,颇多创调。词学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新创词调必然关乎新技法的创造与新的表现声情的方式,这是清真词不同于柳永、秦观词,在当时词坛别树一帜的原因。该首作于元宵节的《解语花·上元》是其诸多创调之一: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起首四字对句写微风轻拂灯焰,蜡烛慢慢燃烧,夜晚的露水浸湿花灯,犹如景深镜头里的特写,从细微处烘托出“花市光相射”的景象。之后视角由人间而天上,写到空中圆月将光辉倾泻铺洒在屋瓦上,淡淡薄云飘散,更显明月皎洁,月宫中的嫦娥似乎也被人间盛况吸引,要从天上飞往人间来纵情享乐。传统神话认为月中植有桂树,此处以“桂华”代月光,与文字营造的语境相符,“桂华”二字比单说“月光”来得华贵,更富意境,同时与前句中的“花市”形成照应。“耿耿素娥欲下”一方面接续前句写月,另一方面将视线移回人间:“衣裳淡雅”从视觉写观灯的美人,“箫鼓喧”从听觉点出喧闹的气氛,“满路飘香麝”从嗅觉写出氛围的浓烈——多角度再现鼎沸的现场感,喧喧鼓声中,人影参差,观灯之路弥漫着氤氲的香气。“人影参差”与“纤腰一把”相呼应,使节奏紧凑。简言之,上片全在用力绘出人间一派欢腾的节庆场面。
换头以“因念”二字,将上片所叙风物时序、繁华升腾等均置于前因位置,承上启下。“千门”形容京城宫殿门户众多深广,上元之夜因人们张灯结彩而亮如白昼,“嬉笑游冶”与上片刻画的景象相照应,提示往年京城的元宵节也是这般花团锦簇、热闹非凡。那时或许有一场美好的邂逅,美人手握香帕坐在精美的马车中,词人骑马紧随其后,“暗尘随马”截取自苏味道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用在此处宛如自出。在那个相遇的瞬间,连车马扬起的尘土都如在目前,年光逝去,旧日的情感已渐零落,今日回想只剩感慨。“旧情衰谢”四字之后,笔触由过往写到当下——“清漏移,飞盖归来”与前面“暗尘随马”相对,时间已晚,词人也从花市游赏归来,同样是归来,今日所想是“从舞休歌罢”,已与往日情怀相异,纵使内心难免感慨,仍把街上的节日之盛延伸到家宴之乐,使整首词作保持比较平稳的情感基调。
本来,节序词理应点出时序风物,上片所述元宵节衣香灯影之艳冶,不可谓不工丽。然而,这首词的妙处更在下片之转折顿挫处,正如陈廷焯所评“纵笔挥洒,有水逝云卷,风驰电掣之感”(《白雨斋词话》),就是说词作由今入昔又回到当下的情况,无论是由今入昔,还是从昔转今,转折处都不突兀,如水流云卷,一气呵成。如果没有下片的转折顿挫所带来的情绪变换,全篇仅止于歌咏时序风物,那么即便所描写的歌声灯影再如何美妙,终究无可回味,也无厚度可言。周邦彦在创作节序词时,似乎有专门的“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语)的结构之法,即上片泛写,景物、人情均一笔带过,下片则由今忆昔,专写所邂逅之人、所经历之事,由此牵连出情味,增加词作厚度。
清真词风与其际遇及生活环境有较大关联,按龙榆生先生在《清真词叙论》中所述,清真词的发展阶段可概括为:少日居汴京,多软媚之作;三十后出京,流转荆州等地,词境凄婉;官溧水以及后来复入京为国子主簿,是其词学最大成就时期,沉郁顿挫,词风鲜明,技术精进。清真此词明显有回想京城景况,或为三十岁后出京所作。论周邦彦词者,多称其词“浑”“雅”,清真词受柳永影响,然而于侧艳词风之外独开奇崛一路,善以健笔写柔情,亦开南宋典雅词派之风。其词在清代被常州词派大力推崇,周济教人学词门径曰:“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宋四家词选》)以清真词作之浑化为填词最高标准。而这“浑化”是离不开词作声律之美和文字之工的。正如王国维所说:“故先生之词,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清真先生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