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
3月下旬,“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相关报道量与争议程度高于其他热点词汇。这是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官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舆论场监测得到的结果。
3月9日,吉林市春芽中东幼儿园百余名孩子发生低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随后几天,持续腹痛、呕吐、发烧、头疼。3月15日,在幼儿园召开的发布会上,吉林市船营区食安办宣布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大肠杆菌感染。而3月14日到3月18日期间,家长们陆续带孩子去长春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吉大一院”)就诊,在幼儿血样中查出10例溴敌隆(老鼠药)呈阳性反应,事件演变为“鼠药中毒事件”,引起家长们惊慌。
3月23日,针对“春芽中东幼儿园事件”,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政府发布通报称,事件系食物大肠菌群超标引起。关于幼儿血液中检出“溴敌隆”呈阳性,是吉大一院实验室检测错误所致。相关部门责令涉事幼儿园进行整改,并处行政处罚5万元。
3月24日,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发出通报称,由专家组指定两家检验机构对吉大一院提供的两份峰值最高的“溴敌隆阳性”血液样本进行复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溴敌隆未检出”。经认证,吉大一院的毒物检测实验室不具备临床检测资质,责令其立即停止开展临床检验,进行整改。
官方定性后,涉事的春芽中东幼儿园公布了赔偿方案。众多家长对此方案并不满意,认为事情的原因并没有调查清楚,还不能谈赔偿。对于官方通报结果仍存在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吉大一院背了“黑锅”。
从相关舆情一周发展走势看,关于“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的媒体关注度呈现“陡崖式”特征。
此事件舆论场主要集中在微博,受害家长们集体在微博平台呼吁媒体和网民关注,微博领袖“热门叔叔”“长春热门”等大V账号介入,引爆舆情。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网等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官方通报,引导了舆论走向。
从图1可以看出:3月9日,吉林春芽中东幼儿园发生疑似中毒事件,有网友在微博发布相关消息。3月10日,腾讯网发表《吉林一幼儿园百余名幼儿疑似食物中毒》的新闻,未引起其他媒体关注。3月17日,微博网友发帖称有孩子血液中检测出鼠药成分溴敌隆。3月19日,不少网友指责相关信息被删,希望进一步扩散。3月22日,“长春热门”等多个大V账号介入,信息量猛增。3月23日,“热门叔叔”发表微博详细介绍幼儿园中毒事件并附上微视频,迅速引起网友围观,舆情被引爆。3月24日信息量最高。3月23日,吉林市政府“吉林市发布”官方微博和吉林省船营区政府官网发布《船营区春芽中东幼儿园事件情况通报》,引导舆论。中国新闻网以《吉林一幼儿园多名幼儿身体不适毒物检测阳性有误》为题进行报道,新京报网、未来网等媒体转载报道。3月24日,吉林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溴敌隆阳性”检测事件的情况通报》,受到媒体进一步关注,澎湃新闻网开始追踪报道幼儿园赔偿方案,整体舆情达到监测期的最高峰。
图1 媒体与网民舆情关注走势。
爆发期:
3月24日,吉林省船营区政府和吉林省卫计委发布公告后,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网、未来网等公众媒体报道了官方通报内容,新浪微博、微信上的网友普遍质疑官方通报结果。新闻媒体关注幼儿园赔偿方案进展。各种声音交织,舆情被引爆。
衰退期:
3月25日起,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舆情逐渐回落。在吉林幼儿园公布中毒事件赔偿方案后,事件没有更多发展,但网络上的质疑声浪仍未中断。
以3月24日~3月30日为监测时间段,统计不同媒体平台上有关“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相关的信息量。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媒介为微博,占总体舆情来源的94.4%,其次为新闻媒体和微信。
据统计,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所受关注较多;在微博平台上,“白衣山猫”“江宁婆婆”发布的信息被广泛转载评论;在微信公众号中,“丁香园”“丁香头条”等公众号受到较多关注;而在互动媒体里,百度贴吧、广州论坛的舆情较热。
按转载量排序,统计3月24日~3月30日新闻网站有关“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报道的热点文章,如表1所示。
通过对转载量较大的热点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和事件聚类,可见有关报道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侧重报道官方检测结果以及事件处理情况。如《北京青年报》刊发《血液检出“溴敌隆”系实验室检测错误》,又如人民网3月24日刊发《吉大一院错检“溴敌隆”涉事实验室被停止临床检验》,再如澎湃新闻在3月24日发表的《吉林卫计委:误检“溴敌隆阳性”吉大一院即刻整改处理责任人》等文章,均侧重于对官方回应情况的报道。
第二,关注幼儿园采取的措施,关注家长们的反应。如澎湃新闻网24日发表《吉林春芽幼儿园公布赔偿方案,多名家长:病没看完怎能谈赔偿》,指出许多家长对幼儿园赔偿方案不满。又如未来网发表《吉林春芽中东幼儿园中毒患儿家长:最担心孩子留后遗症》,指出家长现在最担心孩子有没有别的后遗症和毒素的潜伏期。
第三,媒体评论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多从政府应对和监管角度阐发观点。如未来网发表《幼儿中毒事件,技术纷争难掩应对之责》,认为事件虽然是一次技术纷争,却掩盖不住当地政府应对失策的责任。又如搜狐网发表《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乌龙检测报告究竟是谁做的?》,追问不靠谱的检测为什么一直没有被主管部门发现并纠正。
“溴敌隆”是一类毒性很强的鼠药,在毒物中检测“溴敌隆”呈阳性,意味着幼儿园食物中可能存在鼠药成分,若果真如此,事件的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改变。兹事体大,惊动国家卫计委实属正常。好在此事只是虚惊一场,经更权威的机构复核检测,在同一样本中并未检测出“溴敌隆”,看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摆了一次乌龙,此事的影响虽然大,却可能只是一场技术纷争。
检验有误差,医学有局限,这可以理解。但对于误差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也许谁都难以保持淡定,因为这事闹到这程度,社会付出了极大成本,即使事件从现在起往最好的方向发展,但医疗机构之间、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业已产生一定的嫌隙。民众的疑问在于,既然检验误差不可避免,社会的相应代价是否也无法避免?若真如此,民众也太容易被一些事情所折腾了。
其实,在检验误差和社会代价之间,不是没有阻断措施,误差难以避免,纷争本可避免。这是因为,当地在处理这事时,最初过于草率和简单。基于当地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就迅即给出鉴定结论,没有舍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为这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假如当初能够换位思考,相关部门就会明白,从信任的角度看,疾控中心为政府掌管的部门,不具第三方身份,其检验结果难获家长的认同。
图2 媒体信息来源比例。
即使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也不应如此草率做事。疾控中心只是给出了检测所见,但没有检测其它的项目,他们并没有也无法排除是否还有其它问题。导致幼儿中毒的几种主要原因都应该考虑,包括食物中是否含有鼠药等,也应经过相关检测,让家长放心。假如不考虑这一点,就是对家长知情权和幼儿健康权的忽视。相关部门大大咧咧地做事,家长的怀疑无法排除,就会另寻他途去求证。
因此,这事虽然是一次技术纷争,却仍然掩盖不住当地应对失策的责任。进一步而言,关键时刻的应对其实是平时工作的体现,若在平时以幼儿的健康为重,以家长的权利为先,预防措施就会做足做实,信任基础也会逐日积累,此事或可从源头避免。
——《幼儿中毒事件,技术纷争难掩应对之责》摘自未来网
简单来说,就是这起大规模的幼儿中毒事件,官方意见与家长认定的原因在十天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家长认为官方结论是假的,而国家专家组则认为家长的结果是假的。问题在于,家长并不接受这个通报结果,不接受的理由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真的按照食源性中毒的结论走,除了化验结果之外,还需提供究竟是哪种食物、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导致了集体中毒事件。
换句话来说,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担忧,表面上看是纠结于鼠药中毒还是食物中毒,但实际上是担忧孩子是不是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如果要安抚这种不安情绪,最妥当的办法就是根据结论给出详细解释,家长需要的是站得住的解释,而不是单单一个结论。
事已至此,家长与官方完全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势下,医学检测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本应提供公平的结果。但国家专家组的介入,因为缺乏必要说明,反令起疑,不仅没有平息事态,反令疑窦丛生,枝节横生。结论易下,但结论的准确性始终缺失,这是这起中毒事件处理中最让人遗憾的。
表1 新闻转载量排行榜TOP 5
表2 热门微博排行榜
——《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排除鼠药中毒的结论尚需服众》摘自搜狐网
以3月24日~3月30日为监测时间段,新浪微博上有关“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的舆情关注度较高,新闻媒体与微博领袖均发布相关新闻。3月24日以后,以医生等为主的业界人士持续关注中毒事件,关于通报结果的真实性和“溴敌隆”的检测技术成为热议焦点,例如实名认证为“前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网络大V“白衣山猫”多次发表科普文章。
按照转发数量排序,热门微博如表2所示。
以3月24日~3月30日为监测时间段,按转载量排序,统计有关“吉林幼儿园中毒事件”的微信文章共有104篇,总阅读数量超过35万人次。其中,丁香园、丁香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的新闻发布、阅读量较大。
据统计,热门微信文章如表3所示。
对此话题,留言评论的网友发出的质疑声较多。事件前期,家长们发布的微博信息博得网友关注,呼吁大V介入传播。在幼儿被检测出“溴敌隆”后,网友都陷入恐慌情绪,担忧幼儿园的食品安全,指责政府删帖息事宁人。官方发布通报后,大部分网友质疑官方检测结果,认为吉大一院背了黑锅。仅有少数较理性的网友支持通报结果,表示信服医学判断。
池份泳池丹:我转发的那条竟然被删了,幼儿园被投毒那么严重的事情热度不增反而下降。有关消息全部禁止,赤裸裸的讽刺!
JL-VICTOR:质疑吉林省最好的医院,各部门都协调好了么?
叶大萱:本来就是误检。虽然还是食物中毒,大家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辟谣了也不信。
中加文化交流大使夫人: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就是非要说政府去包庇一个幼儿园?出现大规模食源性食物中毒,就算不是鼠药中毒,幼儿园和教育部门也会受到处分的。三甲医院就没一个幼儿园重要,非要让他背锅?
二爷熊2015:机器是不说谎的,我不相信是医院的失误。
一日安睡:有名的省级三家医院不具备毒物检测的资质?
明明是小Ming:我不相信吉大一院会出错,作为吉林省最好的三甲医院,医疗设备都是花大价钱采购最先进的,医疗水平有目共睹。
颜家子路:官方的检测结果可能是真的,小孩子之前症状严重可能是由于年龄问题,但官方之前遮遮掩掩,一直到今天微薄上大规模扩散事件,当地政府才发声,这是造成大家不相信官方信息的主要原因。犯错了不要紧,但你们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太过分了。
吉林春芽中东幼儿园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剧情”跌宕起伏,“真相”也随之不断反转。综观本次舆情事件的全过程,其特点有三:
第一,微博成为舆情发酵的主阵地。事件发生后,立即有家长通过微博公开事件信息,并不断更新。此后,伴随政府的舆情回应与事件进展,很多微博以“吉林春芽幼儿园中毒事件”展开讨论,质疑声此起彼伏,舆情由此不断演化。部分家长开始向微博大V求助。当吉林发布官方调查结论后,大V“白衣山猫”就发布微博称,他接到了一些不相信官方调查结论的家长求助。为此,他连续发布医学专业分析,普及相关知识。
第二,多重刺激之下,次生舆情不断生成与转化。“中毒”事件发生后,其主体舆情主要围绕中毒孩子的抢救情况、中毒的原因与真相以及问责等维度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次生舆情也随之生成。所谓“次生舆情”是指舆情发生过程中,出现新的刺激性因素,引发针对当事主体或其他主体的新的舆情事件。一波三折的调查过程,三种版本的检测报告,两个迥异的检测结论,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刺激“次生舆情”生成与转化的破发点。
3月15日的通报会,官方发布的调查结果为“大肠菌群超标引起食源性疾病”,但有家长却拿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溴敌隆呈阳性”的检测报告当场提出质疑。真相第一次被反转,“次生舆情”由此生成。3月16日,又有10名幼儿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测出“溴敌隆呈阳性”。于是,“政府调查报告造假”似乎被坐实,舆情转向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3月18日与19日,国家、省、市三级专家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调查,得出“‘溴敌隆呈阳性’为该院实验室检测错误所致”的结论。3月24日,官方发布《关于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溴敌隆阳性”检测事件的情况通报》,一时间舆论哗然,质疑声四起,网络上频频出现“阴谋论”“黑锅论”等猜测,次生舆情再次生成,并裂变为多个方向,包括从对官方调查公正性的质疑转向对政府的批评、对吉林第一医院的同情、对春芽幼儿园与官方关联性的猜测等,舆情中也充斥了愤怒、恐惧、失望、悲观的情绪。
第三,官方舆情回应虽然比较及时,但舆情处置不够专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前期存在删帖的现象,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此做法既有欲盖弥彰之嫌,也实在不够明智;其二,当家长拿出吉林第一医院的检测报告后,政府虽及时组织三级专家复审,但此时如果能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及专家,其检测结论是否会更令人信服?其三,官方通报的信息中,专业术语过多,细节公布不够清晰,专业的做法是将医学术语进行通俗易懂的“翻译”,让普通公众明白其具体的意涵。例如,究竟什么是“大肠菌群超标引起食源性疾病”?吉林第一医院的结论何以是错误的?如果不具备相关医学背景,人们很难看懂官方的解释。
(舆情分析:吴国丽 特约点评: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