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促生产 产业惠林农
——记省林科院驻青田祯旺乡科技特派员张建

2017-12-20 06:18撰文
浙江林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笋干全乡特派员

■撰文/甘 辉

成果促生产 产业惠林农
——记省林科院驻青田祯旺乡科技特派员张建

■撰文/甘 辉

人物简介:张建,男,1978年生,博士、研究员,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培养人才,现任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和科研处处长、西南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标准化专家、《浙江林业科技》和《竹子学报》杂志编委。

2006年3月,张建作为一名省派科技特派员入驻青田祯旺乡,这一派驻就是12年。其间,作为国家林业科技特派员和青田县竹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服务青田县竹产业;挂职任祯旺乡党委委员、副书记,负责科技扶贫工作;被青田县科技局聘为青田县林特业技术专业组组长。青田县科技局党组书记章秀权说:“他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手把手帮老百姓致富,真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

多方争取认真组织实施各类科技示范项目

祯旺乡是浙江省“革命老区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也是低收入农户集中的乡镇之一。2006年,全乡油茶和毛竹林面积均有9000亩左右,但由于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油茶林和毛竹林荒芜现象严重,效益差,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231元。派驻的12年里,张建采取“政府+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以奖代补”的资金扶持方式,重点针对毛竹、白茶、油茶、稻田养鱼、黑木耳等产业,组织实施了各类项目共计32项,其中省科技特派员项目13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县科技项目18项,获得资助经费238万元,建立示范基地3500多亩,开展培训近40次,培训1300余人次,发放资料1500余份,并相继扶持建设了油茶、竹笋等合作社5个,累计为农民增收1300多万元。201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1万元。

2011年4月,张建组织乡村干部、毛竹种植大户等近30人,前往安吉县考察学习当地的竹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并现场开展竹林经营和产业发展技术培训。乡里随后得到启发并提出了“科学育竹、科学用竹、科学谋竹”的竹产业发展理念和“村村美丽、家家创业、人人幸福”的口号,并在全乡8个行政村开展了“美丽村居、和谐家园”的创建活动,多次在全县检查评比中获得第一。“全乡86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张建的足迹和汗水。”祯旺乡党委书记周江峰这样评价,“在祯旺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艰难转型过程中,张建同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建还积极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2013年,张建会同省林科院、省农科院、丽水市林科院等单位的11名专家,牵头组建了为期5年服务青田县竹产业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全县的竹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当年获得省科技厅和青田县科技局共75万元的支持经费。截至目前,已在青田县腊口镇、祯旺乡、祯埠乡、高市乡,以及景宁县开展竹林培育和竹资源利用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培训300余人次,建立毛竹林和早园竹基地2200余亩。

依托技术挖掘资源发展壮大地方林业产业

2009年,张建帮助村民租种闲置土地近200亩用于发展白茶,现在每年茶青销售在40万元以上,采茶旺季每月为采茶工发放工资就达5万元,为闲散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增收机会。2011年,张建针对乡里农业产业实际,多方联系,从省农科院引进茄子新品种“浙引茄1号”,帮助种植大户建立基地85亩,采取了免费提供种子、化肥、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四免服务”,并邀请了省农科院、青田县农业局的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当年全乡茄子销售近100万元。目前全乡油茶、毛竹林面积各1.2万亩,白茶400余亩,稻田养鱼80余亩。张建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对乡里的笋干、田鱼和大米等农产品进行宣传,扩大影响。3年来,他帮助农民销售大米2500余公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米销售难的问题。

2013年9月,张建协助乡里建立了占地3亩的笋干加工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对全乡及周边乡镇的鲜笋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和销售。面对传统的竹笋沸水蒸煮会产生污水大量排放的问题,在攻克难题的关键阶段,张建在乡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其间多方联系省里知名的森林食品精深加工、林产化工等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参与攻关,专家换了一拨又一拨,家里刚上小学的儿子天天打来电话催他快回家:“妈妈的身体状况又变差了,走路都很吃力。”尽管张建心里十分担心妻子的身体,但因为项目处于关键时期不能立马赶回去,所以只能每天打电话嘱咐儿子要乖,别让妈妈操心。就这样经过半年的集中攻关,张建组织的团队自行设计并多次改进了竹笋无水蒸煮锅、竹笋双列式烘房、吊笼等加工设备,确保了生产线如期投产,并申请发明专利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笋干加工实现无污水排放,干燥时间减少10个小时,每天节约用工成本600余元,实现了笋干加工清洁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出笋旺期,有的农户一天可挖笋250多公斤,卖掉后就有近600元的收入,这成为祯旺乡乃至周边乡镇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亮点。“目前,乡里生产的笋干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益,销售到温州、湖州、金华、福建、上海;收购的鲜笋也从青田本地扩展到龙泉、云和、景宁甚至福建等地。”笋干加工厂负责人金加民高兴地介绍说,“近4年,我们累计收购毛竹鲜笋35万公斤,实现产值近200万元,生产时雇用劳动力近70人,累计发放工资20万余元;注册的‘祯旺绿’文字和图形两个商标也于2016年1月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正式授予,在第10届义乌森博会上又获得优质奖。”

申报资质争取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知名度

为打造品牌,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张建先后牵头组织乡民为乡里争取“浙江省黑木耳无公害食用菌产地”等省级以上荣誉8个。2013年4月,张建协助祯旺春光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对480亩竹林,7吨笋干和70万段、30吨黑木耳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帮助合作社解决检测费1万元,并组织省里农产品认证专家来乡里进行申报工作指导。同年12月,所生产的产品还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同年,笋干生产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蔬菜产地”。张建协助成立的笋干加工厂还获2015年度“浙江省中小型科技企业”称号。这些认证和荣誉,凝聚了张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真正地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也提高了派驻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张建这几年真的很不容易,既要做好单位科研管理服务,也要做好科研,发挥青年骨干的表率作用,还要为派驻地乡镇谋发展、找路子。”提起张建,省林科院的同事总是这样说道。能在科研、管理、服务基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与张建休息日、节假日总是加班加点、默默耕耘是分不开的。

2015年,张建协助乡里编写了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认定申报材料,并邀请了省有关专家来乡里实地指导,征集意见,2015年12月祯旺乡小学被认定为“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目前,张建正在协助乡里创建“浙江省森林城镇”,2017年4月编制的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17年6月通过省专家组预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工作表现突出,张建相继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林业厅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张建说:“我会以当选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为新的起点和契机,发挥科技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省党代会精神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切实把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单位资源优势与派驻地产业结合起来,帮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笋干全乡特派员
你问我答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基于热泵干燥技术的笋干工艺研究
笋干焖黄豆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民间豆腐菜2例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