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军队院校课程建设初探

2017-12-19 21:30方莉谭晓靖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课程建设文化

方莉+谭晓靖

【摘要】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专业军事素养优化的需要以及课程体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新形势下必须对军队院校课程建设进行文化再塑,以战争实践需要作为牵引课程文本生成与更替的主线,以专史教育和科学美的审美体验丰富体系的内涵,并要求课程建设主体自觉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文化实践,实现课程建设全过程的文化融入,促进文化视角下军队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军队院校;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E251;TM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6-02

习主席在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院校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课程是院校教育的基本单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要求。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转变,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由院校特定文化的个性决定。因此,基于当前院校改革的大背景,从文化视角观照軍队院校课程建设,探索其实质功能和科学走向,有利于优化军队院校育人结构,更深入地理解把握这一特定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色规律,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为新形势下军队院校改革提供内涵式发展新思路。

一、实现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的文化再塑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的文化再塑,是院校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院校服务部队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时代需要。

(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

当前,我军正面临着新军事革命和多种或明或暗军事力量的强大挑战,要完成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和改革目标,迫切需要全军上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调整优化升级体系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自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开启了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的改革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任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组训模式和相关机制,但也汇集交织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诸如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课程模块设置匹配性弱、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环节不相配套等。转型建设,理念先转,文化先行,关键在人。为此,军队院校亟需以文化为牵引,加快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适应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二)军事专业素养优化的文化需要

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军队各级战斗员的知识化程度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和第一要素,必须特别重视提高人员队伍的行业岗位素养和综合素质。然而,军队院校教育虽然注重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但依然带有明显的学历教育“影子”。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新的优势和特色,优化各兵种行业岗位素养结构体系,以立体全面、持续长久的文化熏陶以文化人,将行业岗位素养的培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训练活动等方方面面,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营造良性发展的文化育人环境。

(三)凸显课程体系文化本质的必要举措

文化是课程建设的灵魂,课程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不断发展变化的课程源于文化,并随着文化的演变而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实际上是依据院校整体发展定位的自我设计、自我重塑,直至形成发展院校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军队院校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上过于强调技术和效率,注重在技术层面上研究课程编制的逻辑合理性和心理学机制,忽视了师生互动、课程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倾向性问题。从文化视角研究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内涵,依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理想追求适时进行课程建设的文化再塑,能为设计、编制课程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增强课程设计整体性,形成课程开放性系统,激发其巨大的育人潜力。

二、科学构建文化视角下的军队院校课程体系

科学构建文化视角下的军队院校课程体系,需要将文化逐渐内化入军队院校课程,生成课程文化,并最终共融于军队院校文化体系。

(一)以实战化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建设主线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军校课程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最具迁移性、适应性、概括性、最能满足社会和学员发展需要的文化因素的整合,必须反映军事文化的整体面貌和特有属性,使学员整体把握和清晰认知军事文化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必须在课程延续不断的动态发展中,牢牢扭住服务战争实践这一实战化要求主线,在课程文本的生成与更替上,在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上,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评估和开发上,不断强化“武化”色彩,充分体现姓军为战的强军文化特质。

(二)以强化专史教育和科学美的审美体验丰富课程体系建设内涵

军队院校培养的是与我军转型建设和未来军事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构建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让文化引领、再塑并保障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实现从技术理性到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一方面,要以科学史为线索,强化专史教育,使得科学史、各军兵种历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变“课程文本”为“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提高学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度,增强实践和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以科学美的审美体验导引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激发学员美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提升其学习探索的热情与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深化和灵活运用。

(三)课程建设主体自觉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文化实践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主体由文化感受上升为自觉的文化建构,进而进行自发的文化积淀,是文化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的赓续驱动力。课程体系建设和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关键是课程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关注并激发这种文化自觉,促进课程建设主体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和变革,将客观的课程体系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体系,使教员和学员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动态生成性的、个性化的课程使用者和创造者。教学也不再只是一种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课程实施逐步深入推广与完善,以及院校特色发展实现的过程。endprint

三、文化视角下的军队院校课程体系建设途径策略

军队院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员整体精神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必须基于课程的文化学基础作用机制即文化学因素与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方式和规则,在院校课程建设全过程注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

(一)以文化调控作为课程决策的手段

课程决策是课程运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以文化调控的诸多手段介入课程决策,有利于更好地重构基于文化对接、着眼岗位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首先,对课程决策制度进行文化调控。课程决策的内容几乎涵盖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所有课程问题,形成决策体系,建立课程决策机构,确定决策人员,决定学习内容、方式以及评价,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标准和保障,就形成了课程决策文化制度。对课程决策制度进行文化调控,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各军兵种行业岗位文化的特质向院校育人文化特质的转化,有利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学校精神和行业精神的共融互动。

其次,对课程决策主体进行文化调控。课程决策主体的文化思想观念直接影响课程决策的走向。针对课程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调控,一是通过加强学习,使决策者深入把握与军队院校课程建设乃至整个育人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奠定决策的文化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涵养文化包容意识,确立融合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优长的思维观念,并结合时代要求与行业岗位需求,对课程要素进行文化性设计;三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寻求各个层次的文化构成要素与专业课程要素相关联,注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与行业精神形塑、职业道德养成的育人目标的横向联系和系统融合。

(二)以文化的選择与组织介入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通过对院校教育目标的规定和教育内容的安排,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结构的安排是其最重要的两部分。首先,以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课程内容。要对准“把学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重视人的价值体认,创新办学育人理念,切实解决定位办学功能、定格培养目标、定向价值追求,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系。同时,将相关文化的属性特征和形态表征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突出特定行业岗位的文化精神在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价值重构和内涵重构推进课程内容建设的准确定向。

其次,遵照文化的发展规律组织课程结构。要适应特定文化背景、满足特定育人需求,用对应文化的部类,即科学、道德、艺术三大部分进行课程安排,使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对学员产生多维影响力,突出“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的结合、人文与技术的结合,改变军队院校现有课程结构安排中技能培训重于文化教育、学科专业群建设重于文化底蕴涵养的倾向。还要利用文化整合促进课程结构的整合,选择特定文化观照和介入课程结构体系调整,在技能培训和价值观培育、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涵养中寻找到平衡点。

(三)以文化内化牵引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文化模式通过影响课程设计者、教员与学员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与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他们对于课程实施模式的选择。

首先,确立互动开放的教育文化。课程实施过程其实就是课程实施主体互相交流文化、内化文化的过程。任职教育指向的岗位适应性较之学历教育的专业适应性更强调教学互动的力度和效益。教学员以各自的角度和方式融合新旧知识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偏好的内化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等各种新的文化特质,产生文化增值,使教学员相处友好和谐,教学实施的整体氛围开放活泼。

其次,建设具有创生特质的课堂文化。创生特质要求把课程实施过程视为教学员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这种文化模式牵引下,教员和学员喜欢创新变革,追求个性与独创性,教与学的设计、内容与方式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当前,在各大专院校普遍实践的翻转课堂、微课等课程实施模式都是这种课堂文化的体现。军队院校强调使学员自主获取应用性知识、直接性经验以及在运用知识中发展能力,经验和感性的成分较多,其课程实施过程亟需这种课堂文化的内化。

(四)以文化变迁作为课程改革的内驱力

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是整个军队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指向岗位需求的任职教育课程满足不了部队及特定行业岗位发展需求的应变之策。文化变迁是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课程改革也反作用文化变迁。

首先,课程改革要遵循文化变迁的规律。文化变迁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内部到外部、从渐进到突变的过程,要经过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三个阶段。新形势下的军队院校课程改革,首先要通过文化传播宣传改革理念,还会经历固有课程观念与新课程观念之间的冲突,新旧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方法、体制等方面的文化冲突;再经过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在原有课程观念的基础上理解、内化新的课程观念,相互磨合,最终在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验证中通过文化整合达到平衡状态。其次,文化变迁推动课程改革的进行。当前军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打破了特定文化各要素、各层次之间以及与各种亚文化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和固有稳定性。相对于物质层面的课程改革而言,精神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因素对课程改革的阻碍更大。以文化变迁为牵引,通过文化观念的本质改变推动对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内化,强化新的课程体制和理念的认同,重塑军队院校以军事职业性、岗位指向性和实践应用性等价值取向为核心的课程建设观念,有效解决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夏洁露.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路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汤根沐.军事任职教育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5]洪庆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新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方莉女,副教授、1980.10、军事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军事文化建设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课程建设文化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混合式教学在军队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谁远谁近?
26所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
军队院校期刊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创新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