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伟 曾志敏
作为一种发展哲学的顶层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战略行动性。在当前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遭受重挫的国际背景下,它是我国当前及未来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战略思想上的必然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在治国理政层面,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一种主导的发展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方向;在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贡献发展理论创新的中国智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总体理论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确立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的关于发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下,这一思想是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涉及的价值正义及其核心观念的优先性问题上,进行价值规范调节的又一次理论自觉。这一思想所涵盖的三个方面内容,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分别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价值观问题。为化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调节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冲突,提供了推进各项具体制度变革的根本价值导向与衡量准则。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了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坚守和延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強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更加旗帜鲜明地突出了人民在发展中以及发展成果分配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发展”注入了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内核。它不仅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根本宗旨等理论渊源的哲学支撑,也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获得文化生命力,而且也得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实践的检验。新的发展实践催生新的发展理念,而新的发展理念决定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二、现实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需求
(一)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遭受重挫
苏联解体之后,有关“何为发展”、“谁之发展”和“如何可以实现发展”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美国及其所左右的国际组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动发展模式的普遍化,即新古典经济学,又称为“新自由主义”或“华盛顿共识”。然而,新自由主义并没有实现西方集团期待的发展结果,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政治经济危机,并在相当大程度上直接酿造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此又引发了西方国家内部极右翼主义势力的兴起,从而为全球政治经济稳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之所以受到重挫,其根源就在于其在发展价值观的资本主体性,而非人民主体性。当前的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危机,促使谋求现代化发展的各主要国家纷纷反思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和弊端,开始寻求超越和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模式。这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经验愈加倍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关键原因。
(二)转型发展中的国内矛盾迫切呼唤发展新理念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在眉睫。“中等收入陷阱”是因单一经济的扭曲发展而导致经济社会结构性失衡的必然结果,本质上是将发展异化为物质的增长,而非人民福祉与发展权利的增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如果不能实现向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转型,那么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将日益加大。从国际经验看,凡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莫不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进而让大多数人民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并通过社会进步更加增强经济创新的动力。
“塔西佗陷阱”的政治风险日趋激化。与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经济问题相交织的,则是不断聚集的政治与社会矛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短板”严重牵制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与此同时,社会阶层日益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由此积累的社会稳定风险不断加大。“塔西佗陷阱”所折射的政府公信力危机,本质上就是公权力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导致政治运行脱离人民群众根基而异化为利益集团服务,各项发展政策不能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更不可能打破改革发展的“中阻梗”,进而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
转型发展十字路口上迫切呼唤新发展思想。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矛盾与发展形势,秉持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政治与社会利益集团,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改革方案并彼此激烈争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仅长期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下“和平演变”、后现代思潮、新自由主义的挑战,而且也愈加受到当前在国内异常活跃的多元文化思潮如宪政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思潮的冲击。正处于转型发展十字路口的当代中国,迫切呼唤主导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方向。长期占据话语霸权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绝不能成为主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形态。新的发展思想,必然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性质及执政价值观,并进一步发展。
三、战略行动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系统可以划分为“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大子系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可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层面予以展开,进而统领全面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性框架。
(一)政治发展系统:增强人民主体的执政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上依赖于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与西方国家的政党通过选举的方式获得执政合法性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于其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以及列宁主义“先锋队”政党本身的先进性。当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后,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就成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合法性基础的主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本质上来自其“先进性”,只要党能够不断地把中国最优秀、最先进的一批人吸收到党内或团结在其周围,只要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富强而奋斗,党的合法性根基就很牢固。endprint
先进性的基础依赖于人民主体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凭借先进性获得执政合法性,其政治基础就在于党具有了代表人民主体的阶级属性。若党的执政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党就不再具有阶级意义上的先进性,也就不再具有担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正义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在政治上极大地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执政合法性。
(二)经济发展系统:建设人民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社会公正的制度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央集权管制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有社会秩序的、实现了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要建立的经济制度是要消灭社会上的贫富悬殊,使绝大多数人都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重视资本而忽视人,这是我国近些年很多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及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这一趋势的扭转,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回归到人民的发展这一本源上来。
社会主義市场经济坚持人民实践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着重发挥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践主体地位,将人民作为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这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重点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观和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进一步强调人民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经济民主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资本的发展。具体在企业治理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企业治理中推行民主制度。
(三)社会发展系统:实现人民共享的民生保障与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然以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加快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民生保障安全网,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实现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安全网,首先,要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为特殊困难群体守住民生底线,通过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绝不能让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掉队;其次,要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水平上,不断促进福利增加,让不同社会群体均能获得更为安定、更为全面、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
国家责任的制度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涵盖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虽然政府可以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机制,积极发挥市场、社会、其他组织的作用,但国家始终需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承担最终责任。改善与保障民生的国家责任制度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实践化的必然途径。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性供给予以明确地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在根本上展现了社会主义政权对人民实现社会公平与权利平等的政治性承诺。
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必然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目标是,要消除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要求的共享发展,其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但也应认识到,从共享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共同富裕。
作为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在治国理政层面,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种主导的发展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方向;而且在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贡献发展理论创新的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