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贺兴东
一、前三季度交通运输运行情况
(一)交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增速有所回落
前三季度,铁公水航合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82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持续增长。其中,公路、民航投资增速最快,铁路基本持平,水路继续下滑。总体看,交通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在经济“稳增长”中的作用依旧强劲。
与上半年相比,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按回落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民航回落9.4个百分点,公路回落5.0个百分点,水路回落3.1个百分点,铁路回落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基数越来越大,相同数量的新增投资额反映到增长率上自然有所变小;另一方面,随着综合交通网日益完善,新增交通建设项目数量逐步减少,特别是沿海港口更为明显。
(二)客运量降速扩大,结构转化方向更加明晰
前三季度,全社会客运量完成140.43亿人,同比下降2.5%。与上半年相比,客运量降速继续扩大,其中,公路降速扩大1.5个百分点,铁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增速分别回落0.8、1.4和0.9个百分点。原因主要是私家车、商务车、顺风车等出行快速发展,对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的分流作用越来越大。
分方式看,公路营业性客运量降速继续扩大,达到5.3%;民航、铁路客运量保持增长态势,增速分别为12.5%和9.1%;主要用于非营业性出行的高速公路7座及以下小客车流量增速超过10%。大众出行由“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出行品质不断提高,客运结构向高铁、民航、私家车等舒适便捷快速方式转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晰。
(三)货运量继续增长,个别增速出现放缓苗头
前三季度,全社会货运量(不含管道)完成343.28亿吨,同比增长10.5%。其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货运量全部实现增长,分别为14.4%、10.9%、6.4%和6.4%。此外,作为“新业态”代表的快递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4亿件,同比增长30%,增速基本保持稳定。货运市场的活跃有力支撑了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上半年相比,虽然全社会货运量增速基本稳定,但个别指标的增速放缓应引起注意。其中,铁路、水路前三季度货运量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落0.7和1.1个百分点。而反映趋势更加灵敏的9月份当月数据中,铁路、水路、民航及全社会货运量增速环比分别回落4.3、1.2、0.1和0.3个百分点。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货运量增速放缓,剔除部分地区行政性限制生产等客观因素外,依然值得重点关注。
(四)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基本稳定,运价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94.73亿吨和1768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6%和9.1%。与上半年相比,沿海、内河、外贸、内贸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变化均在0.5个百分点以内,基本保持稳定。
9月底,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报1356点、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803点、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1228点,同比分别增长55%、8.2%和43.6%。港口货运价格大幅上涨,反映出我国进出口形势回暖明显。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2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出口11.16万亿元,增长12.4%,进口9.13万亿元,增长22.3%,三季度进出口规模更是刷新季度进出口规模最高纪录。
二、影响交通运输形势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支撑交通运输持续向好发展的有利条件
1、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夯实交通运输向好基本面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发展韧性明显增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93288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经济已连续九个季度运行在6.7%—6.9%区间。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预测,受经济增长动能回升拉动,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7%。可见我国经济仍将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有效夯实交通运输持续向好的基本面。
2、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带动服务业客货运输需求
自年初以来,我国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78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从未来看,这种增长具有一定可持续性。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较去年上涨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成为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的核心因素。居民收入的增加,电商、跨境电商、新零售、体验消费等新消费方式的丰富,以及国家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将带来庞大的旅游、特别是境外旅游等客运需求,同时将产生大量跨境物流、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货运需求。
3、供给不断完善,满足社会对运输规模和质量的双重要求
今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的交通投资以及交通领域的创新发展,有效满足了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对交通运输规模和质量的要求。前三季度,我国重型货车(含非完整车辆)完成销量87.46万辆,同比增长77.7%,必将极大满足今后公路货运产生的新需求。高铁的成网运行,既能更大程度满足规模更大的中长途客运需求,又通过对既有线路运能的释放,增强了铁路的大宗货物运输能力。小汽车消费的增长和顺风车等新业态的发展,满足了居民对出行的快捷、舒适、便利要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以及快递企业经营网点的逐渐成网,极大地满足了电商、跨境电商等商贸流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总体看,交通运输新供给为趋势性客货运输需求增长做好了准备,更重要的是,还有望誘增新的规模更大的客货运需求。endprint
(二)制约交通运输持续向好发展的因素
1、经济运行仍存风险和压力,交通运输需求将受影响
尽管目前经济运行呈现持续中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工业生产回升的可持续性、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压力。目前制约工业生产的因素仍然存在,如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将对工业回升的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虽然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正在降低,但是企业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仍较高,金融领域“去杠杆”仍然面临挑战。上述风险若应对不当,则经济运行面临下降压力,进而影响交通运输需求增加。
2、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关联产业货运需求将受抑制
自去年9月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以来,一线和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投资投机性需求得到了有力遏制。后续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开展的调控加码,必将使得与房地产相关的钢铁、水泥、玻璃、建材、有色金属、家具家电、建筑装潢、陶瓷厨卫等产业全面受到抑制,进而减少上述行业的货运物流需求。
3、去产能持续深入,部分大宗物资运输需求短期将减少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钢铁、煤炭等领域的“去产能”稳步推进。截止目前,钢铁去产能已超过1.1亿吨,煤炭去产能已超过4亿吨。虽然有部分进口替代,但是去产能持续深入一定程度影响大宗物资运输。此外,随着四季度北方进入采暖季,因环保而停工限产也将导致建材、基建施工等领域需求回落。以钢铁为例,根据五矿经济研究院钢铁分地区消费模型测算,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市在采暖季期间完全停止土方作业,下游房地产与基建施工全部停止,钢铁需求将下降3500万—4000万吨。“去产能”以及环保限产等措施将使煤炭、钢铁等大宗物资物流需求短期将减少。
4、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关产业运输需求将受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双重挑战。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占据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产业制高点,出台系列土地、税收、人才、能源、基础设施等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回流和全球制造业投资。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环境、能源、资源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一些低端制造业的在华跨国公司及其相应的供应链和服务企业则加快向越南、马来西亚等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及相应产业链向发达国家和低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双转移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减少相关行业货运需求。同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可能因此减少,则进一步影响由此衍生的客货运输需求。
三、全年交通运输形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综合前三季度数据变化情况和未来利好条件以及制约因素分析,预计四季度交通运输各指标将略低于前期。预计:全年交通投资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有所下降,约15%,达到32000亿元;客运将在总量下降过程中继续优化结构,全社会客运量同比降速在2%—2.5%之间;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速在10%—10.5%之间;而受益于进出口贸易回暖利好,港口货运有望呈现量价齐升格局。
四季度,为促进交通运输进一步向好发展,应从规模增长和服务提质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方面,优化投资结构助力经济“稳增长”,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强化国家对制造业等的吸引力,扩大运输需求;另一方面,前瞻性应对房地产调控、去产能、环保限产带来规模下降压力,加快“互联网+”交通、多式联运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由规模增长向服务提质转型。
(一)优化项目供给,发挥投资“稳增长”作用
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投向各运输方式发展的薄弱区域和“短板”领域。重点在中西部等发展薄弱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设施、农村公路、扶贫脱贫交通、综合客运枢纽、国家级物流枢纽,以及国际、区际、省际铁路、高速公路长大干线的联通和“卡脖子”路段扩容改造、繁忙干线机场改扩建等领域做好项目储备。通过交通投资拉动作用,为“稳增长”贡献力量。
(二)力推供应链创新,创造增量运输需求
贯彻《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精神,聚焦提升产业运作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创新发展物流及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嵌入国家产业发展体系,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建成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服务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延伸产业链,创造价值链,提高我国产业全球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科技、知识、资本的前沿引领优势和物流活动的高效组织优势等彌补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资源环境负载过重的劣势,重塑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以新的竞争营造对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创造更多交通运输需求。
(三)加快“互联网+”交通、多式联运等发展,实现交通运输转型
在国家整体调结构、转方式,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前瞻性应对房地产调控、去产能、环保限产带来规模下降压力,推动交通运输由规模增长向服务提质转型。重点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高效物流发展。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优化旅客运输以及产业、商贸流通供应链流程,提升客货运输组织效率,减少无效运输、折返运输,提升满载率,提高运输效率。强化实体枢纽与互联网高效组织的线上线下衔接,发挥铁路、水路等长距离、大运量干线技术经济特点,发展衔接顺畅的多式联运。◆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