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观的关系,分析美丽广西建设中大学生党员生态观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建设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增强生态责任意识、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美丽广西 大学生党员 生态文明观 培育和践行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028-03
目前,开展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而美丽广西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大学生党员则是教育的首要对象。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大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观,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对校园与社会中的他人产生辐射影响,进而使得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深入骨髓,打造绿色广西,建设美丽和谐家园。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质就是建立人的发展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有序健康的统一关系,其要求就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路明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观培育和践行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大学生党员生态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核心内容,其实质就是:人类的本源就是自然生态系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决定大学生党员生态观培育和践行,任何关于大学生党员生态观培育和践行的活动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行事,充分认识到人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界是互通有无并有机融合的,无节制的征服、利用、改造自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情的回馈。这是大学生党员建立生态观的基本意识基础,也是其根源所在,任何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行为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结合美丽广西发展的实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增强党员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与带头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生态观培育和践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运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党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体之一,是社会发展和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具有高度自觉性与自律性,是学校重点培养和树立的典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党员的生态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自身行动服务于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并使辐射和影响周边的学生,进而实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投身实践,切实体会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的破坏,这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的运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使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反之,错误消极的生态观的培育和实践活动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破坏和消极被动的阻碍。大学生党员如果不能自觉约束无序消费浪费行为,对生态环保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到位,则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自我的生态文明行为热情,行为出现偏差,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践行,使之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反的一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
二、美丽广西建设中大学生党员生态观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
美丽广西建设离不开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需要发挥其有效的中坚力量,打造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的新格局。但是,大学生党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出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倡的意识素养不相符合的实践行为活动,具体表现为下几方面:
(一)认知自然规律客观性与遵守自然准则自觉性的不协调。大学生党员在社会相关媒体及舆论的宣传、学校的教育中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关注的焦点问题,知道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对于深刻认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明白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客观物质条件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任何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大学生党员在践行遵守自然准则上做得是不够的,出现认知与行为的不协调性,他们只是局限于“认识论”,认识自然界规律,但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自身行为力践行就显得非常渺小,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失范现象就非常普遍,出现无意识违背自然准则的行为,往往出现因涉及个人利益而造成违反客观规律的活动现象,更有甚者为获取最大利润,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顾及他人,也不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只知道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向他人掠夺,不能够自觉地以生态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出现认知与行为的不协调。
(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与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不对称。大学生党员对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认知理解是深刻的,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节约资源能源和勤俭消费的观念,尤其是对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认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共生共融关系。但是其环保的行为转换力比较弱,行为的责任感不强,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自觉将各种生态理念外化于实践行动中,与大学生党员自身所具备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对称。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欲享受,使得一些大学生党员出现盲目追求时尚品牌,享受金钱带来的物质满足感,不能从自身真实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开展各项活动,使得浪费现象严重,对生态的保护及环境的爱护缺乏行动力。
(三)理解保护环境重要性与参加实际建设主动性的不平衡。大学生党员能够把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义务感纳入自身的品格修养中,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到构建绿色校园是每位党员必须坚持的理念,重点应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自然,具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认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是明确的、具体的,对美好生态社会是向往的、渴求的,并能从制度层面对保护公共环境和自然生态行为作出相关规定和制约。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大学生党员经常游离在生态文明建设之外,自觉参與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存在被动环保的行为现象。对于环保宣传活动、环境治理项目、暑期社会环保志愿服务等,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度低,不愿意做一些他们认为无效的工作,甚至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极少制止、漠不关心,这样的行为后果是不能有效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的,严重制约着整个社会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endprint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路径
美丽广西的建设目标就是实现社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应通过生态立区,绿色崛起,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从而发挥大学生党员辐射影响力,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一)共融共生:增强生态责任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共生理念和责任意识,才能正确处理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环境。首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党员生态责任意识,实现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把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精神文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校园绿化设施、建筑布局、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必须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生态保护情怀,增强爱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则的生态责任认知。其次,注重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化观构建,将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斗志、品格、灵魂的锤炼和塑造相结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态道德情操,进而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展和谐班级建设、文明宿舍创建、党员生态之家建设等活动,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党员自身的行为操守,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创建。最后,制定一系列与校园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有效地约束学生党员的生态行为,制止不文明现象。“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人与自然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制度措施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重要性,高效引导大学生党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努力。
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改变以征服者姿态面对自然的錯误认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强化生态补偿意识,努力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共生共荣,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才是和谐的最高层次。”
(二)修身养性: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做好带头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党员作为校园里的具有先进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代表,要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手段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水平,并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带领更多的同学进而辐射社会的其他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通过完善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例如从递交申请书开始,到积极分子的培养、团员推优、考察对象的培养、预备党员的吸收,再到最终转为正式党员,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忽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和教育,真正做到对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道德素质的培育,坚持重点提升大学生党员的道德文明素养,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学生党员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党员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规范管理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做到既修身又养性,达到规范学生党员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行为自觉性的目的。同时,将生态文明理论素养的提升纳入学校的德育课堂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及时反馈评价学生党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项行为表现,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内容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制度管理、绿色文化传播等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激发热爱校园、感受大自然的纯真美好之情,懂得美,欣赏美,感受校园清新的文化气息,塑造大学生党员的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实现善的完美践行。
(三)知行合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养成绿色生态消费习惯。绿色生态消费倡导的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大学生党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践行中必须统一,才能养成绿色的高品质生活消费,提倡节俭、有度、合理、健康的消费,核心就是绿色、和谐、自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贴近学生党员实际的媒体进行宣传,建立生态文明消费平台,依托团委、社团等学校相关部门,开展生动有趣活泼的绿色生态文明教育,高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工具,包括宣传栏、石碑、讲坛等开展多样的绿色消费培育,陶冶情操,开阔生态视野,净化大学生党员的心灵,营造有序、勤劳、节俭、和睦的校园氛围。再者,可以通过多彩有趣的活动,将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念渗透在其中,结合学生党员实际情况,开展征文比赛、作品展示大赛、专题辩论赛,以及互助帮扶、结对共建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形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懂得感恩学校、回馈社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点滴做起,树立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生态理念。必须使大学生党员自觉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网站、QQ群等,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生态文明绿色建设的培育,引导其在享受优厚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节约保护资源和能源,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从意识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做生态文明、绿色消费的践行者。
总之,应在建设美丽广西的蓝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榜样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起美丽广西赋予的大学生党员的历史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
[5]赖章盛.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作者简介】孙兰欣(198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社科部)讲师。
(责编 卢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