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作用探析?

2017-12-19 18:55杨学祥张晓东
继续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作用

杨学祥+张晓东

摘 要:当前全面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刻。“精准扶贫”则是贫困群众全面脱贫的关键,也是贫困地区必须要打赢的一场攻坚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开发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视角,解析了扶贫工作机制的内涵,探讨了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以及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扶贫;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重要时刻,如何发挥教育特别是高校继续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开发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

一、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内涵

精准扶贫是对我国前期扶贫工作的一种方法创新,与“粗放扶贫”相对,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当前阶段进行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

为了确保我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

自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責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总之,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发挥好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文中指出:“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其中的教育扶贫,就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如何结合,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因其教育对象和形式固化很难胜任,而继续教育特有的功能则首当其任。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根本的特点是教育对象为成人和在职性,由此,使它们的功能也产生了区别。继续教育主要是根据成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职业活动的需要,进行某种定向的教育,以提高成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种功能又分为补偿、补缺、提高、更新等四个方面。因此,精准扶贫工作中要着力发挥好用好高校继续教育的这些功能,通过继续教育这一载体,充分利用高校各类资源,使高校作为智力、知识、技能、文化的供给方,与贫困地区进行充分对接,实现精准教育扶贫脱贫。

(一)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各群体的综合素质

发挥继续教育功能,在贫困地区开展继续教育是短时间内提高贫困地区各群体综合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高校继续教育具有办学方式灵活、办学机制灵活、办学地点灵活等特点,可以直接面向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农村人才等各个群体,根据贫困地区的教育需求、人才特点、产业基础等进行精准化的继续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各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功能可以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

扶贫先扶志,发挥继续教育功能,对于贫困人口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转变贫困人口固有的思想观念,改变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消极生活态度。精准扶贫过程中,调研发现,贫困人口如果自己没有脱贫意识,不论政府如何从外部进行扶贫,结果都将收效甚微。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因此,改变人的主观脱贫意识非常重要,高校继续教育既重视对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培养,又注重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教育,从而在打开知识改变命运大门的同时,树立贫困人口的致富信心、决心和志向,从而实现“真脱贫”。

(三)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功能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信息匮乏问题

有机构经过调研发现,当前中国乡村落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与城市的失连、贫困地区与现代文明的失连,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信息匮乏导致的信息失连。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功能,在继续教育开展过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学习方式,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贫困地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农村人才等得到了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机会、实现了资源信息的沟通与对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有助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与开展。endprint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发挥的作用

(一)对贫困地区的党政干部开展继续教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在各单位中处于龙头地位,在执行力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贫困地区要想实现精准脱贫,首先就是要提高党政干部的管理能力、执政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新发展理念、掌握科学方法。高校继续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第一位的就是要聚焦针对党政干部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党政干部教育培训项目,使得党政干部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进而带动和影响本单位及管辖领域干部群众,助力脱贫攻坚。如北京大学在国家扶贫开发办、教育部要求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开设了“北大弥渡讲堂”,将北京大学在教育、科技、卫生、管理等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派到弥渡县,为弥渡县党政干部讲授农村经济、县域经济、乡村治理、城市管理、教育管理、自我管理、精益管理等内容;将北大继续教育课程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使弥渡县干部不出县境就可以接受继续教育。此外,北京大学还为弥渡县党政干部在北大校园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让弥渡干部能够走到外面看世界,到发达城市进行考察学习;到高校学习知识,接受继续教育。

(二)对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继续教育

专业技术人才是各行业各领域里的精英,是经过长期系统学习接受某方面技术知识和进行实践后的人才。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注意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让专业技术人才接受进一步的继续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如北京大学在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弥渡县通过协调资源、师资,开展了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封闭式TIP英语培训项目,使英语教师口语交流和使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安排弥渡县一中、二中教师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跟班学习交流,帮助弥渡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案设计水平;安排弥渡县医院管理人才、一线骨干医生到北大医院进行继续教育,带动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三)对贫困地区产业人才开展继续教育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长期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长期有效途经。要实现产业扶贫就需要有大量的产业人才,而培养产业人才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径就是进行产业人才继续教育。高等学校要围绕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的产业人才继续教育。如清华大学通过对其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南涧县电商产业、茶产业、西番莲产业等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人才;教育部派云南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通过让滇西地区建档立卡“两后生”(未升学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到东部接受产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滇西人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对贫困地区农村农业人才开展继续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高等学校开展农村农业人才继续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以农业农村研究为主的高等院校。如新农村新农民绿色培育e计划(以下简称绿色e计划),就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全国农业类院校共同实施的,并由中国农业大学联合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从事农业在线教育的企业、其他农业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以自愿加入的方式,成立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线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开发、应用分享和培训交流,提升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民培养和新农业发展的能力。联盟的在线课程资源基本覆盖农业继续教育范畴,以满足农业行业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优化了“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通过远程继续教育的方式,将实用的农业科技、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村农业人才边干边学,实现“进课堂”和“送教育”双驱动,助力扶贫脱贫。

四、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继续教育对象的精准性

党和政府提出“精准扶贫”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因人因地因时因致贫原因分类实施扶贫政策,核心精神就是在于精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要注重分析继续教育对象的特点,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結合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党政干部群体、专业技术人才、产业人才、农业农村人才等开展精准化的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如国家行政学院重点针对党政干部、北京外国语大学重点针对外语教学人员、中国农业大学重点针对农业技术人才等。

(二)要注意继续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要精准地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经济结构情况、人才素质短板相结合,要在进行深入调研、对接、沟通的基础上,提供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的精准服务。针对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的继续教育内容要注意接地气、有实效、易接受、能听懂,要根据继续教育对象的真实需要、学历层次、知识储备、文化结构等,有针对性地提供继续教育内容。高校开展高校继续教育时,要注重吸收和听取继续教育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可采用问卷调研、个别访谈等方式,使继续教育内容能够更加精准。

(三)要注意继续教育形式的精准性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形式多样。从空间来看,有“请进来、走出去”等;从时间来看,有“周末班、脱产班”;从组织方式来看,有“特培班、插班”等。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开展继续教育,要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办学成本和办学效果,还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各个群体的承受能力。只有放在精准扶贫这一政治性、全局性工作中通盘全面考虑,选择好合适的继续教育形式,才能发挥好继续教育形式的精准性。

(四)要注意跟踪、研究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

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是检验继续教育服务精准度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方法。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活动,不能只是“一办了之”,而要专门针对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进行科学化检测,如设计问卷了解继续教育学习效果;考核跟踪继续对象接受继续教育前后岗位业绩变化情况等。通过跟踪、研究继续教育开展效果,反过来不断改进高校继续教育在对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保证高校继续教育能够提供精准服务。

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重要时刻,高校要发挥其专业学科优势,发挥其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继续教育灵活多样的功能,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继续教育服务多样化的供给,将高校继续教育与贫困地区对接,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中去,助力“精准扶贫”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教育扶贫脱贫。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

[2]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E B/O L].人民网-人民论坛.2015.

[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杨学祥,申海成.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J].继续教育,2017(1).

[5]赵国栋.精准扶贫视阈下的乡村教师继续教育探索[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6).

[6]余芝芝,周道平,李林等.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乡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扶持多维度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7(4).

[7]郑琼瑶.从高等继续教育看乡村精准扶贫——以绥德某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作用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