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莉华,孙玲玲,姜 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实践与思考
布莉华,孙玲玲,姜 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地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在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高校教育优势,从产教融合视角传承、开发与利用非遗资源,对于满族非遗的传承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提出了承德满族非遗在地方高校中传承与实践的思路及如何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教融合;传承与利用
G124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与场所[1]。包括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技艺、医药、体育、游艺等等。河北承德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民族特色的历史名城,其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对满族非遗从产教融合视角进行传承、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振兴地域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较多,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体育等9大类别。2009年丰宁满族剪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6年,二贵摔跤等9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宁蝴蝶舞等55项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承德地区主要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见表1。
表1 承德地区主要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目前承德满族非遗在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缺乏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宣传力度不够,管理方式缺乏创新。第二,相关传承和创新人才缺失。第三,传承方式单一,大多是以家族传承或手工作坊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和现代化转型。第四,非遗的产业化缺乏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第五,在非遗的传承与利用、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还相当薄弱。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承德市,是一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地方高校。目前正在积极打造“满非遗”民族教育发展品牌,针对非遗开发、利用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中传承与利用非遗的有效途径。
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为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发挥高校教育优势,从产教融合视角传承、开发与利用非遗资源,实现成果转化,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八条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第三十七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就为满族非遗的传承、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院校,在民族特色研究、科研项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传承、开发与利用非遗资源的独特优势。目前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打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基地,切实将非遗的传承、开发与利用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完善鉴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制度
高校应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过程,建立联合认定机制,并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联合探讨高效的转化途径,同时建立相应的保护传承人的规章制度。这样,在使非遗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与收入。
2.建立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制度
在传承方式、对传承人的奖励、传承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使传承方式由传统的师徒传承转向现代化的开放传承。利用高校的科研、教育、人才培养等优势,在相关相近专业中,培养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使非遗得到长远的传承与保护。比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积极培养国家级非遗项目“承德清音会”“吵子会”的传承人,专门开设非遗音乐课程。在保证满族非遗传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在乐器、音乐旋律、人员搭配等方面不断改进与创新,使之更具活力。目前已经形成了由非遗传承人、音乐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邀请传承人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专业集中培训,并参加校内外非遗音乐演出。这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有效经验与途径。
1.构建满族非遗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
开设一批满族非遗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传承基地;建立表演式评价、展览式评价、调研式评价等过程式、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2.将非遗传承发展内容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
建立非遗社会实践志愿者社团,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非遗调研、传承与保护等实践活动,通过演出等形式将非遗的特色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将多项非遗项目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演出,并获得多个奖项。其中“二贵摔跤”在2007年、2011年全国民运会中分别获得“金奖”“一等奖”;“珍珠球”表演获得2015年全国民运会“三等奖”。这是非遗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典型。
3.加强满族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充实满族非遗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的先进技术构建满族非遗资源数据库,完善数据检索系统和信息处理整合系统,实现满族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4.加大满族非遗智库建设
利用高校的资源、技术、财力与人力优势,建立非遗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室或工作室,专门研究非遗项目成果的转化,指导大学生进行非遗传承与利用实践活动,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利用图书馆或创新创业园区建设“非遗创客空间”,为非遗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提供实体平台。
5.通过满族非遗研究实现文化创新
组织开展满族非遗理论研究,着力解决满族非遗理论研究存在的力量分散、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缺乏、研究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积极推出一批具有权威性、前瞻性、应用性的满族非遗科研成果。充分利用高校多元文化资源,将满族非遗活态化,提高其艺术性与鉴赏性,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融合的基础上,为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使古老的满族非遗资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焕发新的活力,需要与地方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
一是坚持满族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利用高校的人才及科研优势,不断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促进满族非遗实践成果的转化,服务当地相关产业,加强满族非遗的产业化聚集,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进满族非遗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大学生创客团队或课堂,加强非遗文化衍生品的研发与生产,并通过表演、展览等形式加以推广。比如组建演艺团队,对满族音乐、舞蹈、体育等进行现场展演。再如邀请满族刺绣传承人定期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传授刺绣技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满绣题材融入当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与效益的刺绣技艺产品。
三是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为满族非遗的发展提供技术培训与咨询。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与丰宁满族自治县滕氏布糊画有限责任公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上世满绣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完成非遗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包装、宣传等,建立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使非遗产品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是开发动态满族非遗项目,促进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满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竞技、民俗类非遗项目,融入高校教育理念,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形式展示非遗。此外,配合地方旅游业开发精品非遗旅游线路,以实现满族非遗与旅游市场的接轨。
实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教融合的传承、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地方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创造满族非遗传承与开发的有利条件,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拓新市场,使其产生长远的社会价值,才能使满族非遗得到持久的传承、开发与利用。总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保护、资金扶持,建立完善的产业监督体系、法规等,加大非遗产教融合力度,加大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宣传与营销力度,是促进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1]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2017-07-10].https://baike.baidu.com/item/非物质文化遗产/271489?fr=aladdin.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承德市委员会.集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3]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83-87.
[4]杜莉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以法国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6(3):45-51.
[5]张景明,杨晨霞.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前景及发展路径探析——从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论起[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18.
[6]江娟丽,董思言,郭磊.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困境及开发模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42-47.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Chengde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 Li-hua,SUN Ling-ling,JIANG X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bei Chengde 067000,China)
s:There are plentiful resources of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engde.But it emerged some problems in inheritance and exploitation.Local Universities have some 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inheritors and developing resources.It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tion about inheriting and utiliz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s some ideas and strategies.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engde;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inheritance and exploitation.
1673-2022(2017)04-0066-03
2017-07-25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201703130505);2017年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72059)
布莉华(1964-),女,河北滦平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文献学;孙玲玲(1983-),女,河北灵寿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新(1971-),男,河北围场人,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文献整理与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