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爱与智慧的家庭教育
——读《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2017-12-18 09:16:38李湘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教价值观智慧

李湘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为了爱与智慧的家庭教育
——读《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李湘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陈钱林先生在《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一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他多年来辛勤培育一对双胞胎儿女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所付出的爱与智慧。陈钱林先生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帮助了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人,也启迪了更多的读者和家长思考: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之外,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生活中创造幸福、感知幸福的能力,家庭教育应该打下怎样的坚实基础?笔者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结合陈先生的家教经、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育儿经,想就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及其实施策略,谈一点心得体会。

望子成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的心态与期待。孩子从上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最好一直保有傲人的学业,顺利考入理想大学的理想专业,毕业后成为名利双收的职场精英,同时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过上人人艳羡的“标配”生活。在不少家长看来,这无疑就是孩子最理想最成功的人生,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确实,都这么完美了,还能再苛求什么呢?既然目标已定,为了心中共有的这个“成功梦”,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朝着这个共同目标努力奋进,无视孩子的天性与个性;无视孩子和家长一样有着正常的休闲与乐趣的需要;无视考学与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必然会出现的各种不如意;无视家庭在文化以及社会经济资本方面的现实情况;无视孩子在长期的学业与就业的高压之下,已然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兴趣和感知幸福的能力;无视长期焦虑、望子成龙的你让原本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与淡漠;无视含辛茹苦、将孩子视为终身奋斗之事业的你,距离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其实已经越来越远……

成长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正如陈钱林先生所说,智慧型的家长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总结和思考。作为家长,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以及面临问题时不懈的探索与思考,将逐渐凝结成独特的家庭教育心得,然后自然地外化并渗透到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在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摸索中,我问自己和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打算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我最中意的答案是: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并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当我成为了家长,当我的孩子逐渐长大懂事(甚至还是懵懵懂懂)时,我也会经常问孩子:你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打算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回答是开放的、变化的且生动富有童趣的,而我从中会不断捕捉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和积极的思考。无论孩子的回答多么具体、分散,我都会尽力地不留痕迹地将孩子的答案迁移、链接到我的答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并带给身边的人快乐。这其实已经逐渐融合成为我和孩子共有的“成功梦”,也是我们对幸福人生共同的解读。从这个角度上讲,孩子确实是家长最重要的作品,而这部作品诞生的土壤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土壤的品质和肥沃程度不一,影响的不仅是孩子能飞多高多远,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飞行时的路径和姿态。

那么,如何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并带给身边的人快乐?我以为培育孩子的爱心与智慧是关键,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一切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任务展开,才不会让家长与孩子在忙忙碌碌中失去方向、陷入迷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爱与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开枝散叶,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以及传递幸福的过程。

围绕培育孩子爱心与智慧这一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氛围?采取哪些具体的家庭教育策略?这些策略中,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培育孩子的爱心与智慧,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平时的言行、为人处世透出爱与智慧的光芒。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孩子爱心与智慧的养成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但是,这个自然的过程并不是无为的过程,家长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还是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孩子进行爱与智慧的教育,具体策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制定适合孩子的远大志向和清晰的生涯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三方面策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实施步骤上并非同步,在功能上也并不等同。其中,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必须起到统领作用的,事实上人与人的根本甚至是唯一的差异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别,所以,无论是志向与生涯规划教育还是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都只是途径与手段,其实质或者说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在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指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适合孩子的生涯规划教育,在清晰的生涯规划引导下,孩子有了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易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至于学业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在当下不少家庭教育中,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就是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好工作”,从“好成绩、好工作”出发,回归到“好成绩、好工作”。其实,这是本末倒置,不利于孩子“成才”,即使成才也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忽略了“成才”背后更重要的源头即“成人”。

陈钱林,资深家教专家,全国知名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第八届督学。他倡导“自立教育”家教理念,着眼于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被家长称为“真正的牛爸”。

内容简介:本书是资深家教专家、全国知名校长陈钱林二十多年家教经验总结。作者有一对龙凤胎,儿子 14 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女儿 16 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作者的家教秘诀是“自立教育”。幼儿期,从游戏、探究入手,让孩子享受玩中学的幸福;从习惯、家规、志向入手,帮孩子形成自律生活;从引导孩子决定自己的事入手,帮孩子形成自立人格。学龄期,从综合素养入手,拓宽基础的宽度;自选作业,超前学习,培育自学能力。尊重与恰当要求相结合的家教方法,让孩子幸福成人,轻松成才!

既然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那么何谓正确的价值观?何谓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即是培养孩子用“爱”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直至一切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从小培养孩子爱的意识和能力,给予孩子爱,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爱别人,是孩子终生拥有幸福感的源泉。在“爱”的价值观指引下,孩子眼中的自己和他人是自由的、平等的,是有着多方面合理需求的全人,而不是“好成绩、好工作”的被动载体,能客观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能接纳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并合理运用差异。如果说正确价值观的核心是爱,那么积极人生态度指向的则是智慧。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总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苦难,家长不仅要建构自己的积极心理学,还要努力帮助孩子在幼小的身体里安装上一台“正能量发动机”。这样孩子在求学、工作与生活的道路上,总是能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紧张焦虑时,他能想到压力大的并非只有自己而且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从而能更为淡定地制定计划持续努力,消解焦虑。在人生失意之时,他不会一味沉溺下去,而是努力挖掘并完善自己的优点,在上进心与平常心之间取得平衡。积极的人生态度会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体会到更多的幸福,而“爱”的价值观又会让他自然地将快乐和幸福传递给身边越来越多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答案并非抽象、固定和统一,而是具体、生态与多样化的,家长越是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个性化的价值观与态度教育,效果越好。在这方面,我与陈钱林先生的一些想法与做法非常相似。比如,重视家族历史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从父辈祖辈的艰难、不屈与奋斗的家史中提炼出可贵的精神财富来滋养孩子的心灵,珍视家风、家规的代际传承作用。又如,我会有意地提醒老人们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外婆讲自己年轻时如何在生活穷困的情况下,把一位乞丐老人接回家照顾一个月,然后再赠送路费的故事。奶奶会讲如何在子女多劳力少的农村,运用自己智慧的头脑,辛勤开展多种种植和养殖,逐渐改变家庭经济面貌的故事。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则会在讲故事的同时,带着孩子实地考察,让孩子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父母曾经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过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宝贵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悄悄播撒爱与智慧的种子。行胜于言,家庭教育不是说教,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先要做什么样的人,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正是开始于此。

在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的基础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清晰的生涯规划?首先,必须结合孩子的兴趣,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学习、职业等方面的兴趣所在。如果孩子的兴趣表现的还不明显或者孩子对自己的兴趣倾向还不太了解,家长就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和闲暇。比如,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项目,让孩子在游戏中在任务完成中点燃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的潜能所在,在兴趣的引导下,生涯规划的确定就会轻松许多而且更为稳定和持久。但是,正如有的家长所苦恼,我孩子的兴趣和学业没关系,不是考试内容,对将来的考大学、找工作没什么用。这就需要家长以长远的眼光、从孩子的毕生发展来通盘考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充实愉快的学习经历与职业生涯,如果家长为了所谓的“好成绩、好工作”,无视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的个性、牺牲孩子的兴趣与创造力,那么即使得到“好成绩、好工作”,也意味着更大的失去。因为孩子不会快乐,更不用说带给身边的人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眼光决定了孩子能飞多高能飞多远。在兴趣引导的同时,家长还需要以身作则、现身说法,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对于工作的认真、敬业和事业追求的使命感展示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明白一个人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找到学习与工作的方向,然后以专业、热忱的姿态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快乐和幸福的。

有了清晰的生涯规划的引导,孩子的学习动力更加持久,更易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至于学业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家长也不能偷懒,不能仅用各类教辅材料和培训班来简单粗暴地“训练”孩子。如果家长不能平等地把孩子看成和我们一样是有着各种正常需求的人,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看成考试机器、分数载体,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心中未完成的理想以及光耀门楣的工具,即便我们在孩子身上花费再多精力和金钱,即便我们有再多“为了孩子好”的理由,我们都不能坦坦荡荡地说我们是真的爱孩子,因为爱的前提首先必须是尊重。在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上,我认为首先要给孩子输入正确的学习观,即“我会学、我要学、我爱学”;然后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真实的生活经验,以更为生动、有趣、轻松的方式辅导孩子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很难做到的,却恰恰是家庭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举例来说,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来自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来自于兴趣的激发和鼓励。孩子不会的题、做错的题,提不起来兴趣的,讲过就忘的,讲过也不懂的……都可以大胆尝试和孩子的兴趣爱好链接挂钩,比如孩子爱绘画(或者爱踢足球),那么辅导他们时,所用的语言所采用的方式,都尽量和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就会提高专注度,就会发现学习也可以更有趣更轻松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式地完成任务。此外,家长应该意识到学校所传授的学科知识是割裂的,但社会生活是整合的,因此对孩子的辅导可以更加统合,观察孩子经常在哪些知识点上卡壳,然后把各科中的薄弱点结合、迁移到他们感兴趣的绘画(足球)上来,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感兴趣的事情中进行轻松有趣的学习。

家庭教育起始并回归于爱与智慧的教育,“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并带给身边的人快乐”是我对孩子最大的期待。未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猜你喜欢
家教价值观智慧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