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雅君,赵惠丰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并发症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研究
申雅君,赵惠丰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以及同期我院体检科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进行Hp检测,检验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中Hp阳性例数为31例,阳性率为62%,对照组中Hp阳性例数为11例,阳性率为2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病例组中,动脉硬化患者38例,非动脉硬化患者12例。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在Hp感染、糖化血红蛋白方面,动脉硬化组高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Hp感染情况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患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Hp并及时根除。
2型糖尿病;幽门螺杆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血糖升高为主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许多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弯曲杆菌,其感染会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等疾病,不仅如此,有研究发现Hp感染还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本研究选自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0~70岁;以及同期我院体检科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0~70岁。
1.1.1 2型糖尿病纳入标准
(1)年龄在30~75岁之间;(2)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至少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条:①有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并且检验餐后任意时刻血糖水平均≥11.1 mmol/L。②空腹血糖≥7.0 mmol/L;③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 mmol/L。
1.1.2 非糖尿病人群纳入标准
(1)年龄在30~70岁之间;(2)未被诊断为任何类型糖尿病。
1.1.3 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不能纳入研究:(1)1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2)风湿、类风湿、肾炎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3)3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者,3个月更换降糖药物剂量、剂型或种类;经历过系统抗Hp治疗者。
(1)受试者抽取糖化血红蛋白,在BECKMAN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上进行检验。
(2)受试者在早上空腹时性14C呼气试验,受试前漱口,用约20 ml凉饮用水送服14C尿素胶囊一粒后,静坐25 min,然后进行呼气试验。
(3)受试者由资深彩超技师行双下肢动脉彩超,评判有无动脉硬化。
观察2型糖尿病及非2型糖尿病者Hp感染率及动脉硬化与糖化血红蛋白及Hp感染方面的关系。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次研究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和健康对照组50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
①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50例糖尿病患者中Hp阳性例数为31例,阳性率为62%,50例健康人群组中Hp阳性例数为11例,阳性率为22%,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Hp感染率对比
②在病例组中,动脉硬化患者38例,非动脉硬化患者12例。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Hp感染、糖化血红蛋白方面,动脉硬化组高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见表2。
表2 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特征比较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可通过粘附素,连接上皮细胞,避开胃液的伤害在胃黏膜表面进行繁殖。Hp感染在人类中普遍存在,与多种因素相关,譬如地区、年龄、水源、卫生状况等。发达国家的感染率为38-40%,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59%。
本研究通过对50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调查发现,糖尿病人群的Hp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一项来自土耳其[1]的研究显示,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2型糖尿病人群的Hp感染情况,2型糖尿病患者明显高于非2型糖尿病人群;并且Hp感染与以下情况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抵抗、营养不良、肥胖;但与性别、年龄、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一项来自美国国际健康营养组织(2012年)的调查显示,Hp感染与高血糖及高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尤其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群体中更为明显,并证明了Hp和成人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2]。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如此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呢?原因大致如下:(1)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排空延长,这个原因导致了胃内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的过度繁殖,导致胃肠功能紊乱;(2)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感染。
我们通过观察还发现,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Hp感染情况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患者。而国外也有研究证明,持续Hp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3]。Pasceri[4]等总结了针对缺血性脑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14个回顾性研究、3个前瞻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提示Hp感染极可能是动脉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IL-6浓度的升高,增加了与瘦素竞争相同型号传导通路的可能性,如此,瘦素对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遭到削弱,从而形成或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5]。Prandhan[6]认为IL-6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不仅如此,IL-6还与下肢粥样硬化和中膜钙化密切相关[7]。而幽门螺杆菌能够促进IL-6分泌,引起炎症反应。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等途径,幽门螺旋杆菌影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8]。而通过免疫介导激活T细胞、补体及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幽门螺旋杆菌可以使C-反应蛋白等浓度升高;而以上这些细胞因子以及炎症介质的相互作用又会加重机体的炎症程度,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氧自由基的产生是幽门螺旋杆菌损伤血管内皮的又一机制,这一过程中所启动的凝血系统级联反应还会促进患者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促进脂质过氧化,干扰脂代谢途径,使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促进斑块形成。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并发症与Hp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及时根除对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Mazen A,El-Sakka,Ektemal M.Abu Jabal,Luay M.Nasser.The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and Malnutrition among Type 2 Diabetic Medical Services Patients in the Gaza Stri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3,4,556-560.
[2] Preidt R.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pylori Infection,Type 2 Disease.A Service of the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12,13:20.
[3] Ohnishi M, Fukui M, Ishikawa T,.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arterial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Metabo lism,2008,57(12):1760-1764.
[4] Pasceri V,Patti G,Cammarota G.et al.Virulent strai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vascular diseases:a meta-analysis[J].Am Heart J 2006 Jun,151(6):1215-222.
[5] Liu Z J,Lu X,Zhong S.ASPP-Apoptotic specific regulartor of p53[J].Biochincaet Biopysica Acta,2005,1756(1):77-80.
[6] Prandhan A D,Manson J E,Rifai N,et al.C-Reactive Protein,Interleuk in 6,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AMA.2001,286:327.
[7] Kristiansen O P,Mandrup-Poulsen T.Interleukin-6 and diabetes the good,thebad,or the indifferent?[J].Diabetes,2005,54(12):S114-124.
[8] Vijayvergiya R,Vadivelu R.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hogeneis of atherosclerosis.World J Cardiol,2015,7(3):134-143.
R587.1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47.0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