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庞国龙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眼科,山东 青岛 26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结膜炎80例临床观察
于菲菲*,庞国龙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眼科,山东 青岛 266000)
目的观察自制祛风止痒方联合帕坦洛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帕坦洛眼液局部点眼1次/d,治疗组加用自制祛风止痒方剂口服,1剂/d早晚放凉后服用,治疗14天并复诊。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祛风止痒方联合联合帕坦洛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过敏性结膜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组常见的眼科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人群患病率为20%[1]。最常见的症状是眼睛特别痒、异物感明显,甚至有的患者表述:“痒的想把眼睛揉掉”,可见其痛苦程度。检查可见眼睑和结膜水肿充血,血管模糊,丝状分泌物附着。发病缓慢最终造成睑结膜有扁平乳头如铺路石样和角膜缘球结膜呈凝胶样肥厚的典型病变。有的患者同时还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症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比较棘手。笔者自2009年11月~2014年12月在门诊运用自制祛风止痒方联合帕坦洛治疗过敏性结膜炎40例,与单纯使用帕坦洛治疗40例做对照,报道如下。
选取2009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5~61岁,平均29.3岁。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1)巩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眼病者;(2)眼科手术后,尚未恢复者;(3)正在使用影响观察效果的皮质类固醇眼药水、肥大细胞稳定剂、其他抗组胺剂、鼻腔喷雾剂或全身药物者;(4)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系统性疾病者;(5)不能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或无法判定疗效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眼科学》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章节[1]:(1)症状:眼痒、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灼热感等。分泌物多为粘液性,呈丝状,或伴有鼻痒及皮肤过敏等全身症状(2)体征:可见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明显,结膜面滤泡乳头增生,或结膜瘢痕,或角膜有点状浸润。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眼科学》[2]:(1)自觉症状:眼睛奇痒,灼热感,眼痛,碜涩不舒,难以忍受,甚则羞明流泪,白色黏丝样眼眵(2)眼部症状:眼睑内面可见铺路石样的颗粒,或黑睛边缘见黄白色胶样隆起结节,重者互相融合,包绕黑睛边缘,白睛呈污红色或黄浊色。
1.3.1 治疗组
帕坦洛眼液点患眼,睡前1次,加用自制祛风止痒方剂口服,每日1剂早晚放凉后服用。处方组成如下:荆芥30 g、防风20 g、黄芩20 g、白蒺藜15 g、谷精草15 g,木贼草10 g,蝉衣10 g,菊花10 g,甘草6 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1.3.2 对照组
帕坦洛眼液点患眼,睡前1次。
参照《中华眼科学》中册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章节拟定的标准[3]进行疗效判定。显效:睑球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睑板皮脂腺清晰,球结膜深部灰黄色浑浊消退,自觉症状全部消失,且2年内不复发;有效:睑结膜扁平丘疹部分消退,睑裂部分角膜缘及其附近球结膜部位上灰黄色胶样肥大明显减少,自觉症状消失;无效:睑球结膜无改善或稍有减退,自觉症状改善,4周后复发。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的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反应过高,导致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过敏性结膜炎就是这样的一类疾病。症状有眼部奇痒、结膜充血水肿重、滤泡增生及乳头肥大、结膜颜色的改变等,对角膜多无明显影响,也可伴有角膜的点状浸润。且随着病程的加长,症状和体征越来越重。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是以眼局部用药为主,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生后遗症。
在祖国医学中,过敏性结膜炎属“时复症”、“痒若虫行症”、“目痒症”等范畴。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特点。属于中医风症。风邪升发、向上,具有易袭阳位、游走不定、善行而数变的特点。风热外袭,上攻头目,灼伤眼部脉络,表现为眼红,眼睑红肿,舌质红,脉数,恶热等症状。分泌物黏稠丝状,与风湿之邪有关。故治疗以疏风清热除湿明目为治法。本方以荆芥散风止痒为君药,以黄芩清热除湿,防风疏风清热共为臣药,谷精草、白蒺藜、木贼、蝉衣祛风止痒,并随症加减。
[1]宋剑涛,杨 薇,高健生,等.川椒方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1):17-19.
[2]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2-143.
R777.31
B
ISSN.2095-8242.2017.063.12319.01
刘欣悦
于菲菲,Tel:1516669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