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雪娇
引进外资 支付市场迎新人
文/本刊记者 李雪娇
“相关部门正在推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修订,明确外商投资非银行支付机构准入事宜。”11月16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所言之事,不禁让人想到“竞争论”“胁论”,不过众多专家和从业者表示,在愈加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支付行业将不惧挑战,正在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前进。
“此举恰是响应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深化经济改革的发展要求,放开好管理、易控制的支付清算领域,既不会对现有市场造成明显波动,也不会让监管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告诉《经济》记者,支付清算行业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占据绝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在银联基础设施完善的背景下,外商投资或发展非银机构只会锦上添花,很难上升到该市场的主体地位。
“目前中国支付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很难有较大的改变,外商进驻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我觉得最终目的是确保我国非银行机构更好地走出去。”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正在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相反对方也会有投资需求,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
今年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代表的非银支付机构在海外市场遍地开花的一年。先有美国Stripe公司与二者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全球商家可使用其平台的付款方式,之后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式发放的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开展香港消费市场的比拼。再加上各自在东南亚国家、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覆盖,恰好表现为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走出去”战略的缩影。但相比之前两家的“打打闹闹”,国内已经缺少了强烈竞争的氛围,消费者红利无法得到更多的体现,这种失去竞争活力的状态并不令人满意。
的确,对于国内非银支付机构来说,这是一个绝对垄断的市场。那么外资机构从事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让市场份额占据较少的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富友支付市场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朱捷则不以为然。“开放是双向的,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企业如何走出去。”虽然具体措施还未出台,但是从过往的经历看,外资机构和资本在国内发展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不必担心。朱捷风趣地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外商竞争对手可不是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会追着我们打,更多的是与我们联手对抗巨头。”
薛洪言表示,现在更让从业者思考的是在开放环境中,如何突围现有格局?海外市场似乎更具有吸引力,能够成为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新的增长点。
据巴黎银行与法国凯捷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支付报告》显示,预计从2017年到2020年,全球的移动支付交易量将平均每年增长10.9%,到了2020年预计将达到约7260亿笔。虽说国外更多的还是使用信用卡和银行卡支付,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还在适应阶段,但消费习惯可以逐渐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国外移动支付的发展还未到井喷的态势,蕴含潜力巨大。
支付市场现有的离线支付、移动安全支付、清算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指纹支付、声波支付、刷脸支付等具有更多“科技含量”的方式出现,对支付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现有的支付市场成绩亮眼,但行业依旧处于摸索阶段。
国外知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如美国的贝宝(PayPal)、英国的Ukash都在中国涉及第三方支付业务,这些外资企业都曾表示有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想法,其中贝宝已经采取了申请牌照的实际行动。但在相对成熟的市场框架中,发放牌照只是监管的第一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很多问题需要在长期的政策规范和监管中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炼对《经济》记者表示,金融监管系统的改善,与开放过程是稳步推进的,制度建设与开放是同步进行的。通过引进国外机构和投资者,可完善国内支付市场的法律建设。“在过往的国际支付市场研究和沟通中我们发现,国外的支付机构对中国市场都非常看好,但同时也会担忧,除了在运营策划观念不同外,我国制度规则与国际不接轨,投资环境较差。”程炼认为,一旦支付市场建设完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
“支付牌照提高了企业入场门槛,长远上看,并没有真正反映对企业运营、技术运行的监管实力。支付牌照价格虚高只是短期现象,从监管角度来说,效率和安全好似跷跷板的两端,如何更好地来处理好这个跷跷板?我认为应当充分重视技术的力量,实行合规科技跟监管科技,进一步对企业运营管理、技术保障实行细致化、规范化的监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向《经济》记者表达了他对支付行业监管的看法。
正如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所言,国内的网络支付业务市场集中度很高,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若这些支付企业发展到大而不能倒的程度,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无论哪种机构,无论哪种业务,应一律纳入监管。
程炼认为,在如此大的体量和市场作支撑,我国移动支付确实走在前列。在监管上,不仅涉及应用场景和技术,当前更应强调消费者保护。“以前我们往往从供给面考虑发展,在发展中看安全,但行业深入发展时,安全和公平性是亟待思考的问题。”程炼表示,健康安全的支付市场应该约束支付机构利用市场势力损害和剥夺消费者收益的行为,更好地保障支付清算体系中的边缘人群,让支付服务更加有质量。
支付牌照提高了企业入场门槛,长远上看,并没有真正反映对企业运营、技术运行的监管实力。支付牌照价格虚高只是短期现象,从监管角度来说,效率和安全好似跷跷板的两端,如何更好地来处理好这个跷跷板?应当充分重视技术的力量,实行合规科技跟监管科技,进一步对企业运营管理、技术保障实行细致化、规范化的监管。
之所以被称为第三方,正是因为国家力量覆盖不到支付末端的清算和结算上,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距离。随着移动支付笔数的增多,支付市场现有的离线支付、移动安全支付、清算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指纹支付、声波支付、刷脸支付等具有更多“科技含量”的方式出现,对支付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现有的支付市场成绩亮眼,但行业依旧处于摸索阶段。
据中信证券披露研报称,预计零售支付行业未来三年规模接近1000万亿,子行业增长分化。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用愈加突出,不管是线上促销,还是线下销售,支付行业将大有可为。薛洪言建议,第三方支付企业依旧可以在宣传策略方面下功夫,让支付与特定的消费行为绑定,从而塑造消费场景,提高客户黏度。其中零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涛用“支付+”描述了未来的发展。他表示,支付市场将更加规范,在有限的利润空间中,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在支付的基础上,加的是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如在日常生活慢慢体现出价值的网上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杨涛透露,在合规的前提下,“支付+”可以做得更多。
“未来国家全面发行数字货币的技术与环境一旦成熟,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和国家监管制度下,第三方支付机构或将全部消失,或是在国家授权下由部分有资质支付机构承担一部分辅助功能。”曲强做出一个大胆设想,一旦国家掌握成熟的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完善数字货币发行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各级流通领域。今后我们会实现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更安全有效的支付技术,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许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