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发生在田间地头的脱贫故事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蹲点采访纪实

2017-12-18 11:52王华岗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报业贫困户

□ 文/王华岗

寻找发生在田间地头的脱贫故事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蹲点采访纪实

□ 文/王华岗

蹲点采访是当下不少媒体集团践行“走转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蹲点采访的经历和感受,正是由于深入偏远山村、田间地头,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一同生活、一起劳动,记者才得以用笔忠实记录着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脱贫攻坚战。

蹲点采访 基层采访 脱贫攻坚 走转改

“@手机报杨致文,去恁村串门吧?”“哈哈,来!热烈欢迎。”“我们很近的”“你来多长时间了?”“3天”“我来6天了”“我一直在这都不走,段老师闲了直接来,我去地里给你摘点荆芥吃捞面条”……

七月的中原大地,骄阳似火。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蹲点部队”微信群里,两位蹲点采访的记者段君伟和杨致文也聊得火热。当很多人开始消暑度假,他们依然“扎根”在蹲点的贫困村,用细腻的采访讲述着脱贫攻坚中发生的故事。

今年5月以来,他们深入偏远山村、田间地头,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一同生活、一起劳动,用笔忠实记录着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脱贫攻坚战。

一、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稿子鲜活多了

“一篇千字左右的稿子要想写好,包含的新闻专业知识其实很多,从采访到写作,从谋篇布局到叙述方式,从素材取舍到遣词造句,字里行间倾注的都是作者的积累和付出。有对比才能反映变化,横向的纵向的对比不可少。舞娘那篇稿子,对比就很好。学习中,你们写得都很好。”在蹲点记者采访群里,《河南法制报》记者段君伟对王向前撰写的稿子《舞娘白玉粉为啥跳舞少了》做出评价。

王向前是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他蹲点的地方是滑县晏口村。在脱贫攻坚蹲点手记中,他描写了一个村民的变化:“白玉粉这媳妇跳起广场舞,村里老少爷们都爱看。为啥?她长得白,会打扮,又能歌善舞。Music一起,村头文化广场里一大群广场舞者中,她的身姿把其他人甩得老远。可如今老少爷们儿想要看她跳舞,不容易喽。”

三小段的细节铺垫,把一个“高大利亮白”的俏媳妇形象展现出来,立马吸引住了读者的眼光,作者要表达什么?为啥不跳了?

微信群里的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总编辑孟磊,给大家了一个旁白:“王向前是不会放过白玉粉这样的故事的,把一个‘以前只知道穷开心、如今忙里忙外求脱贫’的花大姐写得活灵活现”。

中原大地上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有多少可以描绘展现的细节,有多少可以生动刻画的形象?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所讲述的脱贫故事,将身边发生的故事与时代背景生动地进行了构思、描画,把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在一个人物身上进行了展现,匠心独具,显现出记者在观察时代变化中的敏锐视角。

获得大家认可的不止是这一篇稿件。《懒汉高天成的“蜕变记”》《张永学重拾脱贫信心记》等,都是在深入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用心雕琢的稿件,把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所发生的变化、贫困群体焕发的面貌,较好地生发、展现。

在蹲点村鲁山县尧山镇贾店村,《河南法制报》记者段君伟描绘了《李富贵家的幸福生活》:“这两天,李富贵和王金莲两口子高兴得抿不住嘴儿,二孩儿7月6日订亲,这不,说着说着身穿鲜红裙子的准儿媳妇就上门来了。”

看完这篇文章,主人公王金莲说,原来对记者有偏见,今天才知道你写的是真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以后咱就是亲戚了。“镇里很多干部慕名而来,蹲点村很多乡亲找我来聊天。”段君伟自豪地说,自蹲点采访以来,他的报道说到了他们心坎上,镇上每天都转发他的报道。

不在现场就不会有感动,写出好新闻一定要具备好的眼力、好的发现力,才能得到乡亲们的认可,确实难能可贵。很多读者和网友评价:“他们通过日记手记的形式报道蹲点情况,文风朴素,真实生动,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篇篇有温情,新闻鲜活得很。”

□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冯刘克(右)采访80岁的老党员。

二、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服务意识强了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写好稿子、做好宣传,职责所在、使命所然,职业责任感时时紧迫。然而,当他们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一线,看到乡亲们碰到的困难、遇到的问题,大家身上迸发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令人敬佩的。

“感谢河南日报客户端传递信息!我这3000多斤核桃终于卖出去了。”6月22日,站在货车前的杨景立一边兴奋数着刚到手的14552元钱,一边说着感谢的话。

《河南日报》记者尚杰在卢氏县杜关镇草店村,听到贫困户杨景立诉苦有3000多斤核桃卖不出去,立即通过河南日报客户端把信息传递出去,在互联网上扩散信息。一天内7家企业打来电话,其中一家把核桃全部收购了。

尚杰帮贫困户卖核桃的事,迅速在蹲点采访微信群和报业集团引来点赞无数。由此,也让大家在蹲点采访、写好稿件的同时,更加留心自己能为脱贫攻坚,能为贫困乡亲做些什么。

大河网记者宋向乐在蹲点中观察思考,在他看来,脱贫不仅是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户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于是,他根据镇平县高丘镇史岗村实际情况,及时向大河网领导反映,申请大河网联合牧原集团为村民送上清华大学优质课程,还为村子配送了电脑。“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贝啊,不仅孩子可以学习,我们也可以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史岗村小学教四年级的韩老师说。

《河南商报》记者王琦敏锐发现蹲点村有不少闲置耕地,就想让它们发挥作用。他和乡镇、村委干部沟通协调后,形成一致意见:将土地流转信息发出去。见报当天,咨询电话蜂拥而至,郑州不少人到现场考察。

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110亩,村民收到10万元租金,另一村民组的200多亩地秋收后也将流转。村主任刘虎彪说,原本想着你过来就是看看、了解了解,真没想到你帮了我们大忙,“以后乔岩发展好了,你就是大功臣。”

在蹲点采访出发仪式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赵铁军就强调,“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蹲点采访不能只是宣传报道,大家要主动和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等基层同志多沟通,在采访的同时,发现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蹲点采访记者的帮扶,体现了党报集团的担当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在济危帮困、传播正能量上冲在第一线。

“报”效社会,河南手机报给蹲点村赠送手机报,意图通过信息扶贫;“爱心助学绿色通道”,《大河报》启动助学精准扶贫,携手驻村第一书记,寻找优秀寒门学子……在围绕大局、助力脱贫攻坚上,报业集团不只是做好宣传,营造好的氛围,也在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战役当中。

三、经受过蹲点采访淬炼 作风更扎实了

时代的发展给每个人都会留下某些深刻的记忆。注定要被记入史册的脱贫攻坚战,给河南广大贫困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报业集团的蹲点记者,经历过这段时间的磨炼,也收获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大河报》记者邵可强蹲点的南阳市淅川县西簧乡梅池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从一个村民组到另一个村民组,需花半天时间,两家贫困户间的山路可能要走两三个小时。他把村民的二轮摩托车租下来作为代步工具。“每天上午8点,骑着摩托车出发去村里采访,中午返回,下午3点出发,6点返回。因为村里只有一条路,出行规律,几乎所有村民都知道我的踪迹,成了熟人。”

宜阳县锦屏镇乔岩村是《河南商报》记者王琦蹲点村。他最难忘的是夜晚的蚊子。“到后第一天晚上,山上空气不热,盖了被单就睡下了,20分钟不到,我听到身边蚊子大军发出的嗡嗡声,脸上、胳膊上开始瘙痒,一晚没睡。”

由于蹲点村庄多是山区,网络信号不好,为了发出稿子,他们每天要多跑许多路。

如果说条件的艰苦,不足以表明成长的历程、经受的锻炼,那么,精神上的飞跃也许能够显现出一名蹲点记者的状态。

“虽然我生长在农村,10多年记者生涯中常到农村采访,但这样蹲村采访还是第一次。”尚杰说,长时间在城市生活,对农村尤其是深度贫困村情况的了解还停留在书面上。这次让我对贫困村致贫的深层次原因、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所盼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对脱贫攻坚的必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体会。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冯刘克说,此次蹲点有太多的难忘,驻村第一书记以村为家,真帮真扶,奉献精神让人感动;村干部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担当精神让人感动;贫困群众激发动力,积极致富,拼搏精神让人感动。

而对于刚入行的记者,这又是一次不见火花的淬炼。

“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这次深入基层驻村蹲点的采访经历对我来说十分宝贵。”河南手机报记者杨致文说,走访一家又一家,故事一篇篇发出来,他发现自己文字更接地气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扶贫要扶志,扶志先扶心”这句话的内涵。

安阳市内黄县亳城乡陈流村是一个居民非常集中的平原村庄,以大棚种植经济为主,村民们每天的生活简单又充实。在此蹲点的《大河报》见习记者李帅说,在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杂后,村中的生活使我看到村民最淳朴的孝道、朴实的亲情和乡村甜美的爱情,一切感情的流露使我懂得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记者们的历练和成长,是一笔巨大财富。“这次蹲点采访对我的记者生涯来说,绝对是一次洗礼。董总带着我夜访贫困村,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报业集团老记者们的扎实作风。”《河南日报》记者王延辉回想起蹲点采访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

蹲点采访活动启动以来,报业集团的这些蹲点记者,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用生动的笔触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董林说,今后集团将会把记者蹲点基层和新闻战线“走转改”结合起来,建立常态机制,从而让更多的记者走进基层,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来。

(作者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管理部副主任)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报业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