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全
教研作品写作三讲
杨双全
教研作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产物,是教师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性产品,包括教研组课题研究成果、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微课、课后记、说课稿、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教育微视;包括教师教学中的酸甜苦辣、人生感悟;包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的方法及经验;包括教师博客上的精彩随笔、手记、感言、杂谈等,写作教研作品旨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本文针对教研作品的写作,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教师为什么要写教研作品?二是教研作品写什么?三是教研作品怎么写?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从两个方面简单的分析。
“会教书不等于会写教研作品,会写教研作品也不表明教书就好”这种观点认为“不必写”。我们倒过来看:会写教研作品不等于不会教书,不会写教研作品不等于教书就好。我们合起来看:既会写教研作品,又会教书,岂不更好;能写会说,善于教学,岂不更好!
“写教研作品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种观点认为“不能写”。作为教师,立足课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精于备课、长于传授、善于创新,做教学上的“妙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要求教师写的是教研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应善于将平时所教、所学、所感、所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付诸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形成作品。因此,写教研作品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服务于正业。何况“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呢!
“写教研作品是专家学者、高校教授的事”这种观点认为“不会写”。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源于实践。我们教师正处在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每天都在接触第一手的资料,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对这些资料多思考、多分析、多归纳,并加以必要的总结与提炼,是可以写出教研作品的。相比那些专家学者,我们中学教师写教学教研作品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蕴藏着丰富的教科研选题,解题探讨、命题研究、教材教法、考试研究、学生心理辅导、品德教育、后进生转化,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选题。
写教研作品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需要。钱梦龙、陈仲梁语:“教学和教研是教师的两翼,无论失去哪一翼,都飞不高,甚至要跌下来。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教师有责任使他们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观是“传道、授业、解惑”,重教而轻研;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观是既教又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写教研作品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于漪语:“仅仅埋头教书是不够的,还要把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发现到的、领悟到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和研究,用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因为教而不思,既“罔”又“殆”。
写教研作品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写教研作品,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做法、想法形成作品,投寄报刊网站网络,得以发表,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具体来说,写教研作品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巩固深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绩;二是为自己创造评优晋职的条件;三是还能带来一定的稿费收入;四是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何写教研作品,这其实牵涉到教研作品的选题问题,需要从教研作品选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两个角度来阐述。
(1)写人所未写——创新性原则。教研作品的选题贵在创新。教研作品只有写人所未写,写出新意,才能令读者眼前一亮,激起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才能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思考。教研作品如果毫无作者自己的新想法、新发现、新观点,只是人云亦云地简单照搬或重复,也就失去了作为教研作品的意义。
开拓新领域。开拓新领域即教师可从那些还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研究的领域来获取教研作品的选题。开拓新领域可以是宏观的,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能从中寻找教研作品的选题,往往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开拓新领域也可以是微观方面的,微观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诸如导入、新课、小结、作业、考试等。就目前的教研情况而言,教师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方面撰写的作品相对较多,而在作业如何布置、试题如何编制等环节则还很少有人涉足。因此,这就是可供我们在教研作品的选题时开拓的新领域。
提出新观点。提出新观点是指教研作品的写作可就某个问题提出作者自己的新见解和观点,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填补空白型”,即就某个尚未有明确结论与观点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形成相对明确的观点,以填补空白;二是“补充说明型”,即某个问题虽已有一定的结论,但你觉得尚不够完整、仍有话要说,便可对此进行补充分析、加以完善,形成作品;三是“纠正批驳型”,即某个问题虽形成了结论,或有人提出了观点,但你觉得这个结论或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便可以此为选题撰写教研作品,在具体指出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找到新角度。在具体的教研论文选题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内容已经有人写过了,甚至有很多人写过了。对这些内容我们还可以写、值得写吗?还能写出新意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你要善于找到新的角度。
(2)写己所能写——可行性原则。坚持可行性原则是教研作品选题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能写出高质量的教研作品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考虑教研作品的选题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能力范围、工作情况和自己平时的所做、所看、所思,扬长避短,做到“写己所能写”。
从自己的优势中选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也会有自己的劣势与弱点。如果教师能从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中选题,就比较容易写出有内容、有质量、有新意的作品来。如电脑水平较高、精通网络技术的老师,可考虑从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来选题;如历史和地理知识很丰富的老师,则不妨从学科渗透的角度来选题;古文功底比较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则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方面来选题;另外,教师也可从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来寻找特有的优势,包括学校层面的优势和地域层面的优势,以获得作品的选题。
从自己的成功处选题。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会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如,有的教师班主任工作做得特别出色,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强、课堂教学非常出彩,有的教师在教学资料的积累方面做得特别到位,有的教师则在指导高考方面颇有建树等。教师在撰写教研作品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就自己工作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方面来选题。
从自己的关注点选题。教研作品往往是始于问题,是教师对某个问题长时间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通常可以从自己平常较多关注、有所思考的问题(即教师自己的关注点)中获得教研作品的选题。教师一旦选定了某个问题(关注点)后,就要对这个问题加以持续的关注,不断地加以思考,直到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完整的看法、形成作品为止。
(3)写教所欲写——实践性原则。作品的选题范围,一般有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实践研究)。作为我们中学教师而言,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不是我们的强项。我认为我们在教研作品的选题上应该选择后者——即坚持实践性原则,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反思实践中的得失,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写教所欲写”这才是我们中学教师制作教研作品的最佳选择。
研究实践中的问题。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作品的选题,对我们教师来说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因为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我们教师必须进行自己的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例如,人教新版课本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但不少教师对课本上的材料,存在着两种不好的做法:一是避而不用;二是照本宣科。
反思实践中的得失。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才能不断地校正前进的方向、不断地扫除成长中的障碍,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当然,教学反思可以是教师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其他教师教学实践的剖析。每一次对自己或他人实践得失的反思、利弊的剖析,都可以成为教师撰写教研作品的选题。
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作为教师,仅仅埋头教书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发现到的、领悟到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和总结,并用文字系统地表述出来,就能成为很有指导意义的教研作品。
教材研究中获得选题。研究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教材研究既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非常规性的。常规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需要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加以必要的分析,对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加以认真的分析;二是对教材的处理,即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取舍、整合与调整,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非常规性的研究,最常见的是教材指瑕,即对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进行探讨与论证;除此之外,教材建设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即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点独到的、有见地的分析,还是对教材内容的一次成功处理,也无论是对教材中一处瑕疵的分析与探讨,还是对教材建设的一点微小建议,其实都可成为我们撰写教研作品的有价值的选题。
钻研教法中获得选题。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乃至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想要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的教师,都必须深入钻研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当然,钻研教法可以是宏观上的,如对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实施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微观上的,如对教学的某一个细小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对教材的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进行具体剖析等。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肯于钻研教法,便不难从中获得大量的撰写教研作品的选题。特别是对教法的微观钻研,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内容更丰富、天地更宽广,新课如何导入、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如何突出,学生如何参与、教学目标如何达成、问题如何设计、素材如何引入和运用、学生活动如何组织,等等,是教师每一次课堂教学中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践反思中获得选题。叶澜教授曾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可能成不了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自身实践的自觉反思,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克服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地扫除成长中的障碍,才能不断地校正前进的方向,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走向成长。当然,教师实践反思的范围是很广的,从反思的内容看,除了“教育反思”外,还应包括“教学反思”“教研反思”以及其他工作反思;从反思的性质看,主要可分成“总结经验型”(即对实践中的成功之处进行的反思)、“反思失误型”(即对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和“问题研究型”(即对实践中碰到的现实或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三种。反思即研究,成果即作品,实践反思自然也是教师获得教研作品选题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中获得选题。课堂观察俗称听课,是教师上课以外所承担的另外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教师通过对其他教师课堂的观察,加以专业化的思考并共同讨论。这不仅对上课教师的教学业务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听课者即课堂观察者本身而言也会有莫大的启示与收获。就专业的课堂观察而言,观察者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要确定本节课主要观察什么(即确定本节课的课堂观察的观察点)和怎样观察(即确定观察的方法和所要用的观察技术,通常是制作与观察点相适应的课堂观察量表)的问题,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索。在具体的课堂观察过程中,最易引起观察者思维兴奋的两个问题往往是课堂的亮点与不足。亮点亮在何处、因何而亮、有何值得借鉴甚至推广价值,不足之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改进、有何启示等,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能发现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未察觉、未引起重视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从而进行进一步思考。
解题探讨中获得选题。题目的解答、练习的讲评是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但题目的讲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题目的讲解,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答案,即教师在讲解题目过程中仅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二是明思路,即教师不仅把答案告诉学生,也把答案的来龙去脉告诉学生;三是析特点,即教师不仅是分析题目的答案,而且还注意对这个题目或此类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概括;四是寻启示,即教师在做好上述三步工作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分析该题目对学生平时学习、考试的启示与借鉴。据此,也可以把教师分成优、良、中、差四个层次。那些只会“对答案”的教师很难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那些能“析特点”“寻启示”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如果我们在平常的试卷讲评中,能够把一个题目讲到第三、第四个层次,用文字组织起来,其实就是一篇不错的教研作品。
高考研究中获得选题。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定要关注高考,要善于研究高考,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高考研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宽广的领域,主要包括试卷评析、命题研究、教学导向三个方面。试卷评析,既可以是对试卷亮点的评析,也可以是对存在的问题或值得改进之处的评析;既可以是对个别试题的评析,也可以是对试卷中的某一部分综合评价,还可以是对整份试卷的整体评价等。命题研究,既可以是命题策略、试题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可以是命题预测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是命题取材方面的研究等。教学导向,可以研究试卷对学生学习和应考的导向,也可以研究试卷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意义,甚至还可以研究高考对教师命题方面的指导作用等。
学法指导中获得选题。学法指导对很多教师而言,可能还仅仅是一个“说起来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甚至根本没开展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从某种角度说学法指导是我们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制作教研作品的一个全新视角。
聚焦热点中获得选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教学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再加上国内外重大时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历来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并对社会热点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与研究。首先,作为教师必须领会与把握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其次,教师还应对一些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思考与分析;最后,教师还可对一些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做出相应的高考预测等。
当然,教研作品的选题途径除了上述所举的八种,还有很多。其实,在平常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缺少的不是制作教研作品的选题,我们缺少的只是对教研作品选题的发现。要解决教研作品“没什么东西好写”的困惑,关键在于我们要把工作做细。只要我们把工作做细,细到深处——我们或许就能体会到“有心处处皆文章”的境界了。
厚积才能薄发,要写好教研作品,离不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长期积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积累,做到三“多”。
首先是多读。广泛阅读是教师增进自身积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应该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经常阅读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了解学科教学研究的现状,把握学科教学研究的动向,关注并收集学科教研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其次是多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教师实现自我积累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努力养成对具体的教育教学事件、问题、现象、困惑等自觉进行思考的习惯,致力于探求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这不仅是促进教师的自我积累、不断提高教学教育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不断提高教研能力的必由之路。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基于自己的思考与发现而制作的作品,才可能是内涵丰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最后是多记。光多读与多思是不够的,还应强调多记,教师要把自己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的“偶有所得”“灵光一现”及时记录下来。须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记录,它们可能会逃离你的记忆使你再也找不到它们。当然,你记录下来的可能仅仅是一个片段,是“思维碎片”,但你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因为你记录下来的任何一个片段,都有可能成为你制作某个教研作品的“引子”,也有可能成为你制作某个教研作品的重要素材。其实,教师记录下来的那些“思维碎片”,正如一颗一颗的珍珠,只有珍珠多了,你才有可能把它们串联成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
教研作品的题目不亚于人的眼睛,给一篇精心打磨而成的作品拟一个适切的题目,其效果无异于“画龙点睛”。重视拟题,要力求三“要”。
一是要“明”。教研作品的题目应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要使读者看到题目就能大概明白作品的主旨,明白作品所探讨的问题。
二是要“小”。如果作品的题目太大,贪大求全,但分析不全面,就易使作品显得空洞;如果分析面面俱到,则又难以深入,会使作品显得肤浅。因此,教研作品的题目宜小不宜大。如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小题大做,有利于把问题讲深讲透,从而提高教研作品的深度。
三是要“新”。我们在给作品拟题时不能太“通俗”、太“平铺直叙”,有时不妨换一种“说法”,追求一种新意,给读者一丝新奇。这样,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研作品的结构犹如人的骨架,结构合理,整个作品才能“筋骨强健”,才会更具说服力。因此,教研作品的制作必须十分重视谋篇布局。而谋篇布局的关键在于列好提纲,要列好提纲,必须做好两点。
首先是要给作品的每一部分拟定适切的小标题。其一,小标题应是本部分内容的简练概括和集中反映;其二,平级提纲的小标题应做到字数相近(最好是字数相等),内容相称。这样精心拟定的小标题,更有利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其次是要尽量使同级提纲下的各部分篇幅大致相近。如果同级提纲下的各部分篇幅相差过分悬殊,不但影响作品整体的结构美,更会影响作品内容布局的合理性。为此,写作之前就要对作品每一部分所要运用的素材、所要提出的基本观点等进行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有的教师平时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素材,但当他把这些素材综合起来写成作品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我们一些教师只会做蚂蚁的工作——“搬运”,而不会做蜜蜂的工作——“酿造”,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教研作品如果只是一味地堆砌材料,只“叙事”而不“研究”,把教研作品写成“记叙文”,无疑会失去教研作品应有的高度与深度,也不可能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是制作教研作品的主要目的所在。为此,在教研作品制作过程中务必走出“采得百花不酿蜜”的误区。对此,教师必须“分析提炼,指导实践”。
有好的素材并不等于就有好的作品。要真正发挥自己所占有材料的作用,关键在于对素材的剖析与解读,从中发现、提炼出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有价值的理论。如,面对“教训型”素材,我们应该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会造成什么后果或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面对“经验型”素材,则要思考: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中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今后借鉴?等。教研作品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素材的积累,更在于作者对这些素材的思考与分析。
刚写好的教研作品,就如刚造好的毛坯房,还需修饰加工。作品的修改润色,犹如房屋的装修。装修一新的房屋看起来舒心、住起来舒服,哪里是毛坯房能相提并论的。重视修改完善,要坚持自我批评与征求他人意见相结合。
首先,要严格进行自我批评。作品做好后,无论是整体结构、素材运用,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要进行认真的推敲与斟酌。但是,要自己给自己挑毛病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作者创作时肯定认为是正确的材料才使用,创作时其实已经作了“最佳”选择。因此修改作品需要时间,作品写好后先放上十天半月“冷处理”,自觉跟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自己从写作的兴奋期中解脱出来了,再作进一步的修改,这样才会发现作品中所存在的问题。曾有人说:“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教研作品的写作也当如此。
其次,要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研作品中一些作者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旁人却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因此,在具体修改过程中,如有可能,应尽可能多地请同事或同行审阅指正。当然,在征求别人的意见建议时,有两个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诚恳虚心,只有诚恳虚心,别人才会以诚相待,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清醒慎重,对别人的意见建议要加以理性、客观的分析,抱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对合理的,吸纳修改,对不合理的,则须坚决放弃。■
云南罗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