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 蔡晨
[摘 要]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分析应该综合考虑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及就业结构的认知。以多种视角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章将简要叙述大学生就业概念和就业结构,并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29
国家人力资源的优质性体现在就业人群的整体素质上,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泛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综合素质的开发所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1]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持久发展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有必要性。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综述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就业能力研究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场生存能力。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就业能力第一要素就是有找到一份工作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能力的异同与大学生的个体能力与内在心理特征有一定关联。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还是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基础之一就是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就业能力还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概念。就业能力指的不单单是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大学生获得并保持工作与经受工作变迁的综合性的就业能力。当前国内没有统一标准的就业能力概念,相关争议主要是对就业的时间界定存在分歧。
2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2.1 内部因素
大学生个人因素往往决定了其工作能力的上限,就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工作能力或者实践能力。实践是从个人出发的,就业能力是与个人的能力息息相关的。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个人素质包含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状态、能力差别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较为成熟或对个人能力相对自信的学生,在就业环节上往往更加具有优势性。因此不难看出自身能力和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就业能力起重要影响。心理资本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资源。此外学生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区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存在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外部因素
有研究证明,就业环境的不同维度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效应显著不同。[2]所谓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就业的工作环境、学校环境、政府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认为第二课堂也能够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也有校企合作,引导学生提前进行实践也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总之,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探析时,不能够忽视这一点。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3.1 落实政府责任
政府对于引导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和建设方面,政府必须起引导和助力的作用。由于当前缺乏相关政府责任制度,如缺乏针对大学生实习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加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缺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建立大学生就业互助平台等。政府要对大学生就业加强干预和引导,完善就业市场环境,促进就业公平,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顺利完成就业。
3.2 明确学校责任
学校是推动大学生完成就业的关键之一,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阵地。包括学校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专业教育和引导,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就业,都会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能力培养。首先学校是塑造人才的教育基地,学生就业能力和自身能力水平有重要的联系。如学校对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基本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方向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社会型人才。此外,学校对于学生能力培养,还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意识。
第二,加强心理培养。
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心理自信心和能力自信心。学校要重视开展一些外出参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职前培训等实践活动。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坚持能力培养和心理建设并重的教育理念。
第三,开展综合性就业教育。当前,大学学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力的培養:一是就业教育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指引;二是将就业能力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教育;三是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导师制度,利用导师制度继续深化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 大学生自我提升
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部分,因此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中,大学生自身必须要加强对就业的认知,积极调整自身就业观念,自觉提升自身能力。学生要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基础,以此提升就业能力。
第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提升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大学生应该时刻紧跟时代发展脉络,努力适应社会形势变化。杜绝出现类似“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第二,积极主动就业。就业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就业需要就业方和择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就业。大学生进行就业时,应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盲目选择也不能没有选择,要正视自身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第三,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必须主动参加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第四,培养创业精神。积极培养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创业机遇,提高创业能力。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机会。
4 结 论
总之,通过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简要探析,可以发现。要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要展开多视角、多途径的手段和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能力。开展相关工作要从我国实际就业环境出发,从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多学科的角度,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
[2]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3]刘小平,邓靖松.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4]伍满桂,吴道友,文晓凤.就业能力、求职强度与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7(5).
[5]霍咏梅.班级团体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实验[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6]余新丽,刘建新.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6).
[7]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8]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9]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10]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11]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