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敏 方神州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航运人才培养的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中国创新型航运人才需要实施跨学科合作的培养模式,分析了实施这一培养模式所需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创新型航运人才; 跨学科合作的培养方式 ;保障和评价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24
自2008年以来,我国航运业一直处于低迷期,造船行业寒冬不断持续。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放缓,进口量的减少,散运市场也面临着动力多余和需求疲软的告急现象。2016年全球航运巨头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损失,世界航运业掀起了“并购浪潮”。
1 我国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1.1 全国高校航运人才培养现状
早在2011年年底,全国就有114所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总招生规模达43913人,其中有15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航运类专业,招生人数为5723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开设航运相关专业主要是为了填补专业设置上的空白,因此在航运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并不显著。而作为国内两所专门培养海事人才的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在专业和学位设置上都以传统的航运专业为主,侧重于技术和操作层面。[1][2]
另外,国内航运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科”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为主,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以学科为基础开展,按照每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對学生进行培养。这一模式能够展现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深入,从而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讨论和考核,最终为学生的理论和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过分侧重课堂讲授,使得学生的实验或实践与理论学习比例不协调。[3][4]
1.2 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设置过于传统,学制也太过统一。比如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航运经济、海事仲裁等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学制上也未因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不同而异。第二,课程多而旧,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实际情况的需要。第三,教学模式不是以人为本,授课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天性。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和繁荣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首要资源。航运人才的培养关系着航运业发展,因此为了航运业的复苏和更好地发展我国航运事业,具有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2 相关概念
2.1 跨学科培养模式
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的构造形式,而这种构造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5]一是单个方式,即相应的教育教学要素本身就体现了跨学科。比如现在美国很多大学里的专业、学位和课程等都是跨学科的。这也是狭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二是组合方式,即通过某一教育教学要素的跨学科组合达至跨学科的效果。例如辅修双学位,可以是学位涉及分属不同领域的学科或者是课程包含两个不同学科的内容组合。这可以视为广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两种组织方式都指向于一个目标——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2.2 创新型航运人才内涵
创新型人才在本质上就是要拥有吐故纳新的创造能力,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自身的智慧和发挥能力,不断从事创新活动,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的新看法、新思维和新方法。基于此,创新型航运人才的素质要件[6]如下三点内容:第一,在人格特点上,创新型航运人才应该有着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优秀的个人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第二,在知识水平上,创新型航运人才需要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第三,在能力结构上,创新型航运人才应具有科学的创新观念、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理性的创新思维。因此,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同,创新型航运人才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培养模式。
3 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3.1 外部保障机制
3.1.1 政府加强对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质量评估[7]
衡量高校航运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标准是要满足企事业单位航运类岗位的需求,政府要想对高校航运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监控并得到保障的主要途径则在于有效的质量评估。因此若想实现评估标准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表现为成立面向社会、面向行业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评价委员会。一方面,要落实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对各高校采取周期性检测;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评价的反馈机制,只有双向的评价考核才能指导并改进培养模式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还可以允许社会中介作为第三方对航运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外部公正性和社会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的有效反馈。
3.1.2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航运人才的保障机制[8]
首先,高校与企业达成合作意识既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又可以实现两者资源的最佳互补。一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和进行科研的基地,能否将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否利用学术研究缔结出经济效益,是衡量其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在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为创新思想、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正因为如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是一种较完美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校企合作是高校实践课堂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为高校节约资金。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例如航运相关专业,必须要有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作为保证。校企达成协作的方式就能够使学生在使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后更好地学习,这样不但整合了社会资源,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场地、经费不足的问题。
最后,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中的专业老师,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时刻洞察该专业的学科前沿,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共同探讨科研项目,就可以实现这一点。endprint
3.2 学校内部保障机制[9]
在本科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在本科生中实行学分制、学生学年制、弹性学制等办法,鼓励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把学生完成跨类选修一定比例的学分课程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实现文、理、工、管、经、法相互交融,推进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
在研究生阶段,建立多科性架构的学科群,形成以航海类学科群为首,以基础与人文社科类、交通运输法律与经管类、航运工程技术类等学科群为辅的学科框架。同时,提高学生本身的职责意识与自我约束精神。研究生本身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明显,作为学生保障机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目前的体系设计也是缺乏的,学生没有较强的意识和高涨的热情去维护教育质量,这就让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大大地降低了。因此,学校需要调动起学生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4 跨学科合作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实施的评价机制
健全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高校維持航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秩序和建立并完善航运类相关专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石。而这就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来对培养的航运专业人才以及培养的过程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人才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包含了对培养目标各方面的评价和对培养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控制和反馈调节。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建立航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二者缺一不可。评价机制的建立具体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4.1 评价指标多元化
高校航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创新型航运人才,因此必须围绕此目标构建一套综合多样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标。评价指标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适应性,防止出现“高能力,低素质或高智商,低情商”人才的情况。
4.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估不再单单以学校和教师评价为标准,还应该包含学生自己、企业以及社会层面等各方面的评价。航运类专业学生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积极进行自我评价,扬长避短。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估体现为职场的评估,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航运类人才步入职场后的各种状态,间接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有助于学校改进学生的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层面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舆论评估,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群的认知和评价,是群体意识的体现。它包含了评价的两面性,其中促进性的评估能给予学生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相反地,抑制性的评价可能成为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及时疏导。
4.3 评价方式多元化
灵活合理的评价方法能更好地服务于评价的内容和目的,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具体评估时,依据具体的环境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结合相对和绝对、定性和定量、内部和外部、单项和综合评估,这样方能更好地把握评估项的本质和领会其特殊性,逐步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掌控度量。
参考文献:
[1]陈一瑞.国外航海教育管窥[J].航海教育研究,2000(4):70-73.
[2]张冬艳.海事类院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J].航海教育研究,2010(1):26-27.
[3]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9-31.
[4]张文皎.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6(26):20-22.
[5]张晓报.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划分框架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4(3):34.
[6]何桂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中南大学,2002.
[7]焦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8]张林娜,周琦,臧树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6):199.
[9]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46-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