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最為轟動的新聞,莫過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博科娃於11月1日凌晨宣佈,中國澳門正式獲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對此,官方指將為澳門帶來更多發展機會,不單可藉此推廣本地獨特的美食文化,更可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澳門朝著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邁進。
關於澳門獲得“美食之都”的稱號,在坊間迅即掀起熱議,看好其有助提升旅客對澳門的旅遊吸引力,以及使每年服務3000萬遊客的本澳旅遊業如虎添翼。眾所周知,一直以來,澳門作為美食旅遊城市的形象是正面且名副其實的,美食+旅遊是吸引外來遊客的名片之一,澳門享譽海內外的,除了中西文化交融,更有絶對多元的美食文化:傳統中式美食、澳門土生菜、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以至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澳門都能大快朵頤。近日政府官員宣佈,將在路環石排灣籌建職業技術教育實踐中心,其中設立國際廚藝區,讓高中生接受廚藝職技培訓課程,由此值得肯定的是,政府一心鼓勵及為青年人創造入行條件的用心良苦。相信稍後更多的學校機構會因為政府政策的支持,而加大對本地餐飲服務及廚藝專業的人員培訓,為本澳飲食行業培育人才。對此也有聲音質疑,在本澳人力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本地年輕人投身飲食的意欲有多高,政府斥鉅資打造一間專門的培訓課程學校,所要付出的成本和實際效益能成正比嗎?更遑論何況屆時的年輕人入行意欲會有多高?
本人覺得,“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稱號,給了政府和業界大展拳腳的機會,更是旅遊業向前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但是,不可否認,美食之都的稱號得易行難,當政府率先迎難而上,搭好了平臺,接著就是要看這臺戲由誰來表演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社會各界都要反思,怎樣好好利用這稱號,讓其發揮最大的聯動效應,結合文化、美食以及旅遊元素,共推本澳邁向世界級的旅遊中心目標。作為一個定位為休閒旅遊的城市,不可缺少美食文化的點綴,而一座城市的美食旅遊文化絶非“美食+文化”這般簡單的1+1的關係,未來,官方和坊間都要合力思考下一步如何走下去……
當下社會上又出現有關本澳辦美食夜市的舊話重提,筆者認為,就如何發掘利用開放和共用空間搭建美食街、夜市,政府可以做的很多,比如,老牌子的小食店,有特色的飲食,只需給予場地的支持或引入美食街或夜市,而在選擇搭建美食街、夜市的埸地上,要照顧到居民和遊客的利益,如交通便利度,對民居有否影響等,因為美食街一旦形成,吸引人氣是必然的,屆時,對社會造成影響的情況就會發生,例如,舉辦十多年的美食節選在離居民區稍遠的旅遊塔前地,對居民的影響不大,不過交通不便利是長久以來的問題,雖說舉辦機構有安排特別班次往返各區,服務市民交通的出行,但仍是人多車少。總而言之,美食旅遊這曲子,並非一蹴而就的,從小做起,見微知著,更要從便利性等細節出發。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政府可推出類似文產基金的基金,如命名作美食基金,扶持本澳各美食行業。當然,這個基金的組成分配,如何操作,未必以現時文產基金作參照,畢竟,這個文產基金據聞也是緋聞不少,近年更有管理層涉貪而下臺的醜聞,雖說當事人最終洗脫了罪名,但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同小可,加上社會上屢有質疑文產基金到底如何分配這筆帳。日後,政府若有心做好扶持美食行業這份工作,必須要以最大的智慧,最透明化的運作,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分配資源,令資源用得其所,用對在刀刃上,繼而最終發揮到基金的目的,要做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否則,當這個基金一旦備受社會質疑,必然衍生社會戾氣,屆時,好事不成反而成為壞事,得不償失。
(澳門/黃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