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淑真 崔俊健
摘要:异地办学,即高校在异地开办分校,不仅可以扩大招生规模、发展高等教育,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1+3”分割型异地办学更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产物,本文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为例,从学生反馈出发探讨建校来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尝试以学生视角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学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异地办学、“1+3”培养体系、学生反馈
一、研究背景
随着90年代末“教育大众化”的推动,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而本部校区面积有限,迫使学校另寻土地建设新的校区----异地办学应运而生,其中分割型异地办学是把部分专业或部分年级的办学放在新校区进行。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设在山东烟台,采取“1+3”培养模式,即“一年在北京,三年在烟台”的回迁式培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最好的反馈。引入学生反馈,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和发展“1+3”培养模式,从而保障高校异地办学的优势。
二、“1+3”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发展的优势
烟台校区“1+3”培养模式利用名校的品牌和优势,结合当地政府和资源,优化城市高等教育结构,教学质量有保证,是大学校园改扩建中最合适的发展模式。
1.1优秀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
“一年在北京”,烟台研究院的学生到本部交流,使其树立了对等的校园自信心,后续的回迁也使分校获得了较强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中国农业大学将烟台分校看作重要组成部分投入教育资源,改善了烟台原有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2学科设置优势突出
为吸引招生,我校优先设置热门应用型专业,如市场营销、公共管理;同时整合本部资源和分校优势,开设新兴交叉学科,如设施农业、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以现代农业设施为依托,集生物、工程、环境等学科为一体。水产养殖学以传授耕海牧洋的技能和素质为基础,培养领军人才,为我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1.3毕业生培养质量佳
表一 烟台研究院近四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烟台研究院 2014 2015 2016 2017
升学率 40.00% 44.13% 49.29% 46.32%
就业率 99.62% 97.51% 99.65% 98.90%
我校学风醇厚,学习氛围浓郁,学生志向远大。多年来,本科升学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其中大部分进入了985、211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专业相关度在7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应届毕业生中选调生逐年增多。
2.现存的不足
回看我校十余年历史,办学势头虽强劲但总体发展速度缓慢。我们从学生回迁的心理落差中找出了 “1+3”培养模式暴露出的问题。
2.1校园文化相对匮乏
比起课上所学,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往往更重要。然而在“1+3”异地办学模式下,烟台校区受地域因素限制,文化氛围和底蕴与本部存在一定差距,回迁新生不适应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少,凝聚力不强,因而限制了新校区发展。
2.2师资配置上存在不足
市场营销、公共管理专业部分课程聘请兼职、兼课教师,教师队伍年轻,授课内容存在不足,使校区间教学质量差距拉大。
本部老师来烟上课的比例逐年减少,大不如建校初期。同时,本部教师课程安排紧凑,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消化一门课程,加上与老师交流机会少,影响了教学质量。
2.3教学设施暂不能匹配高水平教学要求
实验、实习、实训用的教学设备不先进,数量上较少。这要求我校必须加倍努力做好教学的基础工作,适应设备更新的需要和教学需要,力争较短时间内达到本部标准。
2.4生活配套设施启动缓慢
校区偏僻,北门旁边仅有几个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而东门对面是农贸市场,影响了在校生的生活水平。学校里一直在施工,伴随着潜在的治安问题。
三、优化“1+3”培养模式的途径
1.从根本上来看,促进校区间频繁互访与交流有助于缩小办学差距,而且分校建设需要对等的资金和资源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设备。
2.加强三支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专職教师队伍,一支本部教师队伍,一支当地教师队伍。从国内外以及校内挖掘优质教师,选聘有关单位学者专家,返聘退休老教授留住资深师资力量,定期评估考核在校老师,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妥善安排本部老师的食宿与交通问题,不缩短课程学时,不压缩课程内容,避免个别专业短时间学习一门课的情况出现。
3.政府要积极促成我校周围生活社区的建设,提供诸如餐饮、商场、社区等的配套设施,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对分校的认可度。加快校内施工进度,减少校园里陌生人流量,即是对我校治安环境的改善。
4.与多数毕业校友取得联系建立烟台研究院校友会,增进感情,共筑母校。校友会开放校友信息,多开展学术交流和寻访校友活动,培养校友意识,积累人脉,为社会、学校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付信彬,“1+3”异地办学模式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一一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区)为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2017.12
[2]汪小布,重点高校异地办学的三种模式分析,《教育学术月刊》[J], 2012.10
[3]王较过,引入学生反馈机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J],2007.03
[4]蔡会广,高校校园改扩建模式初探,《郑州工业大学学报》[J],2001.01
[5]王景瑞,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3
[6]《中国农业大学2014-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作者简介:姓名:安淑真,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所在城市:烟台;
通讯作者:崔俊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教授,方向:教育管理、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