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2017-12-14 21:13魏一明张占仓
中州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魏一明+张占仓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新的伟大思想,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1-0001-07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破解一个时代的发展难题,就会形成一个时代的最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都有着重大理论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理论渊源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形成的,闪耀着时代真理的光辉。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时代环境,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逻辑,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伟大事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传承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这一科学理论已经传承160多年,并且愈加焕发出真理的光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理论上的飞跃,先后形成了毛澤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对中国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源于实践的理论也必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党的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③。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脉络。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④正是基于这一正确判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在新的实践创造中,科学破解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如何避免由于经济发展上停滞不前而陷入“中低收入陷阱”,如何在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与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预防因为与第一大国之间过度博弈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在中国已经持续高速发展30多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通过“稳中求进”彰显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优势等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这一新的伟大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传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这个伟大时代的产物,深深烙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印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习近平站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在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砥砺奋进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endprint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发展环境,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样崭新的环境中,我们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重大实践创新。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伟大事业的主要内容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相互独立、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的伟大事业新构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实践视野。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新的符合实际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两个全面”发展到“三个全面”。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指导工作时,第一次通过河南实践的典型性感悟到中国经济新常态。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求: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三个全面”发展到“四个全面”。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集中阐述了“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严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将给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处于这个伟大时代,必须有成就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我们坚持在推进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世界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世界已经成了“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村子里的一员,其发展变化、道路设计不可能不受到村子的影响。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发展和中国理论也必然受到全球形势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但是世界格局日趋复杂多变。一方面,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不同国家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形势下,每个国家都把世界和平看作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基础,爆发全球性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在累积发展,国际形势也在经历一些颇为复杂的变化,使得未来一个时期内国际秩序演变的不确定性增大,国际合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有所上升。⑦美国霸权主义依然膨胀,美国总统特朗普喊出了“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的口号。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美国漠视整个世界的利益,特别是其逆全球化的行为已经引起很大的反响。

黨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过去还要复杂。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这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始终心存芥蒂。为此,我们党明确向世界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和平崛起,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我们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赞誉。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五年来,我们不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且通过举办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全面提升了国际地位,稳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特别是在国际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连续几年中国GDP增长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份额达30%以上,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所以,正在深刻变动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彰显体制优势提供了历史机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理论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任务是准确把握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深刻变化,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新的时代环境中,“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重大课题摆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⑧endprint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意味着,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和理论的新的双重探索。也就是说,党中央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推进伟大事业中积累实践经验;又要立足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做好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所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⑨。这是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所在。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了深刻回答。这一新的伟大思想,强调坚持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强调坚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强调坚持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对第二個百年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标志着我们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出现重大变化。无论是从理论上厘清这种变化,还是从实践上探索适应这种变化的政策架构与应对之策,都面临异常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工作方针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意味着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的变化。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位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布局。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的目的,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障碍。我国改革走过近40年的历程,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亟待改进的地方日益凸显,必须通过改革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依法治国”贯穿其中。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用法律把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固定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军队是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回应军队建设这个重大课题。确立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有助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有助于形成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类历史命运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新时代,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积极为人类发展进步而奋斗的政党。为了人类命运更加光明美好,我们强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提倡以对话方式解决争端、以协商方式化解分歧。我们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平的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endprint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既是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根本原则。新时代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领导一切。

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系统提出和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五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十四个坚持”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在具体实施层面构成了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内在逻辑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中国丰富多彩的发展实践,并升华为具有丰富科学内涵、能够指导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大国的具体实践的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和全面领会这一新的伟大思想,必须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1.坚守真理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真理坚守,最好的形式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方法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其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全部原因。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客观规律的实践源泉,也充分反映了新的伟大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坚守、继承与发展。

2.不忘初心是根本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旗帜,它决定了党的性质、党的理想、党的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美满而有尊严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党的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是共产党最本真的东西,是我们党之所以存在的唯一依据,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建立96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3.与时俱进是关键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真理。随着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临许多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矛盾问题,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探索。在破解各種难题、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灵活运用在新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发展方向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想不断取得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必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优秀理论品质。

4.实事求是是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积极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这些新变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客观依据。这就决定了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坚持立足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endprint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②《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第15页。③《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6页。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⑥魏一明、张占仓:《努力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中州学刊》2016年第7期。⑦周方银:《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当代世界》2017年第9期。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3页。⑨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报》2017年11月6日。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1页。《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5页。

责任编辑:浩淼

Theoretical Logic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ei YimingZhang Zhancang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hich build on and further enric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present the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feature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are a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system. These new great thoughts contain rich and deep connotations, which answer definitely the historic questions such as what kin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upheld and developed in the new era and how to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thoroughly comprehend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the inherent logic relation of this theory must be grasped accurately.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the spiri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州學刊2017年第11期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想与秩序理念2017年11月中 州 学 刊Nov.,2017

第11期(总第251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